首页  /  看设计   /  艺术  /  正文

“失重”- 四川漂浮五彩原竹装置设计

admin 2016-12-08 来源:谷德设计网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四川
  • 设计公司:
  • 施工单位:
    建竹工坊
  • 图片来源:
    建竹工坊

壹:建竹工坊

2016年10月12日——10月14日,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将在竹编艺术之乡——四川省青神县举办。8月初某天,设计师们讨论为此次活动设计室外标识竹装置,其共识是:当代原竹设计对话传统原竹工艺。由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竹木工程师组成的联合体“建竹工坊”诞生,在成都和深圳2个城市通过互联网,开始为期2月的讨论、设计、研发和建造……设计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却对原竹传统工艺以及当代创新应用的共同兴趣。

建筑师杨保新:“现代原竹建筑未能大量运用并推广,其瓶颈在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材料处理和节点标准化的问题,应该建立这类非标材料的完整设计和建造体系。”

建筑师李甫:“原竹通常被认为是乡土材料,适用于传统语境。如何突破常规,在当代城乡语境中进行批判性表达?”

结构工程师林超伟:“充分利用原竹材性,扬长避短,宜通过巧妙的轻型结构体系展示力学的视觉张力。”

竹材专家黄坤:“尽管重组竹工艺进年发展迅猛,但环保无害是原竹建筑和产品的极大优势。”


贰:创意

设计师们讨论后决定建造一座张拉体竹塔作为竹文化节的标志展品。伟大的发明家富勒在六十年代提出了张拉结构体系,充分发挥杆件受压和索件受拉的特性,以极少材料实现高跨空间。这一突破性的结构形式嫁接到中国最接地气的建筑材料-原竹上,放置在四川本土的城乡环境中,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这是一个多专业合作的设计过程。材料学提供文献研究和实验统计的基础数据,建筑学控制空间几何体的变量参数,结构工程学进行参数化计算和优化,在各项变量中分析出最合理的结构受力模型,最终生成出“材料-结构-建筑”一体化的空间几何形式。此后在成都现场,设计师进行1:1比例的部分建造实验,检验理论计算的结果。现场实验的重点是节点研究、单元研究和单元组合研究。


叁:制作

立足于'工匠精神'和实验精神'基础上的实践是建竹工坊的核心观念,设计师们亲自动手并全过程制作。中国传统竹工艺博大精深,设计师走访竹编之乡,学习和研究传统技艺,最终选用原竹特有的几种无害着色工艺:蓝绿:慈竹本色;黄绿:麻竹本色;浅绿:刮青;浅黄:干燥本色;中褐:中度炭化。
在地建造要求就地取材,因材施用。最终在当地选用慈竹、楠竹和麻竹满足了不同部位的结构要求。


肆:失重

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开幕现场, 10米高竹塔,15根彩色原竹,漂浮并消隐在城市背景和热闹的展会人群中。会后,竹塔由四位工人抬着经过县城街道,整体安置在乡村稻田中,成为稻田中的公共艺术。2017年,春暖花开,油菜花海,经过半年的耐力试验后,竹塔将被拆解,竹竿和钢索被分类回收等待新的利用。 再见漂浮的五彩原竹。

这次快速而轻巧的实验,模糊了建筑、结构、材料、雕塑和装置的边界。 它游走在传统和现代,建筑和艺术,城市和乡村的边缘。 失重,既指向竹子本身的漂浮状态,也指向整个装置的机动状态。 它将激发出更多未知的尝试。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