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从土地到目的地》之从“造节”到真正的节庆目的地

antao安道 2023-04-18 来源:antao安道
原创
“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唯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节日才把不同的人连接起来。”

随着节庆产业的发展和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的强大辐射作用不断凸显,节庆产业如何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助推器?如何透过活动和内容构建品牌立体竞争力?


01  节庆的魔力

如果时间能够回到2021年6月,在阿那亚候鸟300艺术节,为期11天的艺术狂欢中,我们和无数的年轻人、戏剧人以及音乐、舞蹈、文学、建筑等艺术家一起,变身生活的魔法师,开启一场关于美好生活的小实验。

一种沸腾感,弥漫在整个阿那亚。各路文艺青年和拖家带口的游客汇聚到这个海边社区。看戏、打卡、拍照、度假,各取所需,各有所感。新生的戏剧节和运营9年的阿那亚本身一样,已然是一道景观,某种网红。

或许多年以后还是会想起那段最原始、最浪漫、最自由的生活,在那个乌托邦的世界,我们以天为幕、以心为笔,一起产生“浪漫的共情”,重新探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雕琢内心最值得品味的回忆。


图片

图片

安道参加阿那亚“候鸟300”艺术节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艺术节。早在2018年,安道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邀请,与之共同策划了一场以“光”为主题的艺术盛会。我们向全世界100多位艺术家发起邀请,最终收到84件作品,最终入选的31件作品,以“光之梦”“光之彩”“光之诗”三个主题,镶嵌在南京秦淮河风光带,开启一场始于光而藏匿于光的“万象光影”。

这场通过政府、高校、第三方机构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节庆活动,不仅培养市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习惯,更透过节庆本身,连接了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和历史的关系。场地中的作品,也成为了城市中新的景点和内容,激活了原本失落的空间。

多年以后我们还记得,在那个光织如画、绘影如梦的秦淮河畔,我们都化身为梦境中的造梦师,一起进入纯净又浪漫的梦境。


图片

图片

安道参加南京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


2022年7月,安道与艺术家们再次相聚在“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延续“光影万象”的艺术主张,以光为媒介,将国家化的艺术创意与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融合,在“千舸围灯梦里湖”的意境中,展开一场艺术与地方文脉的对话。

当千岛湖的水面被一件件艺术作品点亮会,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千岛湖也成为了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时代东方美学的典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安道参加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


这些因戏剧、音乐、艺术等各种节庆而成为人们来到此地并流连忘返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节庆目的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预言:“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唯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节日才把不同的人连接起来。”因而,节日和庆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戏剧节、音乐节、时装艺术节、海报设计节、艺术策展、沙滩露营节……每一个节日、每一场庆典背后,都是一场关于“发生故事,留下回忆”的体验。

节庆的魅力,到底是在于丰富的活动、隆重的仪式?还是在于身临其境地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众多陶醉其中的人们融为一体?


02  节庆IP

节庆源自于古代人们在丰收之后自然而然的喜悦的表达、源自于对先祖的祭奠以及思想意识的觉醒。我们原本有着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春节围炉夜话,清明踏青扫墓,端午龙舟竞渡,中秋登高赏月……

然而,现在常常听到人们感慨:“节味淡了。”

那些传统的节庆仪式和细节,正在逐渐淡出年轻人视野。那些如同时间的驿站、凝聚着家人的默契、充满着所有国人无需言说却彼此理解的热烈情绪的节庆,如今甚至沦为“放假”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一些与“目的地”相关的新兴节庆正在升温——到青岛去过啤酒节,到哈尔滨去过冰雪节,到潍坊去过风筝节,到乌镇去过戏剧节……

当“节庆”与“目的地”合二为一,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什么样的节庆会促进“目的地”的形成?在时间的行囊之外、人们的真实需求之上,我们将节庆目的地的IP分为:传统、舌尖、情欲、自然、民俗和艺术。

【传统】

传统,是时间沉淀之下的无与伦比的风采。

每一个传统节庆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风俗习惯,这些历经千年仍经久不衰的内容,仍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

从北京冬奥会上的惊艳世界的24节气倒计时,到河南卫视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诗歌典籍、民俗非遗、宇宙星辰、人间烟火……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解构“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演绎,在满足当代人群的情绪价值和审美需求之上,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活力。

如同建德严州古城以独具魅力的年俗文化、浓浓的年味儿和特色美食吸引寻找“传统中国年”的人们一样,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的节庆目的地,需要挖掘传统背后的力量,以创新的方式持续带给人们惊喜。


图片

河南卫视创新演绎传统文化

【舌尖】

吃喝,是人类最强大的驱动力。

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遵奉“民以食为天”的信念。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的:“很少有别的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以食物为取向,而且这种取向似乎与中国文化一样古老。”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风靡全球?因为它不仅讲述了美食生态,更透过美食这个窗口,让人们看到更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了解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让食物与个体情感与记忆紧密相连,食物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情味 ,人的情感变成了美食的延伸空间。也因此,带火了无数美食节庆目的地。

美食与节庆,有着骨肉连接的基因,与热闹的人群一起分享“直抵心灵”的食物,美食不仅是味道,还有可追溯的记忆。

如同贵州东南部苗族人民在稻花盛开的时候奔赴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一起吃一顿稻花鱼;如同象山海边的人们,在开渔节的时候,一起吃一顿最鲜美的海鲜。爱美食、爱热闹的人们,在美食与情感的牵引下,奔赴心中的目的地。


图片

美食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情味

【情欲】

人有七情六欲。

什么是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

健康的情欲,我们称之为娱乐,再抽象一些,我们称之为艺术。你也可以直接看穿娱乐或艺术,称之为情欲。

如同布鲁塞尔Tomorrowland电音节一样,层层音浪锤击在胸口,伴随着节奏过滤掉生活的烦扰,只剩下肆无忌惮的尖叫声、口哨声和莫名其妙让人感动的焰火。无数电音狂热爱好者立下誓言,这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的电子音乐盛会。

当节庆牵连起关于这个地方共同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意觉记忆,于是这个目的地成为情感的连接者。


图片

比利时Tomorrowland电音节

【自然】 

山水自然,对中国人而言,已经远超自然景观的范畴,它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能够承载超越日常世界的精神追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人为什么天生迷恋与依赖自然的事物?是节庆目的地的课题之一。

当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连成滇东北高原上的一大盛景,当飘飘洒洒的白雪将北方雕琢成冰雪王国,当浪漫的樱花将冲绳岛装扮成粉色的世界……大自然将摄人心魄的美景分配给不同的地方,人们于是以油菜花节、冰雪节、樱花节等来吸引人们邂逅地方独有的故事。

以自然的名义,奔赴热气腾腾的生活。


图片

罗平油菜花节

【民俗】

民俗是一个地方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地方最靓丽的风景。

如同刘三姐的对歌唱遍春江水,云南的火把节照亮少男少女欢快的歌舞,傣族的泼水节将欢乐洒向每一个角度一样,如何将民俗变成一种让各地人们可以体验的内容?让独特的民俗成为游客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在认真挖掘、研究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需要让地域文化精华真正壮大并催生地方的活动内容,并让原住民真正得到助益。于是快乐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成为一种从内心自然洋溢并可以感染的氛围。

民俗也可以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在千岛湖光影艺术节,我们将民俗文化与光影艺术融合,以蛋雕为原型,装置表皮上以镂空的云纹和水纹,展现着九姓民俗的生活,如舞虾灯、打麻糍、木盆新娘……在旋转的灯光中,走进闪烁着九姓渔民波光粼粼的水上生活。


图片

图片

安道在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展的作品“浮光掠影”

【艺术】

如果说科学改变了世界,那么艺术则是美化了我们的世界。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视角,它改变的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

从早期原住民留在岩壁上的符号式装饰画到文艺复兴时期史诗般辉煌艺术创造,再到今日世界多元、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人类对艺术的求索与生俱来、生生不息。

无论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城市的人、建筑、文化,以艺术铸就这座城市的“城市之魂”,还是火人节吸引数以万计的人群共度艺术的狂欢。如何与志趣相投的人群一起,共度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并为当地带来艺术与经济的助力,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图片

火人节


03  启示

节庆依托其无限的想象力和文化的味道,具有核聚变般的能量,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短时间内聚集人气并提升知名度。

随着节庆产业的发展和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的强大辐射作用不断凸显,节庆产业如何成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透过活动和内容构建品牌立体竞争力?

从“造节”到真正的节日目地,从安道探索的一些路径之中,我们有以下几个观点,与行业共享——

成功的节庆目的地是在地生活方式的养成

传统节日面临衰微,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试图重构传统节日的内涵,亚文化群体创立了包括双十一、感恩节等的新兴节日,商业资本也在进一步推动节庆的经济,基层社区的文化节日也遍布各地——这些都构建了今天我们节日的生态。

然而,当众多节日在满足民众多层次的需求的同时,也消磨了节日的意义,进一步加速了节日和日常的脱离,节日似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弥补,在节日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很快烟消云散。

一个成功的节庆如何促进目的地的产生?不是节庆活动的本身和活动组织的能力,其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在地生活方式与节庆的融合,节庆是在地生活方式的日常,在地生活方式的日常即节庆。

今天的京都,是传统节日下的节庆目的地,是日本“物哀美”的审美意识下培养着民众日常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对传统的热爱,对稍纵即逝美的感叹与珍惜,对匠心与传承的赞美。同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民众对于艺术和设计的热爱,从商业的厨窗文化,出行的方式,街道的艺术,催生了设计与创意的节日。

如何构建起在地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何通过节庆促进在地生活方式的养成?成为了另一个问题。

地方营造让在地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节庆

地方营造是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旨在通过一些列的设计、活动和事件,连接起人和人,人和文化,文化和历史,构建民众对于一个地方的认同和归属感。

节庆同样是地方营造的核心手段之一。濑户内海的艺术祭,是艺术介入乡村的地方营造,也是通过艺术对乡村的振兴。每年的艺术祭期间,上百万人次涌入海岛,岛上的人们重新认识世代居住的土地,并为它拥有如此的魅力感到自豪与自信。随着移居岛上的人们越来越多,进一步建立起新老居民的社群,让濑户内海成为海岛的目的地。

同样,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祭,催生了民众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自然的敬畏,催生了一系列乡村的改造,从广场,道路,溪流,无不成为一件件的艺术品。地方营造既是促成民众对于文化,生活和传统的不忘传承,又是一种现代方式下的重塑,更是对生活本质的热爱,理解和精神的主张,最终转化为在地的一种生活方式。

节庆催生一个目的地,唯有建立在如此的土壤之上,才能真正让节庆成为一个地方的意象,文化和符号。

节庆将民艺与热念编织入梦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日本的民艺运动、到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去融合三个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西方代表自由主义的当代全球文化。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构建起自身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的叙事,这个叙事是传统的、当代的,又是先锋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语境。

这些语境不仅可以重塑节庆的内涵、空间体系,更是围绕节庆下的文化产业。今天乌镇的戏剧节和平遥的电影节,是基于地方志下的沉浸式表达,同时又是先锋性的代表,它们都创造了一个地方的名片,激活了地方的活力,带动周边产业的产生。

然而这样成功的案例却是寥寥无几,如何有效的通过节庆催生一个地方的品牌和目的地,甚至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答案是另外一个问题:节庆如何将民艺与热念编织入梦?


04  结语

如果你问我,在当下这个时代,“节庆目的地”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人们可以情感充沛地去发现多元美好生活并参与其中,在与陶醉的人群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沟通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希望。

如何透过节庆本身,促进地方与原住民、地方与游客之间发生紧密的连接,让地方成为目的地?如何为地方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庆,并助推当地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这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任务,安道愿与众多的有志之士一起,探索丰富多元的实践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