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给景观设计师支招:环境教育类场所可以这么建

景观设计学 2023-04-12 来源:景观设计学
原创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总结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的PEB干预策略,结合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及笔者观察所得,提出针对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框架。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2年第6期。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0-030006;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人类的环境友好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可推动可持续发展,而PEB干预策略是PEB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文献综述,总结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的PEB干预策略,结合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及笔者观察所得,提出针对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框架:前期调研-PEB干预策划-制定设计任务书-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维护管理策划-使用后评估-调整。该框架可以为景观规划师及设计师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也可以帮助场地运营者和研究者拓宽对于此类项目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

景观设计学;环境教育类场所;环境友好行为干预策略;规划设计框架;保护心理学


4月19日(周三)LA Frontiers “学述”对话

听作者解读环境教育与景观规划设计

点击查看http://landscape.cn/event/2505.html


1681278333430101.jpg


基于环境友好行为干预视角的环境教育类场所规划设计思考

Thought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作者

牛牧菁1,钟乐2

1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2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可持续性与环境友好行为

人类的环境友好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可推动可持续发展,此类行为的培养常依托社区花园、环境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专类园、国家公园等各类场所而开展。PEB干预策略是PEB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其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当前研究与应用尚存在以下不足:1)规划设计关注点往往在于环境教育而非PEB干预,且环境教育策划后置于规划设计;2)缺乏对PEB干预行为本身策划,PEB干预策略的运用较为单一;3)缺少包含场所运营与维护视角的完整规划设计框架。

因此,本文试图回应以下三个问题:

1)环境教育类场所中可使用的PEB干预策略有哪些?

2)PEB干预策略如何融入景观规划设计?

3)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框架具体应包含哪些内容?


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PEB指个体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PEB的发生在保护心理学领域被称为“PEB干预”。本文所研究的环境教育类场所是指将PEB干预策略主动融入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过程,能够培养和激发人们产生PEB的公共绿地。本文所探讨的PEB包括个体在环境教育类场所内部以及在场所外发生的行为。

在实践领域,自然教育(natural education)侧重于“自然”环境下人的感知、感觉、情感培养,以及自然缺失症的治疗等,而环境教育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和经济模式,对自然生态和人工环境同样关注,且更关注行为的改变。笔者选择“环境教育类场所”这一术语来概括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场所”一词可突出PEB干预与人和社会紧密相关这一特性。

PEB干预策略

笔者以《牛津环境与保护心理学手册》和《环境心理学介绍》为PEB干预策略选择的基础。

PEB干预策略可分为个体(person)和情境(context)两大类,表1中所示9种策略较适合于环境教育类场所。为实现PEB干预效果最大化,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作用于不同人群。

5c94606d54cb50f6864c4ecfe3a25eeb.png


PEB干预策略融入环境教育类场所规划设计

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需将上述PEB干预策略细化为各种干预形式,再落实于具体的设计需求。其中涉及的阶段包括:前期调研、PEB干预策划、制定设计任务书、场地设施规划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策划(表2)。

9109055a023341a2c047a8976fb5ca95.png

当前,需要实施科学而系统的PEB干预策划。相关规划设计实践往往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软性植入其他功能面向的是场所内大多数的使用者。除研学基地外,其他环境教育场所的大部分使用者并不以接受教育或改变行为为到访目的。因此,PEB干预策划需高度重视软性植入PEB干预设计,通过潜移默化的信息传达影响使用者。

a146280987b1775242c340157fbceebc.png

动物园游客餐厅学生设计:将熊猫进化史融入餐厅桌布和餐垫的产品设计之中 © Li Yumeng

微信图片_20230412093518.png

动物园游客互动机器学生设计:在游乐设施的优化设计中设置互动设施模拟喂养动物 © Lu Xiarui

331abded224b61788725a20508ed10e0.png

微信图片_20230412133902.png
动物园游客休息区学生设计:为儿童设计的寻找动物足迹的游戏空间,并配有科普知识和保护常识的奖励贴纸打印机器  © Dan Wei

“展示使用者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可有效提升PEB干预效果。独立的反馈设施或加入反馈功能的设施可以让使用者更清楚行为后果,并及时作出调整,亦可促进公众对PEB的关注。

塑造良好生态环境并非新的理念,从PEB干预的角度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干预对象对场所建立信任的基础,信任又是对象接受干预信息的基础。制定环保的场地维护方案和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同样重要。

设计师需要为展示公众PEB干预成果提供更充足且合理的场地和设施。设计团队需要在策划阶段对公众参与各类PEB干预活动的过程、形式、成果有所预判,以优化行为展示效果,塑造环境友好的场所氛围。

微信图片_20230412093538.png

以笔者在双秀公园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公园广场中缺少适合展示活动成果、宣传海报的设施 © 牛牧菁

受限于成本及市场需求,目前劝导技术在环境教育类场所中的应用尚不广泛。劝说型科技不同于简单的广播提示,可以更隐蔽地结合建筑、设施,使用智能系统提供更易被干预对象接受的行为反馈。随着科技发展,此类技术有望被引入更多场所。


环境教育类场所规划设计框架

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规划设计框架需要充分考虑运营需求,并制定使用后的管理和维护计划。同时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从而进行后续设计提升。本研究提出“前期调研-PEB干预策划-制定设计任务书-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维护管理策划-使用后评估-调整”的规划设计框架。

微信图片_20230412093552.png

环境教育类场所规划设计框架 © 牛牧菁,钟乐

前期调研

在常规场地及周边空间、社会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潜在干预对象(场地内所有使用者)调查和运营调查。设计团队需明确干预对象的年龄层、受教育程度、到访目的与途径等特征,同时根据场地类型确定服务范围,选择相应的方法展开使用者调查。

设计团队还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场所的运营计划和人力资源现状。此外,还需要掌握运营方活动组织人员情况。

PEB干预策划

PEB的选择应遵照以下原则:首先,选择低障碍行为。第二,选择具有溢出效应的行为。第三,根据场所自身特性选择PEB。

根据运营方设施维护和使用者管理的能力选择干预形式(表2),并明确相关后续工作。

与其他PEB干预策略相比,环境教育最为复杂,需制定专项策划,包括教育资源梳理、教育模式策划、教育人员合作培训与提升三部分。环境教育需要秉承寓教于乐、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的原则。

微信图片_20230412093558.png

环境教育策划框架 © 牛牧菁,钟乐

教育资源包括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和反面警醒意义的信息。首先,需保证资源的全面性。其次,通过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议题。其后,在使用者个体可操作层面提出明确的PEB行动指导。最后,对知识点进行分级分类,建立具有场地特色的教育知识库。

教育模式策划包括环境解说系统、教育课程、环境服务活动三个方面。

1)环境解说系统策划包括设施类型选择和解说内容策划。初始资金投入、运行维护财务成本、信息更新所需的人力资源是设施类型选择的依据。此外,设施和内容两者互相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应采取多样的可视化形式及互动形式。

2)教育课程策划包括制定课程主题、课程分级和课程形式。根据教育议题划分课程的主题;课程分级与干预对象类型和教师教育能力有关,且主要受制于后者。常见的课程形式包括互动式授课、课堂式授课、研究小课题,以及专业讲座。

3)环境服务活动的开设需具有明确意义。活动主题可分为场地环境卫生维护、场地营建、场地使用者管理、场地生态环境调查四类,其中一些对技能和知识有较高要求的活动应为参与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保证实施的效果。

对内部人员应制定针对教学方法和知识提升的培训计划;对合作教师应制定授课标准,并根据测评反馈进行科学而系统的优化教学。

制定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旨在帮助设计团队平衡PEB干预目标与场所基础功能需求,并为与甲方协商运营方案提供讨论基础。在对潜在干预对象进行调查和PEB干预策划的基础上,结合场所在环境、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基础需求,制定设计任务书。

场地设施规划设计

首先,以PEB干预为主要功能的场地,应该设置解说路径,并作为交通组织的核心线索。第二,应通过叙事性景观和具有趣味性的干预设施潜移默化地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通过信息可视化和互动设计激发使用者的兴趣。第三,应关注设计细节。第四,设施应尽量便于不同年龄和行为能力的人群使用,并尽量为行为受限人士提供环境服务的可能。

维护管理策划

维护管理规划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使用者管理条例的制定需与运营方执行能力相匹配,优先使用名誉性奖励。第二,绿化养护应以生态良好为目标。第三,场地保洁应在不引发安全事故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自然痕迹,使用园林废弃物堆肥。第四,环境问题控制需要场地监测和使用者管理并行。第五,及时更新环境解说系统和环保宣传中的时效性信息,并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活动内容和形式。

使用后评估与调整

场地运营一段时间后,应对PEB干预效果进行使用后评估(表3),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调整与优化方案。

172f4674bef94e50f5599d4ba44eb57f.png


结语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些设计思维建议,但尚存在局限性:

1)本研究所使用的PEB干预策略基于西方研究成果,缺少中国本土化的实践检验。

2)不同场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应用中还需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本框架主要面向多专业背景的设计团队,因而存在一定应用门槛。

此外,本文为环境教育类场所规划设计提出未来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几个方向:

1)此类规划设计中如何组建具有综合能力的设计团队,需要吸纳哪些专业的人员,或景观设计如何突破学科边界,才能有效提升对此类场所的设计能力?

2)在规划设计日趋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书需要进一步探索。

3)目前并无研究表明在荒野环境中的PEB干预效果高于人工环境,因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希望更多设计师可以关注城市环境下居民身边的环境教育类场所的设计。

4)应建立项目长期评估机制,加强PEB干预项目实证研究,从而科学而系统地提升行业设计水平。


部分参考文献

[1] Hansmann, R., & Binder, C. R. (2020). Determina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 analysi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actions. Sustainability, 12(20), 8547.
[2] Kim, J. E. (2017). Fostering behaviour change to encourage low-carbon food consumption through community gard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21(3), 364-384.
[3] Jiao, Z. (2015). Outlook on bas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0(6), 76-78.
[4] Zhang, Y., Xiao, X., Cao, R., Zheng, C., Guo, Y., Gong, W., & Wei, Z. (2020). How important i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eco-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dicting local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39), 139899.
[5] Zelenika, I., Moreau, T., Lane, O., & Zhao, J. (2018).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a botanical garden promote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 ac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4(11), 1581-1596.
[6] Esfandiar, K., Pearce, J., & Dowling, R. (2019). Personal norms and pro-environmental binning behaviour of visitors in nation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44(2), 163-177.
[7] Abrahamse, W., & Matthies, E. (2019). Information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Changing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61-272). Wiley.
[8] Kollmuss, A., & Agyeman, J. (2002). 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 239-260.
[9] Schultz, P. W., & Kaiser, F. G. (2012). Promo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S. D. Clayt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pp. 556-5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Clayton, S. D., & Saunders, C. D. (201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Steg, L. E., & De Groot, J. I. (2019).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12] Wals, A. E. (2012). Learning Our Way out of Un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 D. Clayt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pp. 628-6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Midden, C. J., & Ham, J. (2019). Persuasive Technology to Promot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83-294). John Wiley & Sons.
[14] Bolderdijk, J. W., Lehman, P. K., & Geller, E. S. (2019). 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with Rewards and Penalties.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73-282). John Wiley & Sons.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Niu, M., & Zhong, L. (2022). Thought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0(6), 48-67. doi:10.15302/J-LAF-0-030006


编辑 | 田乐,王胤瑜
翻译 | 田乐,王胤瑜,肖杰
制作 | 高雨婷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