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景观?北大老师推荐的10本经典图书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于2010年5月成立,由俞孔坚博士担任首任院长。学院以倡导和发展生态文明为宗旨,进行跨学科、跨尺度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科研和教学。
摄影:小马哥
作为中国景观设计学执牛耳者,燕园景观的师生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
《The Art of Survival》
作者:俞孔坚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
推荐人:俞孔坚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景观设计学应该重现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最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博士的著作《生存的艺术》推出了西班牙语版本,由墨西哥大都会自治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班牙语版《生存的艺术》图书封面
本书是本书基于俞孔坚在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暨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上的主旨报告上的发言整理而得,是俞孔坚历经多年景观设计实践的经验结晶,蕴含着他对中国乡土景观、中国人文化身份和景观设计学使命的思考。
▼西班牙语版《生存的艺术》内页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重任。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和监护的生存艺术,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
02 尼尔默尔·基什纳尼:《生态针灸:亚洲建筑与城市化的转型》
《Ecopuncture: Transform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Asia》
作者:尼尔默尔·基什纳尼
出版社:BCI Asia
出版时间:2020
推荐人:俞孔坚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更经济和更多元化功能的景观手法。地下是自然本底,地上则是地域文化。生态是必不可少的,要遵循自然格局,创造出一种新的形态。”
生态针灸——ecopuncture,是一种修复、复原和再生的设计手法,寻求人类建设与自然系统的连接。
▼上海后滩公园 © 土人设计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的尼尔默尔·基什纳尼(Nirmal Kishnani)就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采访了包括WOHA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黄文森和哈塞尔,以及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等多位亚洲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思想领袖,并走访了亚洲30多个建筑与景观项目,发现了设计在生态建设中的神奇力量。
▼独家绘制的分析图 摄影:小马哥
这是一本所有中国设计师、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开发商都应该阅读的书,在中国将“碳中和”作为国家目标之际,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释放设计的力量。
03 伊恩·汤普森:《牛津通识读本:景观设计学》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者:伊恩·汤普森
翻译:安聪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推荐人:李迪华
北京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今天人们熟知的学科(如数学、化学)和专业(如医学)都经历过从文化形态向概念清晰化和数量积累、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专业范式与名称的叠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通俗地说可以理够学科现代化。促进现代化的途径是不断吸收应用人类已有的知识,拓展学科和事业的边界,围绕服务社会需求(包括国家,世界和星球)贡献共同体的专业价值。基于这样的理由,《景观设计学》是一本值得所有风景园林专业同行认真研习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凝聚更多共识,成为促进专业现代化的力量。
从巴黎凡尔赛宫到纽约中央公园,从苏州古典园林到到上海世博公园,无论是供达官显贵满足审美情趣的私人花园,还是彰显公民平等权力的公共设施,数百年来,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尝试,这些改造人居环境的实践活动就是“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创始人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 centralparknyc.org
本书用清晰凝练的语言讲述景观设计学科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介绍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让人们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身边的风景。本书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上海世博公园设计者俞孔坚作序解读,为中国读者了解景观设计学这一内涵丰富的学科提供了更多参考。
04 华南圭:《华南圭选集》
作者:华南圭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推荐人:李迪华
北京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了解华南圭,理解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推荐本书作为工程与设计专业学生启蒙读物。”
作为中国以近代科技和理念强国的先驱之一,华南圭先生在铁路建设,西式房屋工程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引介,市政建设等方面均表达出深刻的见解。另外还有针对不同领域的开创性的相关制度改革的建议等,都构成了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图书实拍
本书所展现的近代史料也向我们开启了不曾被留意的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一些方面,大到铁路、公路路网、古迹保护等,小到为北平长安街命名、家庭卫生小工程、自动电话机等,不仅对专业读者有帮助,更让大众读者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05 崔海亭 / 黄润华:《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景观设计地学基础》
《Nature System of Landscape and Its Assessment: A Geoscience Found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者:崔海亭 / 黄润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推荐人:李迪华
北京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崔海亭,黄润华教授整理2005-2016年期间给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MSLA、MLA、FMLA研究生《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课程的讲义,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名教材。两位先生十年磨一剑,全书深入浅出,特别适合规划与设计行业同仁补充相关知识需要。”
《景观自然系统及评价》是为非地理背景的规划设计类学生开设的专业课。旨在帮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球观、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将规划设计建立在敬畏自然、借鉴自然和融入自然的基础上。
▼河流地貌 © unsplash / matthew Feeney
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学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系统上的综合问题。理解土地系统需要掌握包括土地现象、过程和作用原理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知识分散在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被与植物地理学、土壤与土壤地理学、区域景观系统、景观分析与评价、景观保护等学科和书籍中,即使是相关专业的教师都难以系统把握。
06 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Local Knowledge》
作者:克利福德·格尔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
推荐人:张天新
北京大学副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
“地方知识如同生态学中的乡土物种、本地物种一样,不一定华丽优雅却很实用。各地的地方知识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加在一起应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今很多地方知识正在被全球化浪潮吞噬,每天都在消失,状况堪忧。地方知识究竟是什么,在什么场合出现,价值在哪里,消失的后果怎么样,值得关注。”
作者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美国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的创始人。本书于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乃格尔茨代表作。
@ unsplash/ceye2eye
全书涉及从艺术、常识、卡里斯玛到自我人观的论题。其中,本书尤以作者在东南亚和北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地方知识的立场戳穿了现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话。本书为人类学经典,亦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末期的法学、人类学思想。
07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Letter to Young People》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推荐人:李溪
北京大学副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读书不只是学习,更是生活。”
本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信中,先生如老友谈心般就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等等,对青年朋友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导,鼓励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勿贪图世俗名利。感情真挚诚恳,文风亲切自然,一经发表便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此后多次重印,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美学大师朱光潜
同时本书还特别收录朱光潜另一处世哲学经典之作《谈修养》,进一步从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角度,为青年指点迷津,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
08 段义孚:《恋地情结》
《Topophilia》
作者:段义孚
翻译:志丞 / 刘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
推荐人:郑昌辉
建筑师、景观规划师、手绘艺术家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博士研究生
“作为美国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段义孚创造性地提出了‘恋地情结(Topophilia)’,他指出人类始终是以独特的感官感知与经验学习来体验与适应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感。段义孚的理论基于人类感知,注重情感依附,强调身份构建,人地并重,是经典的地方感理论。”
段义孚,当代华裔地理学家,美国科学院和英国科学的双料院士。他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在西方地理学界,以及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其他地方的地理学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山海经》中,远方风物的兽麟鸟羽是对远方景观的瑰丽想象
因现代性的缘故,人们普遍感受到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起初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立足点展开论述,认识到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本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人地关系建构的认识以及对大地景观的情感体验。
09 陈望衡 / 范明华等:《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
《The Glamour of Tang Dynasty》
作者:陈望衡 / 范明华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推荐人:谢梦云
武汉大学讲师
北京大学设计生态学博士后
“大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物质财富、最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唐人审美生活究竟如何?愿与诸君共同进入审美观赏。”
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最灿烂、最辉煌的精神财富。
▼唐代西安城市模型 © unsplash/samule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览无余。
10 伊迪丝·霍尔登:《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
《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
作者:伊迪丝·霍尔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
推荐人:朱亮亮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助理研究员
“在这本迷人的个人自然观察手记中,作者霍尔登女士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走到万物之光里来/让自然做你的老师。在学生时代,请走到燕园之光里,让校园做你们的老师。”
本书记录了1906年1月到12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书籍内页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