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绿道的故事从未停止
“人类进化以来,直立行走的痕迹便形成了‘路’的历史。”
——俞孔坚
- 壹 -
那些关于绿道的故事
夏,大禹治水,古人依河流孕育文明;春秋战国,思想家管子认识到沿河岸造林能加固土壤,防止洪水侵袭。秦代以来维护与修建的剑门蜀道“翠云廊”,现今犹存,可称为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线性空间。
1870年,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厌恶了美国格子状复制的街区规划,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顿公园路(Eastern Parkway)。这条宽78m的公园路,中间20m是马车道,两侧种植行道树,车马道外向还有人行道的路首次将自然风景引入了城市生活。
时光荏苒,经过120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查理斯·莱托总结绿道为:
“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改为游憩功能的废弃铁路线、运河、风景路或其他道路所建立的线性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或人工的景观道路,以及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地标、历史古迹和高密度居住区的开敞空间纽带。在地区尺度上,被看作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带状或线性公园”。
- 贰 -
绿道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国土辽阔,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潮湿炎热,冬季干燥寒冷。
西部和北部干旱缺水,东部和南部则多雨。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中国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出现水灾或旱灾。
中国现有的水环境情况:中国目前仅有全世界6%的淡水资源,但需要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
中国的660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缺水,全国75%的地表水被污染,城市中64%的地下水被污染,而与此同时城市的人口翻了倍,城区面积也扩大了7倍。
洪水、干旱、水质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问题正危及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在雨洪管理中走的弯路: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显示,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0000多条,但2013年我国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2221条,新旧数据相差了27000多条。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渠化的河岸使人类远离了母亲河,导致河流的地质面貌和生态功能丧失。快速的城市化挤压了河道周边的空间,河道就是这样一年一年逐渐变为工厂的排水沟,城市的垃圾场。
俞孔坚教授团队所完成的北京永兴河生态廊道、宁波东部新城生态廊道、金华浦阳江生态廊道、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秦皇岛滨海景观带、秦皇岛汤河公园、黄岩永宁公园都释放了被水泥捆绑的母亲河,用生态湿地净化水质、与洪水为友、利用洪水丰富生产、利用城市雨水维护生态栖息地。
- 叁 -
俞孔坚教授完成的模范绿道案例
1.最新:2019年北京永兴河生态廊道
永兴河原名天堂河,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端连接北京大兴机场,长37公里,具有300多平方公里的集水区,是区域内主要的雨洪通道。
但是河流自1960年代以来就被渠化,不断被挖开并用混凝土硬化。非雨季时,河道作为周围工厂和居民点的排污口。雨季来临时河道就会被洪水淹没,让北京市的城市内涝问题雪上加霜。
1)项目主要采用了挖填方技术,创建海绵河流廊道:运用场地本身的土方平衡,创建多空地貌,解决水与土地之间的边界问题,留住水源,与水为友。
1)保护所有现状河岸上的树木并将其整合到场地设计中。
1)通达的慢行系统:采用人行天桥的设计将被城市道路分割的绿地连接起来,丰富的人行步道为游览者提供沉浸式的体验通道,沿绿道还建有通勤的自行车道。
2)让绿道本身成为场所:儿童游乐场、运动场和各种大小的广场与绿道融为一体;
3)以形式感突出的艺术装置为亮点:玻璃缸材质的歇脚亭点缀在园中的关键节点,便于游客观景、休憩和聚会。
▲河道也有工作日(雨季),和休息日(旱季)
▲种植设计做得好,狗尾巴草都“香”得狠
软质的乡土植物代替了硬质的水泥护坡,受污染的城市径流终于得到生物净化。
春来了,满地的鲜花映衬着游人惬意的笑脸;秋天,叶子黄了,土丘上的柿子和山楂结了累累硕果,待人采摘。
人们时隔了50年终于能够再亲近这条河流。
2.2016年,宁波东部新城生态廊道
浙江省宁波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兼具江南水乡与海港城市,宁波是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港口。
场地南北长1286米,东西宽处为434米,总占地面积为37.4公顷,位于宁波市东部新城.
基地原本为典型的江南地区城乡结合区棕地:农田斑块、村庄、工厂杂糅。水体受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污染,河渠部分被裁弯取直与硬化,破旧厂房、垃圾分布于场地中。
1)保留场地中现状厂房,保留场地记忆、历史脉络,利用厂房网架结构加以改造,与绿色种植相互穿插,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餐饮空间以及休憩场所。
1)地形设计改善水生态过程:减缓流速,截流净化水体,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2)尊重河道基础:去硬还生,进行曲化设计,并在水中设立多个岛屿,增加滨水生境面积;
3)梯田景观过滤水体:利用城市道路与河道的4米高差,设计多级梯田,层层净化,最后流入河道;
1)湿地植被-净化:水道两侧与水中广植低维护的水生和湿生植被,既可以起到净化作用,又能减缓流速。
2)边界种植密林,若隐还无:在临城市道路一侧,分布浓密的树林,以银杏、杜英等阔叶树为主的乔木林带,高大的乔木具有通透的实现,沟通城市街道与生态廊道之间的视觉联系。
3)在湿地中分布的岛屿上,密植水杉和水松树丛,构成生态廊道中间的绿色体块,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树根深入水体吸收水中营养,净化水质;
1)与北京生态廊道一样,永宁新城生态廊道设置连续的步行与自行车道贯通场地南北,并与整体生态廊道相连接。
2)悬空的栈道系统,连接城市并穿越于湿地、树丛和梯田之中,为场地各种活动提供机会;
3)木平台嵌入湿地和梯田之上,或与树丛交叉,或与风雨亭结合,点缀于景观基底。
▲大自然才是“社畜”们的解压利器
它们将乡村田野的时令和节气带到城市中来,给久别农事的新一代城市居民一些乡愁,而给远离自然不谙农事的新生代们一些田园的信息,让千篇一律的城市带来惊喜与动感。
3.2016年,金华浦阳江生态廊道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全长150公里,经诸暨、萧山后汇入钱塘江。浦阳江是浦江县城的母亲河,河流穿城而过。
据记载,浦阳江洪涝灾害频繁,有“小黄河”之称,系浙江省4条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五水共治”是浙江的伟大创造,而浙江的“五水共治”是从治理金华浦江县的母亲河浦阳江开始的。
本案例位于浦江县域范围内,长度约17公里,总面积196公顷,宽度为20-130米。设计范围上游段从通济湖水库坝脚至翠湖,下游段从浦江第四中学至义乌溪。
1)保留水利遗迹:场地内现存大量水利灌溉设施,包括浦阳江上7处堰坝、8组灌溉泵房遗迹一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引水灌溉渠和跨江渡槽。
设计保留并改造了这些水利设施,通过巧妙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前提下转变为宜人的游憩设施。
2)水利设施再利用:经过对渡槽的安全评估以及结构优化,设计将其与步行桥梁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凿山而建的引水渠的改造形成连续、别具一格的水利遗产体验廊道;
设计通过在原有渠道基础上架设轻巧的钢结构龙骨并铺设了宜人的防腐木铺装,通透的安全栏杆和外挑的观景平台与场地上高耸的水杉林相得益彰;
1)水体净化:在本次研究范围内共有17条支流汇聚到浦阳江,规划提出完善的湿地净化系统截留支流水系,将支流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后再排入浦阳江。
2)与洪水相适应的海绵弹性系统策略:设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增加一系列不同级别的滞留湿地来缓解洪水的压力。
最后,低投入,低维护的景观最小干预策略:
1)浦阳江两岸枫杨林茂密,设计采用最小投入的低干预景观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些乡土植被,结合廊道周边用地情况以及未来使用人流的分析采用针灸式的景观介入手法。
2)新设计的植被群落严格选取当地的乡土品种,乔木类包括枫杨、水杉等,并选用部分当地果树包括:杨梅、柿子树、樱桃、枇杷、桃树、梨树和果桑等。
地被主要选择生命力旺盛并有巩固河堤功效的草本植被,包括西叶芒、芦苇、狼尾草等;以及价格低廉、易维护的撒播野花组合。
▲不在“双十一”也很便宜的生态景观
精心设计的水利遗产体验廊道保留了场地的乡土记忆,拯救了一条被抛弃的母亲河。
将过去严重污染的河道彻底转变为最受市民喜爱的生态生活廊道。
总结
本篇文章重点解析了俞孔坚教授于2016-2019年的三项大尺度生态绿道项目,无论是水生态的修复、场地记忆的延续、设计形式的表达、植物的种植设计,土人的项目都具有丰富的个人特色。金华浦阳江生态绿道更是获得2019年APA国际规划杰出奖·伊恩麦克哈格环境规划奖;2019年国际绿色设计先锋奖。
很多人说土人的设计风格单一,但是所有的景观设计大师都是运用自己的信仰来解决场地的问题。从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一条条母亲河被拯救,土人将河流还给城市,将大自然带回我们。真正做到了桃花源记中所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场景。一项项国际大奖是不是说明国际比起国内环境更重视景观设计师对环境生态修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