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积极推进下凹式绿地建设 打造“海绵城市”
admin
2015-03-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从海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为解决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我省将照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规划、规范建设、精细化管理,建立起数量充足、功能配套、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近日,记者从海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为解决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我省将照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规划、规范建设、精细化管理,建立起数量充足、功能配套、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道路设施建设
为了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从2015年起,所有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主、次干道应设置具有足够通行能力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增设、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并与绿道网建设有效衔接,形成适应慢行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打通断头路,拓宽小街巷,提高道路路网密度。主要城市应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道路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换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海口市、三亚市要专题研究加快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堵车问题,局部路段可采用地下地上立体交通网的方式解决。
推进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完善公交交通服务网络、将公交系统延伸覆盖各城区;合理配置公交优先车道、专用车道,适当提高车速,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海口市、三亚市有轨电车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深入开展“绿化宝岛”行动,到2015年底前,全省建成一批城镇公园,每个市县至少建成一个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综合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城市居民出行“500米见园”的比率不低于60%。
结合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各市县在绿化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下凹式绿地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从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新建绿地实行下凹式设计试点工作,并对有条件的既有绿地进行下凹式改造。通过在城市道路、停车场、广场推广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种植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城市新建道路的人行便道采用可下渗结构,对道路人行便道随道路进行透水性改造。到2020年,城市新建绿地和新建硬化地面全部达到“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对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造和对绿地进行下凹式改造。
海口市政府去年规划投入183亿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根据海口市降水、下垫面、排水管渠、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
城市各类绿化要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既要有良好的遮荫效果,又要有较强的抗风能力,且尽可能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树种。
推进绿色建筑建设
积极推进绿色居住、绿色办公、绿色工业、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绿色医院、绿色校园建设。自2015年起,政府投资的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海口、三亚和儋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它市县新建保障性住房3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到2017年,全省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省30%的城市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体系基本建立。
加快道路设施建设
为了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从2015年起,所有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主、次干道应设置具有足够通行能力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增设、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并与绿道网建设有效衔接,形成适应慢行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打通断头路,拓宽小街巷,提高道路路网密度。主要城市应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道路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换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海口市、三亚市要专题研究加快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堵车问题,局部路段可采用地下地上立体交通网的方式解决。
推进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完善公交交通服务网络、将公交系统延伸覆盖各城区;合理配置公交优先车道、专用车道,适当提高车速,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海口市、三亚市有轨电车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深入开展“绿化宝岛”行动,到2015年底前,全省建成一批城镇公园,每个市县至少建成一个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综合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城市居民出行“500米见园”的比率不低于60%。
结合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各市县在绿化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下凹式绿地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从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新建绿地实行下凹式设计试点工作,并对有条件的既有绿地进行下凹式改造。通过在城市道路、停车场、广场推广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种植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城市新建道路的人行便道采用可下渗结构,对道路人行便道随道路进行透水性改造。到2020年,城市新建绿地和新建硬化地面全部达到“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完成对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造和对绿地进行下凹式改造。
海口市政府去年规划投入183亿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根据海口市降水、下垫面、排水管渠、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
城市各类绿化要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既要有良好的遮荫效果,又要有较强的抗风能力,且尽可能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树种。
推进绿色建筑建设
积极推进绿色居住、绿色办公、绿色工业、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绿色医院、绿色校园建设。自2015年起,政府投资的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海口、三亚和儋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它市县新建保障性住房3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到2017年,全省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省30%的城市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体系基本建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