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下的那片绿
人们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远看如朵盛开牡丹的中国馆,虽无花的婀娜,却以其“东方之冠”的沉稳大气,绽放出“花中之王”的气质。“红花”已经怒放,“绿叶”何时繁茂?日前,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副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向记者描绘了映衬中国红的那片绿。
那片绿将被覆盖在面积达27000平方米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对此的设想是,在完成世博会期间及会后城市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能承载中华文化,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中国馆主体提供理想的衬托。何院士还明确指出,地区馆的屋顶平台要在空间软化方面借鉴中国园林的传统。面对前辈的谆谆嘱托,张利和他的清华设计团队开始了“寻绿”之旅。
离清华园很近的圆明园是张利和同事们常去的地方,其中的一景一物,于他们而言,可谓是印象深刻。许是一种缘份,张利很快就将地区馆屋顶花园与圆明园展开了联想。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圆明园的第四十景——“九洲清晏”上。“九洲清晏”寓意“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永固”,景区通过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以分布于其上的不同景观代表山河之瑰丽。此种设计理念也恰好与地区馆屋顶花园身份相符。于是,“新九洲清晏”的概念跃然而出。
既然是“新九洲清晏”,那就不是一味地模仿与照搬。张利认为,“九洲”不仅仅是圆明园中的一景,它更代表了中国人对可达疆土的概括,在古代,那就是全中国。如何把国人所理解的“九洲”含义映射到地区馆屋顶上?为了将如此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设计团队又是一阵苦思冥想。最终决定抛开政治、地域等因素,依地势与气候把中国特有的典型景观分类,具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个小岛,环绕在中国馆的主体国家馆周围,组成一幅中国当代环境景观矩阵。这八区,加上最醒目的红色国家馆,在“咫尺”之间表现了天涯,为世人绘就了一幅“新九洲清晏”画卷。至于八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张利介绍说,“田”代表田埂,“泽”代表湿地和湖泊,“渔”代表渔乡水岸,“脊”代表山峰,“林”代表森林,“甸”代表高原上的平地,“壑”代表山沟、地隙,“漠”代表沙漠、荒野和戈壁。他还强调,这八种景观是动态的,结合不同的展示主题与内容,将有所变化。
虽然是当代的景观矩阵,“新九洲清晏”仍继承了以“九洲清晏”为代表的我国“园中园”式的集萃园林传统。其中,最令张利引以为傲的是“新九洲清晏”的亲民性,没有因中国馆的隆重而拒绝人们的亲近。他说,在我国园林的设计中,无论是私家庭院还是皇家园林,都强调的是身在其中、人的参与,这与西方园林的大而不见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设计团队最大的心愿是,今后,这个花园能成为见证无数新人甜蜜的福地;也希望更多的游客能来到这里,因为“新九洲清晏”本身既是景观,又是观景台,可从此看到国家馆主体、世博园区和上海浦江的景观。
憧憬着这“绿叶”的美好,张利还说,其实,这是一份提前到来的惊喜。原来,根据规划,地区馆屋顶花园将在世博会后建造,因为考虑到世博会期间人流集中,地区馆屋顶将作为疏散的通道。直到“新九洲清晏”的设计方案出台,在世博局领导、业主与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的肯定下,实施进程被提前了。据悉,目前整个项目已进入深化设计阶段,施工前期准备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世博会期间,游客一定能够亲近那片绿。张利还补充到,为了兼顾世博会期间尽快疏散人流的功能,地区馆屋顶花园将有选择性地部分先造,但“九洲”的形态会全部呈现,只是有可能并不是全部的小岛都能供游客游览。
虽然有个小小的遗憾,但可以期待,作为上海市最重要、最大规模的屋顶景观场所,那片“绿”将在世博会后越来越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