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景观中国网 2018-03-21 来源:土人设计TURENSCAPE
原创
  • 项目名称: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项目地点:
    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
  • 项目规模:
    约30公顷
  • 设计公司:
  • 委托方:
    哈尔滨综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 建成时间:
    2011
  • 所获奖项:
    2015“国际能源奖”国家奖,2012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杰出奖,2012国际建筑奖

项目简介

现在的城市并不是水适应的,并且地表水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水涝问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雨洪公园可被连接并整合到不同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中,作为绿色海绵来净化和储存城市雨水。

01.jpg

 ▲ 平面图 Site plan


挑战与目标

由于中国不断扩大的城市化,且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降雨量增加,由于暴雨导致的城市洪水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中国,多数城市都处在季风气候中,70-80%的年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每年20%的自然降水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以北京为例,年平均降水只有500mm,但在2011年,仅一天的降水量就达到了50到120mm。因为不渗水铺装的增加,即使在常态降雨情况下,城市雨涝在中国的各主要城市中仍然屡见不鲜。

 ▲ 设计理念 Design concept



 ▲ 设计概念手绘图 The hand drawing of design concept

 ▲ 雨水的流向及通过公园周围生态泡的过滤过程 The filtration of storm water through the pond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park. 

 ▲ 在公园周围生态泡内所观测到的水质变化 The improved water quality observed in the filtering ponds.


通常,人们会借助于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城市雨涝问题:铺设大型排水管道,更大的泵或者建更坚固的堤坝,这种单一的方法带来很多的问题:

 

1. 经济方面:建造足够大容量的地下管道系统来排放极端暴雨,是十分浪费和昂贵的,而且也会加重我们子孙后代的城市管理和维护负担。

 ▲ 雨洪公园鸟瞰图(冬季,面向东)Bird’s eye view (toward the east) of the storm water park in the winter.

 ▲ 雨洪公园鸟瞰图(夏季,面向西)。雨洪公园同时催进了周边地产的开发。Bird’s eye view (toward the west) of the storm water park in the summer. The park has catalyzed th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round it. 


2. 水资源短缺方面:中国淡水资源短缺,大都市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660多个中国城市里,有400个正经历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比如,在中国的华北地区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达2米之多。由于过度使用地下水,几乎没有给地下含水层以足够的补给,可以看到北京在过去三十年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5米。所有降到城市的雨水都经由管道排走或引入河流。

 ▲ 公园外围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滤带(面向东)The periphery of the park acts as a border between city and nature. View toward the east. 

 ▲ 

3. 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工程上的雨水排放系统造成了地表水体的消失,包括水生生境尤其是城市湿地。另外,当所有这些雨水被排走的时候,城市里的公园和绿色空间就需要更多的灌溉,于是就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使用具有海绵作用的景观是常规市政工程以外的、能对城市雨洪水管理发挥很大作用的优良途径。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是土人设计的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综合了大尺度雨洪景观管理和乡土生境的保护、填充地下水、居民休憩和审美体验等多种功能,这些都是支撑着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系统服务。

 

2006年,位于中国北方的哈尔滨市,其东部新城——群力开始建设,总占地2733公顷。在接下来的13到15年里,将有3200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约30万人将在这里居住。仅有16.4%的城市土地被规划为永久的绿色空间,原先大部分的平坦地将被混凝土覆盖。当地的年降水量是567mm,60%-70%集中在6-8月份,历史上该地区洪涝频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承担了这个新城中心一个主要公园的设计,占地34.2公顷,原为一块被保护的区域湿地。受周边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面临着严重威胁。最初委托方只要求设计师能想办法维护湿地的存在,土人的设计改变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一目标,而是从解决城市问题出发,利用城市雨洪,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从而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它可以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经湿地净化后的雨水补充地下水含水层。由于在生态和生物条件上的改进,该雨洪公园不仅成为城市中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绿地,并从省级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级城市湿地。

 

设计方案

该项目中,创新性地运用了许多设计战略:

 

1. 保留现存湿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

 

2. 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宝石项链,作为核心湿地雨水过滤和净化的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新城市区的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不同深度的水泡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开启自然演替进程。高低不同的土丘上密植白桦林(Betula pendula),步道网络穿梭于丘林和水泡之间,给游客带来穿越林地的体验。水泡中设临水平台和座椅,使人们更加贴近自然。

 

3.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给游客们带来了凌驾于树冠之上的体验。多个观光平台,5个亭子(竹、木、砖、石和金属)和两个观光塔(一个是钢质高塔,位于东部角落里;另外一个是木质的树状高塔,坐落在西北角)。在山丘之上,由空中走廊连接,通过这些体验空间的设计,使人远可眺公园之泱泱美景,近可体验公园内各种自然景观之元素。

 

结论

通过场地的转换设计,使湿地的多种功能得以彰显:包括收集、净化、储存雨水和补给地下水。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乡土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同时为城市居民营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正因其对生态的显著改善,该公园已晋升成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该项目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雨洪管理样本,以及一套可复制可参考的技术,不仅可在全中国运用,在全球面临相似社会与文化问题的国家也可实践。其可推广性在于该套技术具备以下特点:


1) 低技术要求与可持续性:该项目展示了城市雨洪管理运用简单技术即可实现,并因使用场地材料是易于修建,同时维护上实现可持续性的运作也不再是难题。

 

2) 节省成本:此类雨洪管理生态项目在建造和维护上均成本低廉,因此值得被复制运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同样适用。

 

3) 高效能:针对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问题,均可采用该雨洪管理模式。该项目展示了:如果一座城市将10%的土地转变成“绿色海绵”用于吸收雨水,它几乎可以解决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雨涝问题。





供稿:土人设计新媒体中心

编辑:卢玉洁

设计:李飞鸿

策划:马哲


19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