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阿普贝思
-
项目名称: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湿地公园
-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
项目规模:60.45公顷
-
设计公司:阿普贝思 
-
建成时间:2017年
-
图片来源:北京三乘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文仲 谭唯一
一、项目概况
秦岭国家植物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特大型综合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植物园。本案位于秦岭国家植物园北部植物迁地保护区内,田峪河平原段东侧,秦岭山地北侧,用地红线面积为60.45公顷。
昔日的七十二峪之一田峪湿地的水系丰润,但在2016年以前由于人为原因致使生境荒芜恶化,鲜有人问津。场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场地内不同性质的建设用地和交通干道将其穿越割裂,东侧区域殿镇村因耕作占地和行为干预,为湿地恢复、保护带来直接挑战。
(2)田峪河常水位低,东岸修筑的防洪河堤,对基地汇水形成阻隔。
(3)场地存在苗圃、林地、果园、耕地及大片荒草地,由于多年的农业生产和耕种停滞,严重退化,荒废衰败,急需人工干预。
总平面图
二、设计理念
本案以建立弹性海绵式湿地保护公园为目标,合理控制土方开挖,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农田灌溉用水,对地表径流进行收纳存蓄;应用可再生资源,响应低碳环保政策;科学规划植物系统,构建湿地水文新体系。
团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与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四条景观策略以统领项目发展:
整合:对场地的交通和用地进行再规划,减少非必要的阻隔性车行道路,用水、林等软性边界消融确定出让的建设用地。
梳理:本着局部改造、部分重建、系统整理和全园连通的工作方式,从地形系统、水网系统、边界系统、植被系统、游赏系统等方面进行分层式梳理。
恢复:人工修复,引入针对性生态体治理策略与相应措施,形成多类湿地生境。就地取材,循环利用,倡导地域特色与环境友好。
保护:采用生态圈层保护模式,确立风景敏感度的不同分区,限制人为活动,设立监测与管理机制。
通过以上策略能够更多地让自然做主,引导湿地逐渐恢复自循环、自演替。整合场地内外交通及用地,采用低频维护和自然管控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模式,造就多方共赢。
生态宜人的湿地风景
三、项目亮点
具备雨洪净化功能的弹性湿地
根据地表径流数据和现状水网地形分布,采用疏导、滞纳、聚集不同策略,形成永久性、半永久性和季节性三级淹没状态,设计一系列湖塘水泡、雨水旱溪、灌渠湿地、集雨洼地及生态岛屿,将周边地带雨洪径流汇集、净化,以完善湿地水环境体系。
水系统设计分析图
湖塘水泡
雨水旱溪
灌渠湿地
生态岛屿湿地
低投入、低维护、低成本的低碳生态
在田峪河防洪堤岸筑造工程中,开挖了数以吨计的卵石。团队全面贯彻循环再生的理念,将形态自然且富有场所记忆的原生卵石,在公园的护坡驳岸、游憩场地、小径、挡墙等多处设计中进行应用。同时,遵循生态优先与低维护原则,结合自衍性、抗性、适宜性较强的乡土植物,在环境敏感度较低处,设置便捷绿道、景廊、瞭望平台等景观要素。
原有河滩石再利用成为步道
就地取材的生态石笼LOGO墙
太阳能景观廊架
动植物的栖息家园
敏感度最高的两块湿地的自然过程干扰度最低,野生植物品种相对丰富。设计重视如鱼类、鸟类、蜻蜓、萤火虫等生物的栖息地保育,秦岭四大特色动物之一的朱鹮亦能栖居于此。
栖息地恢复后,野生动物回归
人与自然的对话
水绿相依的自然天地提供了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清洁能源示范的美好环境,游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干季的浅枯滩地之景和湿季的洪泛湖面,形成人类活动与湿地自然的良性互动。
融于自然的村民
游历在湿地中的游人
本案利用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重塑秦岭山地、田峪河、湿地三者之间的友好联系。采用资金资源双重低投入的方式,以60余元/㎡的超低造价,打造一个实用、生态、广受欢迎的湿地公园。自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田峪河湿地持续履行着将科教、人文和美学价值传递到大众之间的多重使命,呈现巨大的潜在价值和生态效益。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成时间:2017
项目规模:60.45公顷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项目类别:景观设计
摄影师:北京三乘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文仲 谭唯一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