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景观  /  正文

2020LA先锋奖 | 景观规划类综合奖:二十年后的“黄金”负担——印尼废弃金矿的复兴战略 |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20-11-11
原创
  • 项目名称:
    2020景观规划类综合奖二十年后的“黄金”负担:印尼废弃金矿的复兴战略
  • 项目地点:
    印度尼西亚

[景观规划类] 综合奖


获奖作品信息

作品题目:二十年后的“黄金”负担:印尼废弃金矿的复兴战略

参赛作者:唐伟洋 蔡雨轩 贾怡鑫 董博文 张梦衡

指导教师:季弘斐

毕业院校:天津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选题新颖,对场地生态、文化价值、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方案充分理解场地,具有针对性,呈现效果具有一定艺术表现力。

——2020LA先锋奖评审人评语 / 李   卉,纬图设计机构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裁



“淘金”之后——印尼废弃矿坑20年复兴计划

由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地理环境等投资因素的变化,矿业企业由大规模扩张转向资产重组,国际大型矿业公司逐渐回归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矿区,对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勘探投资大幅下降。根据印尼矿业和采石数据显示,2019年印尼矿业的外商投资为- 5.211亿美元,是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这些大型国际矿业公司离开后,印尼政府所面临的污染问题价值数十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废弃矿井中仍含有少量的矿石,大量失业人员使用汞提取法非法开采,导致了开采事故和进一步的污染,造成全国至少50万人遭受汞中毒。高失业率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社会不稳定。印尼政府、国际矿业公司、移民矿工和当地社区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整个项目通过对场地引进了多个阶段的植物修复策略,并与农业系统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完成从废弃金矿到可盈利果园的转变。为了使这个策略系统能够运行,我们大体搭建了由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当局、金矿公司以及市民工人群体等多方组成的合作体系框架。促进矿区小农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达到每个利益集团都将从这个稳定的体系中受益的理想状态。为印尼矿区提供一个范式的转变。



场地背景

场地问题

矿业发展:印尼处于多个成矿域之间,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黄金开采产业在发展及其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国际资本的到来也使其深陷资源环境陷阱,矿业公司在当地开采作业,将原本的农业经济打破。居民身份从农民向低收益高风险的矿工转变。近几年投资环境的变化导致矿业公司开始转移公司离开后失业率问题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矿业发展


生态破坏:在采矿活动进程中,大量爆破开采活动将导致植被破坏,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在加工区,由于矿渣堆浸及金矿冶炼等加工活动,土壤、水等自然环境将被严重污染。


▲场地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在开采过程中,爆破和挖掘活动会产生噪音污染,对野生动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开采爆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有毒、刺激性的化学气体,污染空气。最后通过堆浸垫浸液开采这种从贫矿、残渣、废料和尾矿中提取金的方法。但是溶液的渗漏和不合理的排放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工厂的黄金加工废料的排放也会造成同样的问题。矿业的发展导致场地的森林覆盖率连续下降,并激活了林地保护预警。


▲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问题


场地物质流分析

基于世界范围内金矿生产的一般流程和负面影响,我们针对当地金矿矿进行了生产流线的再梳理,并结合施工场地布局图,得出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场地发生的具体位置。


▲场地物质流循环



策略框架

总体框架

立足于上述问题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提出了矿区复兴的总体改造框架——在地形改造、污染净化的基础上恢复场地生态;在生态恢复及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通力合作下发展小农经济,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缓解社会矛盾。


▲大体策略框架


矿坑具体策略

结合矿区复兴改造的总体框架及场地问题的具体分析,我们将场地分为采矿区及加工区,为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改造策略。改造大体以污染控制、场地复绿及经济振兴三个阶段进行,所用材料多来自原场地,以期实现内部物质流的良好循环。


▲ 具体场地策略


初步改造研究

在已提出的总体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针对生态破坏问题,对植物修复手段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根据场地具体情况提出了地形改造策略及植物种类选择建议。采矿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严重以及土壤的质量较差。所以选取保肥和固土能力强的植物进行改善。但是场地的条件不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先对场地内的不同坡度进行改造,使其有条件能够生长植物。加工区的生态问题是土壤污染严重,主要是氰化物和重金属污染。所以选取能够净化这两者污染物的植物。植物的筛选采用因子权重打分选取最适合场地的植物。


▲初步修复策略



设计结果

平面设计

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将场地北侧原有的工厂水池改造为人工湿地,水体由地势较高的场地东侧流向地势较低的西侧,在此过程中,受污染的水体被逐步净化。湿地形态被设计为净化能力较强的指状,同时在场地内复合种植多种湿地植物,以提高对重金属残留物的吸附能力。待水体被彻底净化后,湿地将被用于鱼虾养殖,为当地居民提供收入。场地原有的堆浸垫被改造为平台和缓坡相接的梯田。

在初期阶段,地形改造完成后,将会覆土并种植对重金属残留物有着较强吸附力的先锋植物。待场地污染被植物净化后,移除先锋植物,并种植当地特有的经济作物。平台处种植油棕,缓坡处种植豆科植物。在场地的中部,地形同样被改造为平台与缓坡相接的形态。覆土后,平台处种植橡胶树,坡地种植可可。场地北侧为原先的矿产开采区,有着大小两个矿坑以及矿产开采废弃地。废弃地被改造为梯田,平台处种植橡胶树,坡地种植咖啡。大矿坑在坑底和高差较小的区域种植橡胶树,部分高差较大的区域使用石笼挡墙配合植物进行处理。同时部分地区保留自然的坑壁形态,保留一定的场地记忆。最后,大矿坑设有景观廊桥,为作物采集以及后期游客的景观体验提供场所。小矿坑在坑底处进行复绿,同时保留自然坑壁形态。架设空中廊桥,为游客眺望矿坑景色提供可能。

在道路系统方面以之字形道路为主,以适应场地高差。在道路转角处,穿插设置一些休憩平台,为农业生产者以及游客群体提供休息场所。在雨水汇集处设置雨水回收池,收集而来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同时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


▲平面布置


改造阶段 & 植物分析

改造阶段:

对场地的改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地形处理阶段、污染处理&复绿阶段、作物种植阶段。在地形处理阶段会利用原先矿产开采废弃地遗留的碎石对地形进行回填改造,形成平台与坡地相接的形态,并利用之字形道路连接各个场地形成系统。在污染处理&复绿阶段会进行人工湿地的营造、植被的恢复以及受污染区域先锋植物的种植。在这一阶段将去除原先由于炼金所导致的污染物残留。在作物种植阶段将会在各个场地栽植经济作物并雇佣当地失业的矿工以及居民进行农业生产。


植物分析:

对植物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一,经济作物多选择印尼本土的物种:油棕、橡胶、咖啡、可可等。本土作物更有利于适应当地的土壤与气候,能更好更快生长;同时当地居民对本土物种的有更成熟的种植以及管理经验,能更稳定的产生经济效益。

二,经济作物均采用套种的形式:油棕&大豆、橡胶&可可、橡胶&咖啡。套种的作物可以相互促进生长,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空间,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作物的选择上,都使用了需要大量人工参与收割与采摘的物种。这样可以使得更多失业者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剖面分析

剖面图展示了场地北侧区域改造后的效果。首先利用了梯田的形式消化了场地原有的高差,改造后的地形,平台与坡地被用于种植不同的作物,之字形道路穿插其间,用于作物采摘以及后期游客通行。梯田的形式在解决高差的同时增大了作物的受光面,促进作物的生长。人工湿地将水体净化完毕后被用于鱼虾养殖。在不远处种植的油棕的空果串可作为鱼虾的饲料,同时空果串和鱼虾的粪便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原先遗留的工厂被保留下来,后期可作为农副产品加工厂使用。被弃置的矿车可用于运送作物和农产品。


▲剖面分析


生产效益

在植物净化阶段结束后选取经济作物重塑场地的农业经济系统。油棕、大豆、可可、咖啡和橡胶树都是经济产品,它们不仅能在农场创造就业机会,还能重启当地工厂,并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作为景观点,农场可以吸引游客,创造旅游收入。


▲产业效益


愿景框架

整个利益循环的运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参与才能完成真正的矿坑复绿、产业复兴。总体来说,可以分为5个大的运作集团。以Hakman集团为首的出资方,提供前期的基础建设启动资金交由印尼当地政府以及合作部门进行运作。与此同时,多家机构联合部门提供建议咨询,所有的参与活动需要再印尼最高法院的监管下进行。对于收益群体(土地使用者)而言,外来的移民矿工完成身份转变,协同当地村民共同转变为果农身份打造矿坑果园,外来游客的到来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共同造福当地社群。印尼当地政府也能从其中获得相应的税收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进行污染防治,投资的Hakman集团也能获取利润。

总体预计的各部门进场时间也在下表中标注,预计能在第10年完成整块场地的污染控制并使其成为能够耕种的场地。在20年内,完成整个场地从废弃矿坑到生态果园的复绿。


▲协作框架


效果展示

在矿坑改造完成后,农业与旅游业将在当地逐步的发展起来。各地的游客们陆续的进入园区观光。当地的村民以及失业者可以在山间的休憩平台上贩卖一些农副产品或简单的手工艺品给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留作纪念。由此,逐步激活当地的商业,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

▲效果展示


作者

唐伟洋 天津大学


蔡雨轩 武汉轻工大学


贾怡鑫 浙江农林大学


董博文 陕西科技大学


张梦衡 浙江农林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