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纬图专访|设计,向美而生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2022-12-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纬图成立17年以来,一直遵循着自然发展的理念,倡导多样化、多领域探索创新,致力于营造出向美而生、生机盎然的景观。


在本次采访中,受访人李卉、李彦萨和张黎结合自身设计工作经历,分享了作为景观设计师的初心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并且应当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与学习能力。

纬图成立17年以来,一直遵循着自然发展的理念,倡导多样化、多领域探索创新,致力于营造出向美而生、生机盎然的景观。与此同时,纬图的数字化研究成果近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也为纬图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理性的分析和依据。

最后,关于景观设计教育,李卉也向我们分享了担任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评审人过程中看到的学生作品的突破、改变与亮点,希望年轻的学生、设计师们能够多学习多思考,在景观领域中快速的成长。


受访嘉宾


       

图片

李 卉

WTD纬图设计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裁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图片

李彦萨

WTD纬图设计 事业合伙人
方案一院院长




图片

张 黎

WTD纬图设计 事业合伙人
方案二院院长




访谈正文


CLA: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您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与能力呢?

张黎:我觉得景观比较吸引我的是跟自然的接触,花花草草、蓝天白云。景观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话题,包容性多,涉及知识面也很广,跟其他人交流也比较多。

李彦萨:我当初进入景观这个行业,其实跟现在每一个还在校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差不多的,对这个行业了解并不多,全靠直觉,就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室外的空间。那个时候市场对整个行业都还没有很明晰的定义,我的理解应该是更亲近于自然的,更多的和花草树木打交道,带着这样单纯的想法我进入到这个行业。

李卉: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他一直想要找到一个特别的爱好,可以让自己完全安静和专注下来。我当时在想什么样的事情会让我专注,后来发现画图的时候我是可以全神贯注投入的。一坐下来,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完全心无旁骛,设想自己在空间里面神游,这种状态会让我忘掉很多杂念。这种专注也是一种保持自我,而设计能让我做到这一点。

回到景观设计本身,花草、土壤、天空、空气,其实自然之物它本身就很有疗愈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从事这个行业挺幸福的,向美而生,它就是为美好而来的。我们在设计中去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关联度,也是一种治愈他人、疗愈自我的过程。


图片
图片
▲ 成都麓湖皮划艇公园 ©️WTD纬图设计


张黎: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要有非常好的审美能力。其次学习能力也很重要,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人文的、历史的、自然的。很多东西都会对设计本身有非常大的启发。另外,抗压能力也非常重要。

李卉:审美这个点是要划重点的,其次才是一些综合能力,能够触类旁通,有非常强的融贯能力。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方方面面,自然的万物、文化等等,而你的感知力又来自于自己的修为,我们需要有洞察力、敏锐度,对周遭的人和事物剖析的深度、广度的能力,当然学习能力,理性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很重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重庆麓悦江城 ©️WTD纬图设计


关于抗压能力,首先最大的抗压来自于你本身对这件事的喜好,如果能够自我逻辑交圈,获得自我满足,设计的过程其实反而是一次涅槃重生。还有我觉得要有区隔的能力,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影响我的判断力、认知力和情绪,如果把所有东西都背负着行走,也是有问题的。我们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就像刚才说的向美而生,它本身自带这样的修复能力,这也是一个让人喜欢它的理由。

李彦萨:我觉得感知力也很重要,对美的感知力,对生活中所有东西的感知力。景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往大了说,它是在做一种哲学,一种思考,是你对人生的一种理解,这些理解也会融入到你的作品之中。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来自于你对生命、对自然的感知能力。要保持很强的感知力,才能够做出真正有灵魂的景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 成都万科君悦云台 ©️WTD纬图设计


CLA:纬图成立至今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纬图的设计经过了怎样的周期?目前,纬图关注的领域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思考可以分享一下?

李彦萨:从纬图的成长史这个时间段来说,我们也是跟随着整个大的景观行业一起发展,从景观的萌芽,到繁荣,再到反思,又再前进,整个市场的景观走向也如此。我们也是随着这个大潮,一直在思考和改变。我们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机构,这么多年也比较随性。在设计上我们一直蛮喜欢追求多样性,喜欢去挑战一些非常规项目,愿意投很多精力去做一些好玩的事。我们从来也没分过团队,从不规定某一个团队就只做某一个类型的项目。

李卉:我觉得基本上是契合的,跟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跟着这个专业的成长,我们也是受益者、弄潮儿。纬图最大的标签就是没有标签,我们倡导多样化、多领域的探索创新能力,也一直在做创新的项目。关于设计领域,最开始我们是做一些居住区的探索,最近还带着我们的甲方去回顾06年的时候做的重庆龙湖紫都城这个项目,现在来看我们还是会觉得这个项目给人感觉很舒服很温暖。我觉得这得益于它十几年的生长,景观是生长的,绿草如茵、阳光挥洒、梧桐摇曳,在这种秋意正浓的风景里边,大家漫步、戏水、撒欢、闲聊、锻炼,完全就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经过十几年的生长,它确实也已经长成了一个公园。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一些原初的探索,我们居住的本源到底是什么,人存在的本源是什么,在回溯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非常多迭代的思维,包括我们强调要有更多的互动性,更多的人与人之间链接,更多的社群活动考虑,更多风格探索,更多的课题研究……比如,居住区的景观如何为未来的居者考虑,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链接人与自然,旧城空间如何激活,如何在商业体中植入沉浸式体验等等,这些话题会牵涉到许多包括生态学、社会学、人的行为习惯以及人性化的研究。最后你会发现,不管景观被赋予了什么样的使命,它仍是一个向美而生,生机盎然的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重庆吉祥街城市更新 ©️WTD纬图设计


CLA:纬图最近的数字化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这种数字化协同设计对设计作品的影响?您认为设计对于城市、公众的意义是否会随着数字化或其他新技术的出现有所改变?

李彦萨:那是一种很强的助力,会让你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以前有很多东西敢想,但是很难落地,但数字化的发展会让你越来越敢想,在背后有坚实的后盾在为你支撑,它会为我们的设计带来更多理性的分析和依据。李卉:我们用Rhino的普及率比较高,会用Rhino做整套图的体系,到施工图后端整套输出,所以这确实对我们后端是助力。我觉得它是一个工具,是我们想象力的腾飞。对于设计中每棵树的光照条件,风环境、光环境,以及我们寻找的日月星辰的关联度,它都会给予更准确更广博的关注度。

张黎:另外它对设计方法也是有一些革新的,比如说做一些非常复杂的场景,我们可以通过泥塑、模型的方式来做。


图片

图片
▲ 江苏曹山未来城 ©️WTD纬图设计


李卉:其实就是手做,捏好之后先扫描,然后再去做,它能够让设计方法变得更加直观。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设计都是用手做模型,反而助力我们回到更传统的手艺人的状态。比如做一个滑梯,以前就是查规范,但是规范不能给到创新的一些形态,但现在通过计算机辅助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去调控,孩子们的喜悦度、安全性等都可以模拟和计算。我认为是把这种体感的、不可量化的东西,尽量用这样的一些手法把它精准化和科学化。


图片

▲ 泥塑扫描 ©️WTD纬图设计


图片
▲ 大滑梯设计 ©️WTD纬图设计


CLA:到目前为止卉总连续担任了多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的评审嘉宾,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最近几年学生作品有哪些突破和改变?

李卉:学生每年都给我惊喜,我也非常感谢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和平辈人、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获得了非常多的可以抬头看月亮、看未来和看更多内心关照的体验。

我看到更多的学生作品在关注生态、社区社群,有对身边非常细微的感受和感知,也有更广大更遥远的事,我觉得都特别好。而且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也越来越扎实,比方说对一个事物的观察,从选题,到解析问题、剖析问题,再到引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落到实处,甚至像今年的学生,对落地层面、施工组织层面、资金筹划层面、活动组织层面等,都有一个很完整的答卷。他们能够在这么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这浑身的武艺,让我觉得真的很厉害、很超群,这就是所谓的“浓度”。现在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边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如果你愿意学习和思考,那么你思维腾飞的力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很强。信息时代学习的机会也很多,只要有悟性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愿意扎下去学习,他的成长速度会很快。


图片
▲ 李卉参与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现场评审


CLA:在以往学生作品的评审过程中,有哪些作品给您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李卉:第一个,我发现选择重庆题目的学生较多,而且很多外省的同学也会关注到,比如重庆的山地坡地、城市更新、生存状态。每次我都很有兴趣跟学生们去聊他们眼中的重庆和我理解的重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也让我看到了很多现实话题被转化为学生们的学术论题的时候,它在中间产生的这种碰撞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也让我在关注身边事物的时候,带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个,一些课题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说对于寺庙景观,怎样让它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再生的一个激活点。因为大家知道在欧洲,往往教堂就是一个城镇的中心,其实我们中国的佛教倡导的入世理念,在日常中修行的理念也并不违背,在这个空间中大家可以修身与善,共享这个基础层面,所以把这一套体系挖掘出来,我也觉得很有意义。

另外这一次有很多学生接触到死亡的话题,关于一些墓园往生者的思考,他们真的会把墓园想象成他们想要的像社区公园一样的形式,但这次胜出的此类话题并不多。学生们确实太年轻了,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度还不够深。我认为虽然他们对死亡的认知还比较片面,但或许未来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我们也不能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眼光来判断他们的判断是否正确。年轻人敢于去打破去突破本身是很好的一件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