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迪华:景观设计需要现世关怀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L A C:您能否用一句话总结这13年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历程?
李迪华:理解国家需求,创新办学,与国际接轨。
L A C:这13年来北京大学的景观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新的学院成立以后,哪些传统需要继承和发扬呢?
李迪华:现在还不能说是传统,但是我们积累了自己有特色的、北京大学的办学经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从基础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学科研究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具体包括:第一,理解国家需求,从学科基础构建到到教学模式都立足于服务国家需求,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体系。第二,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理解国家需求基础之上的学科创新。我们的学科创新,不是在一味地模仿西方,而是充分研究西方,理解西方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我最满意的是,他们告诉我,离开学校3年仍然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技术手段不落后。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学生在北京大学掌握的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能够独立地研究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第三,重视研究,无论是规划,还是设计都先做研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地做研究、发表论文,论文选题必须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第四,与国际接轨。我们采取的是“以请进来为主,适当走出去”的方式。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成立以来的8年中,邀请国外的学者做学术报告超过50次,从20 0 1年开始每年最少有一次与国外大学合作的设计研讨课程(Wo r k s h o p),有超过20位外籍教师来研究院进行一个月以上的研究生教学,从20 0 6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集体出国研修。
李迪华老师带领参观当代景观优秀案例
L A C:您指出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响应的是国家的需求,那么国家需求具体是什么呢?
李迪华:国家需求本身属于宏大语言。具体到真正的教学里面,国家需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直接理解为:今天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具体包括:人地关系紧张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具体的,而且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并不研究和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只是从景观设计学专业出发,提出自己的方案。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感受和双眼去发现这些问题的能力。
Dusan Ogrin教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L A C:您上面提到北京大学学生毕业后3年知识结构不落后的问题,那么是怎样一种框架能够让知识结构不落后?
李迪华:从某种意义上,学生说他的知识结构不落后,包含两重含义:首先指的是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反规划”理论,多解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规划与设计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其次是指他们的学习、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不落后。在北京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通过研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我们一位毕业生去找工作,错过了招新考试,被要求给正在做的一个实际项目出一个方案。过了一个星期,这个学生带着一份自费去完成的场地调查报告和方案去见用人单位领导,并说“没有场地调查,没有方案”。凭着这种工作精神,这位学生顺利地被录用了。北京大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时常提醒学生,不是看哪本书就可以出方案的。北京大学的教育把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方法培养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应用掌握的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了,这作为一种能力和工作方法、 工作态度,继续保留了下来。
LAC:您认为北京大学会有哪些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计来使自己区别于中国的其他设计类院校?
李迪华:我们没有刻意将自己和兄弟院校区别开来,但努力地让自己的办学具有特色。目前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景观社会学、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中心的空间与设计、古典园林研究和建筑历史等。景观设计学的几门专业课程中,景观社会学实际上解决了学生跟社会接触、研究基础能力培养的问题,景观设计理论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尺度下理解人与土地、土地的自然过程以及土地问题解决的设计途径。在设计项目中,理解人与空间、 建筑以及其他环境要素之间联系非常重要。 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探讨,但思路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感性能力:感受存在的能力。现阶段的高校教育现状是,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性能力了,所以大家能够包容所有各种不雅的、失当的和看不顺眼的东西,比如随地吐痰、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不人性化的因素等,丝毫没有去改进的动力。感性能力的丧失,部分原因是教育的结果。第二是发现和归纳联系,也就是分析和研究能力。 探究事物,最重要是要理解它的内在与外在联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何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呢?一定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对事物的理解,才能帮助找到适应性的解决方案,因此,第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韩西丽老师带领学生在顺德高赞村祠堂与村民交流讨论
L A C: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院校,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系统?
李迪华:第一,充分理解学科。无论景观设计学,还是建筑学,都是综合性应用学科,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之上的应用学科。理解了这点,就知道,必须让学生掌握能够应用到
实际工作中去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我们是应用学科,还必须具备应用学科的特点,因此,第三,要具有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今天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第四,掌握所谓的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技术手段,具备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够了吗?还不够。第五,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需要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探索创新。从知识结构来说设计师是通才,但是通才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规划师。设计师还必须具有研究能力和想象力,必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或者具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设计师、规划师,应该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来做。偏才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但是他得掌握相关知识,具有人文关怀和对今天的现世关怀。
L A C:新的学院成立之后,教学方面会注入哪些新的内容?
李迪华:这是很好的问题。我们这几年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受到人员等条件以及我们自身师资条件的限制,操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几年着重发展的是景观规划领域的前沿内容。 实际上,多年来一直特别想发展跟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的景观设计。在成立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之前,就已经跟建筑中心开始合作,在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景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FMA L)培养方案中,设计了“空间与设计”专业方向。设计要理解空间、理解空间语言,我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了,未来如果有新的元素的话,应该是在这方面的加强。第二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与交流,如发展城市设计,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期待。
L A C:新学院成立是不是意味着建筑和景观两个学科在北京大学会有一次大的融合?这个融合的交叉地带是不是也会有所扩大?
李迪华:那是肯定的,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发展不必拘泥于现状,我们会在借鉴景观设计学和建筑学已经取得的经验,希望北京大学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土地设计和国土规划等国家需求中,在未来形成有北京大学特色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领域。建筑与景观相互交叉,又互为基础,理解了景观,理解了空间,再去做建筑设计,肯定会有新的想法。反之亦然。 两个学科群的融合,还在于理论研究的交流,我相信一定会通过相互促进和创新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前沿研究领域。
L A C:您能谈谈建筑和景观教育在对空间的理解上的不同吗?
李迪华: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当我们谈到空间的时候,不能回避这样的现状,很多设计师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是抽象的。一个例子是,近日举行的面试推荐研究生
现场设计考试中,场地是一个由3栋建筑围合的狭窄空间,考生提交的图件中90%忽视了场地与周围建筑的空间联系。对景观设计师或者建筑设计师实际工作而言,它不应该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的空间变得不抽象呢?这就需要人的空间感受。例如我们为什么在许多景观效果图里会模拟几个人像进去?其目的有两点:一 是帮助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也就是尺度,这是浅层的。二是人的空间感受,这是深层的,很多时候难以全部从图面上表达出来。空间能够和设计结合到一起来,人是主要因素,空间是介质,需要通过人的感受把各种空间要素联系起来。一种说法是,设计本质上是安排人在空间中的交流,或者说人的体验。就学科内容而言,景观可能要复杂得多。
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的空间概念,都强调人性化和艺术的表达。理解景观的困难还在于它是 生态系统,在这里,自然界的生态要素不仅仅是空间的组成部分,还常常成为空间的主体, 比如说,城市建设好了,河湖水面消失,鸟兽虫鱼跑光,草木皆新,一定不是好的规划与设
计成果。 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是应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即设计理论。我们今天的设计理论还基本上起不到指导学生理解和创造性地应用设计语言的作用,还停留在对传统的诠释和对已有的设计成果的抽象归纳与分析上。 100多年前的欧洲,艺术家们就开始把点、线、面、立方体和颜色等基本设计语言当成数学问题来进行研究和做实验,比数学中分形学的诞生早了近100年。在欧美国家城市中考察设计作品,很容易发现,无论使用的设计语言多么复杂,但是给人的感觉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像屈米(Bernard Tschumi)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一条方形的运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在拐弯的地方,他做了一个圆。诀窍在于,从某一个角度去观察时,前面的球型音乐厅倒影正好落在拐角的圆形水体中!这是经过设计的,设计师是有空间感受的。
L A C:景观的空间跟建筑的空间方法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具体应用方面其实是不一样的?
李迪华:大体是一样的。因为我这里把建筑界定为室内空间,室外就变成景观了。这样区
分,才能把这问题探讨清楚,否则讨论就没有共同语言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外部空间,理所当然仍然是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理解的景观的一部分,主体不同而已。正是这样的交叉,使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建筑与环境的交流变得至关重要。
L A C:在景观中,空间是怎样产生的?通常大家会觉得景观是通过水、植物、实体的建造来营造的,但设计师对空间的评价视角往往和普通大众不一样,您如何解释这点?
李迪华:景观设计就是在做空间设计。设计师和公众的认识差异是因为他们对空间的概念不一样。今天那些经过职业训练的人,他们理解的空间是抽象的空间。各个方面的原因,今天
很多设计师懒于像普通游客那样去体验空间,这导致他们还不如那些普通游客,游客会基于自己的感受去体验实际空间。不少设计师不仅忘记了这很重要,他们还很强势,总认为自己的设计就是对的,只要做出来就会是好的。 所以, 空间体验、空间感受是设计师谈论空间的根本, 这就应验笛卡尔( R e n e D e s c a r t es)在他的《谈谈方法》(Di s c o u r s d e l a Mét h o d e )书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普通老百姓的推理,可能比读过很多书的人、专业人士的推理更加可靠。”当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不是说没有读过书的人推理比读过书的人的推理还强。笛卡尔用的词“可能”其实很准确。普通百姓的推理能比什么样的人更加可靠呢?笛卡尔所言的普通老百姓指的是那些掌握了大量没有用的、 不能跟实际结合起来的、离散的知识的人。普通百姓善于从自身经验出发,反而有可取之处。为什么今天中国难以诞生更多优秀设计师,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忙碌在设计职场的人们已经没有空间感受了,几乎都变成画图机器了,他们对空间的敏感程度甚至不如那些有生活激情的市井百姓。
L A C:您认为在景观的观赏和评价标准中,实体的空间感受要放在第一位吗?
李迪华:当然,对实体的感受肯定是第一位的。今天设计师们谈论的空间多是抽象的,所谓是抽象的就是说空间在他们那里,已经成为某种或者几种固定模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复制,超出了自己已经掌握的模式,就视而不见。我们正在谈论的空间是具体的,不能是抽象的,就是说空间一定要跟特定的场地,具体的人文与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自然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很显然,理解空间,需要借助于已经累积起来的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决定了无论景观设计师还是建筑师都需要接受系统的学科教育,并有随时补充必要知识的学习习惯,否则,我们和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有什么区别呢?!又怎么能够带给他们新奇的体验呢?!
L A C:我们这届大会的主题是生态都市主义和新美学,您能阐释一下这个主题的含义吗?
李迪华:我们要改变现状,今天的社会尤其在设计教育里面,一直是在抽象地讨论景观的
“美不美”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这些讨论中 关于“美”的标准是自相矛盾的,需要更新。
我个人认为,所有不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所谓美的东西,都应该受到质疑。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区分开新的与旧的,还习惯性地趋向于维护已经有的东西。这样的现状下,今天需要特别提倡创新,让新的彰显出来。这就是李泽厚提到的关于艺术和美学的悖论,首先艺术具有永恒性,另一方面,艺术需要发展,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正是因为艺术的改变、发展才诞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艺术的传承、美的传承。当你不去改变的时候,传承艺术或者传承美,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探讨新美学,更重要的不是思考过去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延续下来,而是如何能
够创造性地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在利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提出今天景观问题、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美学形式,因此希望提出新美学概念来解决部分问题。在创新设计形式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构建跟传统的联系。比如在一个历史建筑旁边如何做设计,第一种方案是建和旧建筑一样的一栋新建筑,第二种是保持或者恢复原样,我觉得第三种更可取,该做的设计一定要做,比如建一栋新建筑,但是想办法让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取得联系,让它们两者之间给人的感受是协调的。
新美学是在观念、理论和实践层次的尝试与探索,尤其强调通过实践推动观念的革新。 新美学不一定是形式上的,更不是抽象的,是在解决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的观念革新。新美学不是为了观念革新而提出的一个新名词,而是通过突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创新,包括非常重要的应用生态学知识,解决今天人类环境问题中的艺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如何与传统保持一致,或者协调的问题,但是,思路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关于生态城市主义,它是对于在城市建设
过程中,到底由谁来主导的一个反思。在这之前还曾出现过新都市主义(Ne w U r b a n i sm)
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现在大家意识逐渐到,在今天全人类面临这么多全球环境问题,不同尺度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学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武器,所以学科的主导应该是生态学来主导,这与新美学是一致的。生态学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景观设计方法和观念创新的基石和技术支持。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0,(13)74-76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