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张永和:建筑非常道

admin 2008-04-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张永和年过半百,看起来还非常年轻,表面上不是那种机智型的人,语速比较慢,温和随意,但是一旦开始说话,你就会发现他用词极为尖锐,有人评价:“是个刻薄而有才华的设计师。”   
  张永和年过半百,看起来还非常年轻,表面上不是那种机智型的人,语速比较慢,温和随意,但是一旦开始说话,你就会发现他用词极为尖锐,有人评价:“是个刻薄而有才华的设计师。”

  张永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能够适当地从一些细节和既有制度中超脱出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和规划学院院长安得勒·桑托斯称赞张永和是“富有实践经验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学充满热情,能带领麻省理工建筑系开创新天地”。

  出身建筑世家

  位于圆明园东门的非常建筑工作室里,有一排明亮通透的平房,整齐的资料架,硕大的电脑,桌子上尽是堆得满满的图纸,一间会议室里还有十几个人在开会。这间小型工作室1993年成立,至今有15个年头。“当初只是想为国家做点贡献,造几个房子后接着去美国当教授。”果然,非常建筑工作室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工作室之一,而他已于2005年9月聘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首位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华裔学者。张永和现在只能偶尔回北京。

  张永和在1993年回国成立建筑事务所之前,已在美国教了10年书。而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建筑师回国来做建筑实践,而张永和俨然成为了“风向标”,在他回国后,越来越多曾留学美国、日本、德国的建筑师,一批批地回国,纷纷成立了事务所,从此卷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大潮。

  追溯“非常建筑”成立最初的5年里,做成的项目虽然很少,但张永和一直坚持着。当时,很多年轻建筑师向张永和夫妇说:“你们再坚持一下,如果成了,我们大家都回来。”几年以后,的确变成了现实。自从张永和回国后,一批海归建筑师陆续回国开了自己的独立建筑师事务所,很多后来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建筑师现在回顾,第一次认识张永和都是因为他的设计作品,展览或论文。

  建筑师马清运说:“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偶尔翻论文,翻到了一本非常薄的有点脏兮兮的论文,就是张永和的,里面有一些插图和草图,真正的是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我出生在建筑世家,我家很多人都是做建筑的。”张永和生于北京,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终身职业。张永和在北京一个叫北官场的胡同里长大,这个胡同位于现在北京的灯市口附近,但现在这个胡同已经在城市中消失了。

  张永和是“张开济的儿子”。上个世纪出生于上海的张开济,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生性幽默的张开济被称作是“设计了半个北京城”,包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这些首都地标式建筑。

  张永和就是出身在这样的建筑世家,他替父亲完成了去美国的心愿。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拿到建筑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先后任教于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现在,张永和已经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铁饭碗”,要为麻省理工建筑教育跳出旧有的定势,输入新的“血液”。

  在麻省理工的“跨界”实验

  3年前,有一天早上,张永和来到办公室,发现有份传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来的,内容就是问他愿不愿意去他们那里做建筑系主任。其实当时张永和正忙于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做院长,可是这件事后来未成行。

  麻省理工建筑学院为什么会选择张永和? “当时去麻省理工面试,并没有准备,也不了解这个学校。”他们问张永和对于发展这个学校建筑系有什么想法。张永和基于在中国的实践,以及他成立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经历,表达了他的观点。张永和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在于“跨界”。

  就像所有事情开始时常见的那种混乱,张永和最初到麻省理工时,挨个和系里的老师见面,见了5 周都没有见完,每天有不同的会议要开。

  麻省理工非常信任张永和,不仅让他去当系主任,还支持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在美国几乎每一个教授都有自己的事务所,教授自己不设计房子,怎么去教学生设计呢?可是国内就不是这样。”

  众所周知,麻省理工是一个工业园,学生毕业后过条马路就可以进公司,可是麻省理工的建筑学,完全跟工业、社会脱离,也没有产生出特别有意思的趋势。那么,张永和到底为麻省理工学院带去了什么呢?

  张永和说 “建筑教育非要想点方法才行,要打破以前的传统教育体系,譬如让设备工程师、搞计算机的来教建筑设计课。”他认为,“麻省理工建筑系也有很多强项,但是要跟当下发生关系,要强调实践和社会性,麻省理工不仅要走出新英格兰这块地方,而且要走出美国,去中国、印度、中东国家等。”

  建筑评论家王明贤表示,“张永和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将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教育家,他将在国际建筑界扮演重要角色。麻省理工建筑系聘用张永和,是希望给他们带去新鲜的、改革的,与国际潮流接轨的力量,这是他一生最黄金的时期。”

  非常的工作方式

  曾经,张永和认为建筑应该做得素净一点,“当时为了一盏灯,或为了一个门把手,会跟业主、施工队弄得面红耳赤,搞得很紧张,现在觉得建筑师应该去关注更大的问题。”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城市现象。比如,现在的城市机制正在出现各种各样新的人群,有些人的工作只通过电脑,网上工作,网上游戏,跟人的交流能力极低,这跟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独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建筑和自己的关系,比在街上看到一个房子好不好看,要重要的多得多,建筑的实用价值远比观赏价值重要。”

  给张永和带来赞誉的设计作品很多,虽然都是一些小建筑。他过去的成功案例包括席殊书屋,虽然这家书屋已经被拆除了,还有他的“自宅”以及山语间、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等等。他的设计以及由此诞生的建筑总是受到建筑界高度关注,尽管并不总是被一致认可。

  “不需要一致认可,这样才有批判和反思。”张永和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荷兰血统的比利时同事,站在对立的角度,辩论物体城市和肌理城市,“并不是说学生非要听谁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不同,要把系里的气氛搞轻松。”

  张永和说:“15年来,每个项目对我们来说都是研究项目。在每个项目里面我们都希望有所发现,而不是创作和表现。非常建筑它非常在什么地方,他不是一个形式的非常或本身一种趣味的引导。它的重点就在于非常建筑批判地参与现实的态度,以及一整套非常的工作方式。”

  张永和在北京的家依然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建的老公寓,约100平方米,里面经他自己改造。他喜欢自己买衣服,在北京时,会经常去城东边一对意大利父子开的餐厅,“喜欢上海的淮海路,想念以前的北京城,人没有这么多,到处都有可以逛的小店,现在的商业广场都没有什么特色,全世界都是一样的牌子。”

  “早晨起来一下楼,随便吃点油条豆浆,过马路就上班了。享受在街上购物的乐趣,有店打折就捞点便宜货,不是开个大汽车到购物中心狂买一下午然后吃一礼拜冰冻食品。到了晚上12点,想下楼吃碗面就能吃到。”这就是张永和所推崇的“肌理城市”,也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张永和在成为建筑师之初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他喜欢以建筑命名的小说,如《城堡》、《巴黎圣母院》、《金阁寺》等,而他却写了一本叫《作文本》的书。也许作为建筑师,很容易接受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张永和还非常喜欢侦探小说,曾经是早晨在马桶上、夜晚在被窝里阅读。他说“以后是不是会写侦探小说,现在还拿不准。”

  链 接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1983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1984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出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