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访谈:环境意识下的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

admin 2007-10-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诗意地栖居是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存空间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境界。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人口问题和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生态状况日趋恶化,一个城市究竟该如何规划与
  诗意地栖居是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存空间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境界。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人口问题和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生态状况日趋恶化,一个城市究竟该如何规划与设计,才能在这深情的土地上更好地成长,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土地环境意识来维护我们国土的生态安全,使得我们在繁荣、便捷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既能享受到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亲切的爱抚,又免于遭受自然灾难或各种严重的污染侵害?就此,我刊访问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

  世界环境:由您开创带领的“土人设计”在业内外享有盛誉,这个“土人”您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土人”及其“天地-人-神”和谐之音理念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如何延伸?
  俞孔坚:“土人”是我们研究院成立的核心理念,是在哲学和土地伦理的高度讲求“天地-人-神”完美和谐的化身。
  城市的规划或景观设计等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解决城市和土地的关系。一个城市的建立、成长与发展的状况都跟其与土地关系处理得好坏密切相关。
  首先,城市的从无到有离不开土地这个载体。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选择有利于城市开发与建设的良好地理位置,是最终决定一个城市命运存亡的根本所在。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被掩埋在火山岩浆中全城覆没,还有我国黄河流域从古至今不少城市被洪水淹没,这都是最初在城市选址上不合理造成的。这就是城市的选址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城市与大的地理空间、城市与大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次,选好地址以后,要考虑一个城市如何在土地上轻盈而健康地发展起来,而不是最终对大地命脉的破坏,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恶化。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城市的形态、空间布局本身要跟土地的自然肌理、天然格局相适应,诸如对一些河流、廊道、植被、山体等的处理不能盲目损害,不能破坏城市生态天然的功能系统。一些建筑规划与布局要充分吻合土地生态基础设施,同时保证人们有休憩、游戏活动的空间。如誉美人间的丽江之所以漂亮、有天籁之境,就是因为玉龙雪山上天然的清水穿流而下,很干净,没有遭到人工的污染,从而丽江也成为人们理想的度假胜地,屡往不弃。
  再次,除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利用、遵循原本的土地肌理之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要考虑城市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要尽量避免或减小对环境的各种负面作用。诸如对具有净化污染、滞洪功能的城市湿地系统就要在设计中合理利用,让原本的环境生态系统发挥其自身的生产与净化功能。一些盲目的规划与设计,如建筑布局跟风向垂直排列,缺乏通风道,就会阻碍新鲜空气进入城市。还有现在被广泛关注的太湖蓝藻问题,也是自然系统受到毒害,使得其自然循环和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消退,甚至丧失所致,而污染其实跟太湖本身并无关系。

  世界环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是怎样的?
  俞孔坚: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所谓“天地—人—神”和谐之意。人们崇尚远古时的桃花源也是这种梦想的映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拥享田园之境。
  但是追求当代理想城市的“桃花源”,并不是回到农业时代的“桃花源”,而是要在现代科技、经济水平上的当代“桃花源”。
  首先,这样的桃花源应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完整和健康,它是保证城市生命的基础,城市建设是在维护其土地的生命的前提下进行的。生态基础设施就好像一棵生命之树,只有其根基健康,才能结出旺盛甜美的果实,城市就是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例如,一个城市关键性的水系统、湿地系统、植被系统等根本的生态格局不能遭到灾难性破坏。建立在一个活的土地生命机体上的城市,才能获得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
  其次,除了为城市和居民提供极富生命力的、可持续的生态服务,还要注重城市的文化遗产网络,从人地关系入手,通过对人文传统的认识与感受,使城市有认同感、归宿感,增强个体与社会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三,理想的人居环境还要有完善的结构、和谐的功能,有一个安全健康、宜人的公共空间体系,即满足人类身心活动所需要的游憩网络。现代城市人生活空间狭小、节奏快,所以休闲、旅游、度假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游憩网络的健全优越,可以大量增加人与自然的亲近、交流。
  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至少基于以上三点:用土地生命系统网络、文化遗产网络、游憩网络来安放我们的城市,重建我们的生存空间。

  世界环境: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俞孔坚:危险和机遇总是同在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一直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生态恶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多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如旱灾、水资源危机、洪灾、沙尘暴、气温上升、海啸、地震等频频爆发,人工干预下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不能与其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尤其城市一旦发生某种灾害损坏到其命脉系统,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并导致整个城市系统的崩溃。
  这种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为一些明智而又有良知的理性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可以在很大空间上发挥作用,减小或避免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危机。比如,布局合理的市政交通体系,通过土地利用把城市设计得更紧凑、功能更完善,减少汽车尾气、温室气体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其次,通过对各种节能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来加大环保力度,减少污染,诸如城市绿化结合生产、使用耐干旱的植物、能源植物等。

  世界环境:众所周知您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反规划”途径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反规划”的思想主旨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另外,这种系统而全新的思想方法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状况有什么突出意义?
  俞孔坚:“反规划”的理念是针对当前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反向思维。
  传统的城市规划本质上讲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是先预测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及规模、确定城市性质,然后根据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确定城市的各类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模,最后应用一个理想的城市空间模式,进行城市的空间布局。而“反规划”就是需要运用一种逆向思维应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更为妥善地处理城市与土地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这种首先考虑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遵循土地基本命脉的新的规划理念更有利于城市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一个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双重要素,考虑大地母亲的整体生态安全。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一些河流水系、湿地系统、绿地走廊等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是需要恒常不变,并且永远为城市所必须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展,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空间格局。反规划的思维模式是使得城市获得持续生态服务的战略性保障,是一种前瞻性规划。
  传统的规划方法是一种局部的、小范围的决策(尽管理论上讲,传统城市规划也试图从宏观和战略规划出发,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但在中国,离开土地生命系统去谈发展规划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城市规划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多地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具体分析问题时不能顾全整体的资源状况,彼此之间相互隔裂,着眼点是片面的、部分的。尤其当前房地产业迅速高涨,受市场冲击,整个建设布局相对地丧失计划性,盲目圈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生态系统紊乱,自然系统功能遭到破坏。而“反规划”则是从整体着眼,是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一种科学规划方法,是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市场问题等进行反思后提出的对应策略。“反规划”的思想是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生命之树的健康,在尊重土地命脉格局的基点上进行规划、设计,是系统、完整地解决问题。
  目前这种思想已经在国内外很多城市得到广泛实践并广为接受。诸如浙江台州,就是基于“反规划”思想,将区域的自然、生物、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游憩作为优先考虑的过程,通过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尺度上规划台州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并逐步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深圳“用反规划来守住深圳的生态底线”、重庆打出“还我一片蓝天”、以及山东东瀛、菏泽,甚至北京的总体规划等很多地方都逐渐接受反规划思想的指导。    

  世界环境:您觉得我国的城市景观发展状况或规划模式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情形?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多大差距?
  俞孔坚:在经济浪潮的带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整个的城市规模和数量在国际上都是最大的。但是相对于庞大过快的量的扩大,城市化的学科发展相对国际水平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反规划”的思路虽然在国际上也得到充分肯定,但它在国内的应用还远远不够。尤其当前环境、生态问题在全球都被提上日程的氛围下,适合于中国国情并领先于世界的“反规划”思路更应该被更多城市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一些决策者也需要认识到,自然环境系统是有结构的,不同的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甚至同样的格局和构型,如果景观元素的属性不同,整体景观的生态功能也会不同。所以协调城市与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绝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对空间格局、建筑布局的充分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质的问题。国外很多先进城市的自然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完善,有些甚至已经定型,能够有效地保障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所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未来之路还很长,并极富挑战性。

  世界环境:自从您1997年回国致力于中国的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对于这期间中国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俞孔坚:十年间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筑、城市景观设计量都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无法企及的。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繁多而密集,让国民们切身感觉到城市的日新月异。
  同时,在各种类型城市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就生态环境、国民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而言却是走了很多的弯路,在造成巨大浪费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破坏。很多城市从雄伟气派的概念出发,热烈追求一些标志性建筑、景观大道、大型广场等庞大纪念性排场效果的设计,而这些往往只能使得城市交通变得更为复杂,而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状况的改善并无益处。
  在追逐展示、炫耀与纪念效果的同时,却浪费大量的能源、财力及人力,相对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的可耕土地、能源、淡水等自然资源都是相当有限的。而各种巨大的浪费最终都要让国家、土地及人民来承担。另外在一些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又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各种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诸如城市铺装面不断扩大,河床硬化,自然栖息地日趋园艺化,山水连续性越来越差,所有这些都使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日趋弱化,最终给整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带来威胁。 
  所以面对未来城市化趋势和城市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观念、规划的方法论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发展的战略上进行思考,建设生态安全、健康愉悦而又可持续的现代城市。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