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行读徽州水景观系列(一):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与水利遗产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23-09-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水文化景观是人类通过水事活动对其所处环境进行改造而产生的景观,是人类对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综合结果。

导读

为迎接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筹)联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围绕“徽州地区水文化景观与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这一主题,系统梳理总结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编写了线上科普推文——行读徽州水景观系列,从生态、文化、景观等不同层面展示了实验室在服务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城乡人水关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01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

水文化景观是人类通过水事活动对其所处环境进行改造而产生的景观,是人类对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综合结果。它是自然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基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且必须的。徽州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的典型区域之一,更是研究水文化景观的理想区域。徽州形成的水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了上千年之久,至今仍留存着传统水利设施和水管理方法,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的典型区域之一,更是研究水文化景观的理想区域。

图片

徽州水文化景观是系统的概念,构建了不同尺度的水文化景观和水安全格局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1) 供给生产和生活的水文化景观

潴水以资功用:陂、塘、堀(统称为塘文化景观)

图片

图片

陂、塘、堀的建造与地形、田地分布息息相关,即使到了当代,仍随处可见徽州大小水塘

导水以资功用:堨、水圳、连筒、架槽

图片

徽州地区河网密集,近河区域的导水利用比潴水更加高效

2)控水御灾的水利设施:堤坝、水射

图片

徽州水射固堤护宅图。在汊道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由于河道侵蚀、泥沙堆积成沙洲,在此处建设水射,以解决河床分汊的问题

3)善用水力以助劳作:水碓

图片

水碓

图片

水碓舂米榨油
直至20世纪60年代,水碓一直是徽州各地常见的舂米榨油工具。徽人因地制宜,拦河筑堨获取水头,引水冲碓,水碓在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4)承载精神寄托的水文化景观:水口

图片

位于村落水系统的出口处的水口。水口不只是水利设施,也是徽州聚落风水营造的关键,更是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1) 聚落水文化景观

徽州聚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落多引河流之水入村,整个水系统一直是流动的— 经由入水口,流过各级水圳,或流入水塘,最终从出水口重新汇入河流。这些人工水系统与周边的山林、水系,共同构建了聚落水文化景观系统。

79493b75563c6e04553bb68310dabf6d.jpg

图片

清道光初年黟县西递村图及当今俯瞰图

2) 农田水文化景观

徽州地区人多田少,鱼鳞图册反映出徽州农田水文化景观主要由塘、堨、水圳等灌溉设施要素构成。这些灌溉设施要素构成了历代“塘堨并举”的景观格局,而有效的管理保证了农田水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并形成了徽州鲜明的地域特征。

d3184e2c1c4b9dfb7b0c9b10c4309e55.jpg

绩溪县伏岭镇串联的陂塘系统

3) 河流水文化景观

徽州河网密布,各级河流串联了各级城镇、村落,是徽商贸易往来、粮食运输的重要通道。其中,渔梁坝不仅是徽州著名的物资中转地,也是徽州的总水口,而此处逐渐形成的水运和码头文化,丰富了徽州河流水文化景观的内涵。

图片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墓图中反映的新安关船运情景

图片

当今岩寺镇的丰乐河及水口神皋塔


徽州水文化景观的类型

徽人的生产和生活区域集中在溪谷、丘陵及盆地地区,而徽州水文化景观也可大致分为这三类,不同的地理条件使得徽州各地区水文化景观的类型、组分和要素不尽相同。

图片

徽州多山地多丘陵的地形结构

1) 溪谷水文化景观:村落水安全格局

在狭长的溪谷地区,河流串联起聚落、农田等景观组分,形成了典型的村落水安全格局。人们在河流上修建堨坝来抬高水位,再通过水圳引水,以满足农田灌溉和村落用水需求。

图片

清光绪绩溪县梁安高氏柏节坦村

图片

 溪谷水文化景观示意图

2) 山丘水文化景观:生产水安全格局

低山和丘陵地区在徽州地形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徽州用于农业生产的典型区域。徽人利用地形汇水成塘,依地势进行灌溉,形成了田地灌塘层级分布的格局特征。

图片

山丘水文化景观示意图

图片

山丘水文化景观典型纵切面示意图

图片

图片

休宁县渭桥乡西部地区的鱼鳞总图和卫星图

3) 盆地水文化景观:城镇水安全格局

盆地是徽州地区最适宜进行粮食生产、建设城市、以及发展经济的区域,聚落、农田、河流等景观组分在这里有机结合,孕育了诸多的徽州名镇、名村。自明清时期以来,徽州的大多市镇就位于较为平坦的盆地区域,如今的徽州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的城镇建设格局。由于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的地区可以引水灌溉,而远离河流的区域则需开挖水塘,储存雨水,形成了引蓄并重的水系统。

图片

徽州府山阜水源总图

图片

 盆地水文化景观示意图

图片

歙县典型的盆地水文化景观


塘-堨-水口代表了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整体特征

塘、堨、水口是徽州水文化景观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构成要素,承载着徽州历史发展的印记。它们能够在不同尺度上体现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特征:徽州水文化景观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以塘、堨、水口为代表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其与人类活动和环境密不可分,依赖长期的维护和管理;同时也是徽人的生活基础和徽文化的表征。

图片

明万历休宁县林塘范氏族谱中的林塘范氏村居图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当代价值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具有多重价值。其承载的水管理经验等非物质遗存保障着传统水文化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图片

参考资料:史书菡, 俞孔坚.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J]. 景观设计学(英文版),2021,9(4):28-49.


02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

今西溪南村落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处于丰乐河南岸,古称“丰南”。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风景秀丽。丰乐河发源于新安江水系。新安江水系是整个古徽州的水运交通的基础。链接了严州府、杭州府、金华府等重要城市,贯通了徽州通往外界的水路商道,是徽州商业活动的基本命脉。

依托丰乐河的存在,西溪南村落引水入村,村落整体呈现出“山-水-水口林”的格局。山脉环绕的军事防护作用,水流傍村的生产生活作用,水口丛林的庇护作用使得西溪南的村落格局自鼎盛期保留至今。

图片

图片


西溪南村落水系发展

引水入村。古时先民择地卜居、营水筑村的智慧,成就了今日西溪南村山环水绕的理想人居。

徽州虽降雨丰沛,水系众多,但时空分布失当,洪涝与旱灾常交替出现。《歙县志》载:“山高水湍山,悍少储蓄,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骤雨过山涨暴出,粪壤之苗又荡然枯矣。”村落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均需要仰仗水利工程进行调节。

图片

明代歙县西溪南《歙县志》

图片

历史水系布局图

西溪南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以水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以水为友”,确定村落发展的方向和界限,逐步形成以丰乐河为轴,团状发展的模式。


现状水利设施布局

西溪南村内的水利景观起源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整体格局保存相对完整。村外水系主要起到灌溉作用,村内水系更多的是服务于乡村生活。引水灌溉农业与生活自用,形成了外部农业水系与村内生活水系的双系统,奠定了村落“与水为友”的发展格局。

图片

西溪南村落水利设施布局图

图片

西溪南村落主要水利设施情况

埠头是村民与水关系的典型体现。西溪南村落里水系主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作为人们取水用水的平台与人水关系的纽带,埠头这一文化景观应运而生。现存埠头集中分布于溪边街与中街。


图片

西溪南村落埠头要素组成


03 徽州地区婺源严田村水系统研究与综合振兴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传统村落与明清古建遍布乡野。严田村便是其中一处自然资源优良、耕读文化厚重的徽州古村落。受盆地内有限资源和经常性局部灾害的影响,严田村衍生了以整体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土地节制、植被节制、水资源节制等行为,堪称农业时代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图片

严田村俯瞰


严田村的水利遗产

图片

古严田村的地表水主要由山塘、河流、湖泊组成。汪坑坞是主要山塘和河流水源地。桂湖则在上严田村东北侧,具有灌溉功能。古村基图中绘有众多水塘和古堨。严田村保存了丰富的水利遗产,包括古桥、古堰(古堨)、水塘、水圳、水井、水碓等。

图片

严田村的水口为“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是村落的咽喉。水口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土保持等功能,而且是村民认知图式中的空间标识物,具有空间屏蔽效应。

图片

掩映在水口林后的村落


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实践与乡村振兴策略

进入工业时代后,严田村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掠夺式农业生产、河道的固化硬化和化肥农药的滥用破坏了自然本底,生态系统服务正在下降,水利遗产等文化景观也年久失修,面临荒废。

图片

图片

2021年固化中的上严田河道

俞孔坚教授引领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及土人设计团队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在严田村实践了一种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模式,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践行“五位一体”的望山生活,吸引城市人来此享受生态系统服务,振兴凋敝的乡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在旧宅基地上“插队式”地引入城市居民,并用“拼贴”的方式规划新民居与服务设施。

2)保护古道、古街巷等乡村慢行基础设施,防止高速公路对乡村自然与文化肌理的破坏。

3)在构建海绵系统策略方面,

· 保护农田,建筑的改造与新建均不占用耕地面积;

· 保护自然河床,拒绝对河道进行硬化和固化,维护河道的自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 将水引入村庄,修建明渠解决街道的排水问题,塑造潺潺流水景观;

· 从古代水利遗址中汲取智慧,修复古堰,盘活水系;

· 设计曝氧池景观,通过水流与瓦片的碰撞使水体复氧,深受儿童喜爱。

4)在产品策略方面,引入“望山生活”五位一体:诗意栖居、生态优农、全域旅游、研学启智、文创艺术。在满足城市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图片

图片

街道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

图片

古堰修复前后对比图


振兴成效

图片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乡村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成果,感谢参与研究的同学们:杨颖,张馨文,钟浩,李嘉宁,周妍,谢梦云,胡一凡等


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筹)是水利部联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智慧与水文化景观、水利遗产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是:立足国家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与城乡水问题,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水生态智慧与当代科学技术、国际NbS理论和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传统水生态景观模式与现代转译、水生态修复技术模块研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和技术集成、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服务于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并向世界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中国智慧。


资料整理:刘雅轩、杨颖、李嘉宁、葛晟
统筹、审核:吴珊珊
排版:黄羽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