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江 | 屯河院子(2):回首青山已是秋
© LAF
屯河院子(2):回首青山已是秋
——毕业四十年断思
疫情封闭已逾百日,满城落叶萧萧。
十年前的秋日,毕业三十年聚会,我曾写过《风华三十年》, 并约定了十年后的四十年之聚。
而今,怅然面对窗外萧瑟,“忽有故人心头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一)桃李春风一杯酒
每一个人的命运,既取决于所处时代,又与历史丝缕相连。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转折与事业的起点,源于高考恢复。这让我每每回望人生时,不由时常想起两个人:一位是隋炀帝杨广,一位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从周代的“乡举里选”到汉代的“察举制”至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质上仍是上层社会内部封闭式的人才选拔,是权贵子弟入仕为官的通道,平民基本被排除在外。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直到隋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隋炀帝杨广废除“九品中正制”,创建进士科,采用“投牒自进”(自主报名),“以文取第”(择优录取),打破了阶层固化,打开了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后在唐宋朝代不断完善成熟,这就是中国古代延续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客观地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隋炀帝是历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他开创的科举制对国家民族是一个巨大贡献,我个人对此也心存感念。此外,作为一个生长在西北新疆的水利人,我也会永远记住他凿通京杭大运河,为开辟南北大通道,建立的亘古辉煌的水利基业。亲征青海赴河西, 在河西走廊举办盛大的万国博览会,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是中西贸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西域回归中华版图奠定基础的历史功业。历史的河流奔流到二十世纪70年代,青春年华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高考已取消十年,当时盛行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实质是现代版的“察举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注定是无缘跨入大学的门槛。
大家都知道,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定夺的。但历史及后人不该忘记一个名叫查全性的人,正是这位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慷慨力谏,让邓公接受了建议并痛感时不我待,当年即恢复高考,以至于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七八年春秋接受两届学生的历史奇观。
1978 年秋末,我们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考生,考入了这所具有军队背景的高等学府——八一农学院,120 名同学和我一起进入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习,也开启了我们同窗之谊的起点。
在我们这个群体中,年龄最大的三十二岁,年龄最小的才刚满十六周岁。除了 60 后高中应届生外,半数以上是 50 后经受过风雨的成熟青年,有工作以后上大学的“在职职工”,有经历了风浪考验的“老三届”,有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我们这些当时还是青涩而懵懂的高中应届生,在博学厚德的老师呵护与教诲下,在如大哥哥、大姐姐般同学关心帮助下,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成长。
尽管那时食堂里一个月难见几次油荤,每月 27 斤粮食供应中有70%是粗粮,薄拱结构的圆顶食堂挤满了站着就餐的学生,学生宿舍没有开水供应,公共卫生间污秽横流,公共澡堂隔日向男女同学开放,几个人共用一个“花洒头”……
但对这艰苦的生活我们却甘之若饴,经历过知识荒芜的岁月的我们,把进大学深造看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渴望并拚命汲取知识,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与向往,让我们的青春熠熠生辉。大学时光,让我们拥有了人生的两件瑰宝——绚丽多彩的青春和至真至纯的同学情。
(二) 江湖夜雨十年灯
我们是幸运的,生逢其时,学而致用。
那是个春风骀荡、理想如虹的岁月,国门初开,清风扑面,社会充满希望与进取的热情。
在这火热的年代里,我们的思想、情感、认知和实践,始终与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共鸣俱进,风雨相系。
1982 年大学毕业后,我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走入社会,开始了各自人生的崭新里程。同学们尽管职业道路上有多样的选择, 但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终身留守在新疆这块热土,从事着水利及土木工程类的勘察、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水利兴则新疆兴”。水,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有多重要,我们的工作和努力就有多重要,这是奠定我们人生重量的基础。
这四十年,真可谓是一个大河奔流、波澜壮阔、激情四射的时代。尽管我们都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社会的冷暖,也体味过艰难与坎坷,但终究所学致用,生逢其时,时代赋予我们太多机遇和挑战,也成就了我们丰富而厚重的人生。
经过新疆两代水利人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治水思想、治水实践、治水决策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干旱区治水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内涵,书写了新疆水利最为辉煌的篇章。今天, 当我们回首来路,可以自慰的是,我们努力过,我们尽力了,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我们无愧于这片土地与时代, 无悔于曾经奋斗过的人生。
新疆是欧亚大陆最干旱的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无水皆为荒漠。山川是大气降水、河流汇集、水源涵养之要地,是一切物种的生命之父,而绿洲则是孕育文化、诞延文明、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母。
回望四十年来奋斗历程,我们立身绝彻,立业水利,筑梦绿洲家园,在各自工作领域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纵观历史,从“往复控制型边疆”到“置线定居型边疆”形成, 从“开发建设型边疆”到“生态经济型边疆”的转变,无不与水利建设、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极端干旱的 自然条件下,灌溉绿洲、丝绸之路、西北疆界形成点、线、面相互 制约的地缘景观格局。我们就是在历史长河中,在疆域经纬线上, 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的一代筑梦人。
漫漫人生,少年如溪,清澈欢快,透明纯净;青年似河,澎湃汹涌,奔腾如虹;中年如湖,静水流深,波澜不惊;老年似海,有容乃大,包纳百川。大海是生命之源,起于兹归于兹,不啻生命圆满的轮回。
千帆过尽,沧海在望。
晚来天欲雪,能否一杯无?
(三)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曾芳华年少时,最是时间留不住。
十年前,在毕业三十年的聚会上,我曾写过一篇《风华三十年》的小文,以“三十年的相聚、三十年的塑造、三十年的重量”,表 达了我的感慨、期许与冀望,尤其在最后一个章节“三十年的珍重” 里,我倡议展开“如何共同走好下一个三十年”的讨论。
转眼又是十年。我们的人生也步入了金秋季节,即夫子所言的“耳顺之年”。
耳顺是我们穿越了层层风雨,涉过了重重坎坷,风雨雷鸣,处变不惊,耳顺目明。
六十一甲子,九转一轮回。
最近,读了作家王蒙在网络上发的短文“老了,惹不起也躲得起了”。他说人老了之后,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要有自己的专业; 二是要有朋友;三是要有自己的爱好。老年最美好、最珍贵的是成熟、沧桑、见识、自由、超脱。最多余、最厌恶的是恶性竞争,是私利计较,是鼠目寸光,是浪费宝贵光阴,是强人所难,是蛮不讲理。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也可以少做 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回味,多一点真理的寻觅了。也可多一点享受、静观、养生、回溯、读书、个人爱好,无论是音乐书画, 是棋牌扑克,是饮酒赋诗,是登山游海……
时代进入百年之大变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土地,也经历了风云激荡、跌宕起伏的十余年,我们每个人都深深体会到了,那丰富而彻骨的重重况味。
2009 年的“7.5”事件,2014 年开始的八年“访惠聚”,2020 年叠加的“三年大役”。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上的种种艰辛,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我们都可以忍受与克服,但我们最为焦灼的是,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中断,痛心的是身边的同伴尤其是年轻人才的流失,而这是这片土地发展的根基与未来啊!
水土流失,焉有禾苗青青?焉有乔木郁郁?守土之士,其心可嘉,其志可敬,宜善待厚爱,当思当察!
《道德经》谓水之七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理解,“六善”的敬自然,遵规律, 施仁政,重道义是条件,目标是建“善地”,就是一个祥和仁爱的社会,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毕竟,我们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古训。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在此,谨将东坡居士《定风波》中的词句送给同学们:“回望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寂廖寒夜,斗室孤灯。毕业四十年聚会未能如期举行,不免遗憾惆怅,谨以此文作纪。但青山未老,相会有期,凛冬已至,唯有祝福,惟望珍重!
邓铭江于昌吉河畔小区屯河院子
2022 年 11 月 29 日星期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