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栾博:拥抱不确定性的韧性范式探索 | 讲座回顾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2022-12-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增强韧性和应对复杂挑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城市绿色空间是天然的柔性缓冲器,在面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低碳韧性协同设计,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图片


当今时代城市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挑战,城市发展过去一直在寻求工程范式的“确定解”,但在全过程的不确定性环境中往往失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增强韧性和应对复杂挑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城市绿色空间是天然的柔性缓冲器,在面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低碳韧性协同设计,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图片


2022年9月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新楼一层报告厅,迎来《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与事业开拓》系列讲座的第一期。本期邀请北京大学校友、深圳市规划委委员栾博,为大家带来“拥抱不确定性的韧性范式”主题讲座。


主讲嘉宾介绍

栾博 

博士、高级工程师、深圳高层次人才,深圳市规划委委员,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市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一方环境景观咨询公司创始顾问。主持担任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建部科技项目等。获得2020年IFLA杰出奖、2019年国际建筑大师奖(AMP)、2019年MUSE金奖、2018年艾景奖年度唯一卓越奖、2014年ASLA荣誉奖、2013年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金奖等国际大奖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5部。



讲座回顾


不确定性环境下传统城市发展范式面临挑战

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浓度及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全球气候变化加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其带来的重大损失和破坏,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经济和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承受着持续的灰犀牛式慢性压力与偶发的黑天鹅式急性压力的双重威胁。聚焦到城市尺度,我们的城市发展也持续面临着内生(如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城市蔓延)与外生(如气候灾害)的双重不确定性压力。过去,城市发展一直基于工程范式在寻求“确定解”,但在全过程的不确定性环境中经常失效或失灵。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缓与适应策略是未来城市的重要方向,两者具有协同效应。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新的韧性范式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并非消极地留给自然,也非精准地控制自然,而是强调通过保护、管理或新建生态系统,辅助并利用自然生命体做功而增强韧性,以更有效的适应性方式应对复杂挑战。

绿色空间是城市尺度的NbS,是减排、增汇与提升韧性的有效途径,也使成本效益最佳。绿色空间的低碳韧性设计应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如何有效配置、设计、管理城市绿色空间这一有生命的系统,需要新方法、新范式。


范式转型:接受和拥抱不确定性

完全控制——刚性——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失效

辅助演进——韧性——以自适应响应不确定性——安全


方法转型:从设计到管理——生命周期迭代循环

- 承认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信息知识的有限性、反思控制思维;

- 自然技术配置复合度高的绿色基础设施具有更好的协同效应,更有助于提升发展韧性和灾害韧性;

- 多应用低成本的亲自然(biophilic)或有生命的(living)技术材料,减量传统建设材料与技术,留白自然化空间;

-从终极蓝图、一次到位的静态成果转向全周期动态管理过程,持续监测、评估、反馈、及时优化调整。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绿色空间设计原则

研究实践证实,存在促进NBS韧性机制的主要原则。

其中重要的原则包括:打破刚性束缚,促进自然演进;多时态兼容,预留弹性空间;应用亲自然材料和技术;成本效益协同(cost-effective);全周期减碳增汇。


图片
韧性设计的十项原则



案例与探索


案例一:咸阳渭河海绵湿地

快速城镇化建设导致渭河城市段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采用绿色基础设施综合策略,将洪水适应、废水利用、市民休闲三者统筹,拓展了城市海绵的内涵与价值。方案同时持续监测与绩效评估,保障持续管理,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综合价值与多元目标。


图片
项目基地:咸阳渭河海绵湿地



图片
建成后的咸阳渭河海绵湿地



案例二:GI绩效协同与韧性研究

在珠江口西岸研究区,通过列举七种情景设计探索不同结构配置、要素配置下的决策设计方向。依据雨水管理强度的差异,对各情景配置的参数进行详细的设定,建立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考察各种情景的综合绩效。

结果发现,自然技术要素复合度越高,综合绩效均好性越高;对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全周期累积的环境正效益远高于建设期造成的负效益;综合成本越低,环境效益越高;自然技术途径程度越高,韧性越强。


图片
七种情景设计



总结


栾博老师寄语:无论是未来的人生道路,还是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发展,都要拥抱不确定性、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将外界的干扰或压力作为学习成长的机会,培养自己的适应力(adapt)、恢复力(recover)和转型力(transform),不断修炼自我的韧性,保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迭代,在逆境中磨砺成长。



同学心得体会


拥抱不确定性与提高韧性 

 ——葛晟

在中学的课堂上,我学到过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而且食物链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我也学到过小球的稳定平衡,在受到干扰时小球会移动位置,在干扰撤离后小球会重新回到稳态。栾博师兄借助这两个概念为我们引入了城市的韧性的概念。人类的城市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并且始终承受的持续的或者偶发的压力,其应对压力时仍能保持稳态的能力便是其韧性。绿色空间是城市吸收扰动的天然缓冲器,综合采用多种设计策略的城市绿地相比于单一策略的城市绿地具有更高的韧性和更快的回报速度。这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十分相似。同时,在提高保持韧性的同时,也要有改变稳态的魄力。当一个旧的稳态不能再适应环境的挑战,便需要寻求一个新的稳态,重新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用设计实践指导科研,科研反哺设计实践

 ——张拓月

实际落成项目的优势在于可以清晰准确地做出设计落地过程中以及后期的效果评估,缺点在于具体实际落实过程太过复杂,有时甚至需要与多部门进行激烈争执才能推进项目。

模拟研究项目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比较多种不同设计策略在效益等多维度的设计效果,缺点是需要有大量翔实准确的数据进行数据模型测算,并且真实的设计效果未必与模型测算结果完全一致,有些因素之间呈现无相关性的特征。

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中,我们既要通过实际接触大量真实落地项目来提升对设计策略优劣的把控,又要利用设计实践中收集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模拟设计的模型运算,使得专业研究能够更好地反哺设计,提升设计的可靠性与效益。



基于“无尺度网络”理论认识城市韧性提升

 ——刘源

栾博老师在昨天的讲座中提到,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柔性空间”,面临气候问题时结果不可控,导致城市中人工的精确控制“失效”。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在信息获取、风险预测上的有限性,从生产生活方式上减排增汇,在城市运维管理上增加韧性,两方面协同应对。事实上,城市无论是在应对交通压力还是突发疫情,都须增加韧性。从“无尺度网络”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兼具“健壮性”和“脆弱性”。对于大多数节点,工程学的精确控制难以全面覆盖,反而提升成本、成为环境负担,这些节点遭遇冲击并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结构,因此应将管理让渡给自然和留白空间;对于少数关键的节点,应该科学分析依据、专业技术支撑和空间设计统筹,从配置、设计和管理方面提升空间的有效性,在精确控制中做到“精益求精”。


图:来自栾博老师讲座资料

文/版:刘志桂 刘源

审核:王锡尊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