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国内最早一批雨水花园: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水花园

XIN的景观图志 2021-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水花园,国内最早的一批雨水花园


项目规模:9640m2(含建筑屋顶面积1324m2,外部空间面积8316m2)

项目位置:清华大学胜因院(二校门以南,照澜院以西) 

项目主持:刘海龙副教授 


国内首批雨水花园项目

图片



项目整体介绍

胜因院雨水花园位于清华大学校内,取名胜因院,盖因西南联大期间清华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为校舍,且建造于抗战刚胜利不久,故予双重寓意以纪念。在此居住的有刘仙洲、汤佩松、吴景超、费孝通、金岳霖、邓以蛰、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等。


图片


整个项目成功之处在于始终明确地抓住了核心目标——“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缓解内涝问题。其他一切景观设计内容(公共空间、教育、纪念)都围绕这个主题,以“配角”身份铺展。


图片



项目原状

场地局部内涝、缺乏市政排水设施等问题。


图片



亮点

1.“海绵城市”的主题明确,其他设计均围绕他开展。

2. 场地竖向、径流分析与汇水分区划分、土壤渗透系数的测定。雨洪管理措施的选择、计算与设计。

*详细分析与计算请参考《中国园林》2014年第一期,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TheMerging of Landscape Hydrology with HistoricalSite—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Shengyinyuan, TsinghuaUniversity


图片


3.雨水花园容量、功能及位置的客观确定

综合上述分析研究过程,最终确定了雨水花园的容量、功能和位置。


图片


4. 整体风格统一

项目主轴的第三段空间设置为下沉砾石花园,以“红砖”为代表性铺装设置在中轴线上并延伸到末端,由“二维”的地面转换成“三维”的立体“红砖”景墙,以“纪念碑式“的端点宣告轴线的结束。


图片

图片


5.生态材料的使用

材料:石笼、花岗岩导水口、砾石、卵石、景石、防腐木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达到更好的功能和景观效果,石笼的剖面设计呈梯形。这样不仅使雨水花园的边界显得平缓,保证视觉景观效果,40度左右的坡度能更平缓的与花园底部的微地形交接。每个花园设2~3个明沟排水入水口,为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在入水口底部铺设卵石,削弱水流冲力。


选择石笼作为雨水花园边界的主要材料,有三个原因:

1.经济、环保。利用废旧石材作为内部填充材料;

2.渗透性、过滤性。石笼中的缝隙有利于雨水进入雨水花园,同时又对初期雨水具有很好的过滤作用;

3.石缝积累一定量的土壤杂质后可自然生长植物,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俱佳。


图片


6.生态植物的选择

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狼尾草、鸢尾、细叶芒、蓝羊茅等。


图片

图片


胜因院雨水花园在设计之初就明确要具备景观水文与雨洪管理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将雨水花园与开放空间相结合,通过设置科普展示系统、活动木平台等方式实现“校园里的雨洪管理示范园”。


图片


7.空间处理

片岩(房山黄锈石)毛石挡墙和木平台是胜因院景观主要的显性语言。力图用最少的显性语言表达最丰富的空间状态。还有景观和建筑之间过渡的处理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细部刻画

胜因院建筑风格统一明确,且有专属纪念LOGO——以抽象的建筑形象为隐喻象征,以“1946”为故事引线,试图激发人们的探知欲。每栋小红楼还设计了“简化版”的专属门牌,强化了新业主的归属感。


图片


不足:

亲自考察后,发现场地在一些细节上有处理粗糙的情况出现,如排水管外露,没有做好隐蔽处理,还有排水篦子处过于裸露等现象。


图片

图片

(上图引自博客:山水中润)


项目参考文献网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f7322810102yefo.html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8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