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地方被再设计后,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 | 景观宝藏
“儿童的纯真和更多的可能性,使他们应被给予比我们更多的尊重。”
——玛利亚·蒙特梭利
中国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也成为近年设计行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当越来越多的“老地方”得以被“再设计”,我们也有机会去关注那些曾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将儿童的权益和福祉作为发展的核心因素。面向儿童友好的空间更新能够显著提升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效益,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开发商的共识。
然而相比于成人,儿童体验世界的方式是完全开放的, 他们感知环境的过程既是玩耍与释放,也是学习与吸纳。优秀的儿童友好空间需要满足儿童身体性、社会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挑战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对城市的设计者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任务。就让我们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更多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权益,作为面对这一系列挑战的第一步。
——主题召集人 王梓斌 NEO-play工作室
周三我们与景观之路联合发布了第十二期景观宝藏——在地文化景观主题项目征稿活动,经过读者们的评选,本期HOT 3正式出炉!
他们是——
(本期有两个项目并列第一!)
HOT 1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景观改造(一期)
@ 江苏南通
© ZAP ASSOCIATES
位于南通CBD核心区域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其中却有一块绿地经多年经营变化,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作为整个7万方公共空间改造的第一期,ZAP面对的是约300元的单方造价,现状遗留平均高度50CM的土方和混凝土基础(拆除成本单方占去近50),和大量现状苗木的场地。
和常规示范区的‘均升点爆’的无限造势做法不同的是,作为一个褪去过多表达属性的市民绿地,ZAP考虑会不会‘半升留白’以更多地释放空间中未来活动的可能性的策略会更加适合本次项目,即建“半个好房子 'half-a-house'” 而非造“一所小房子 ‘a small house’”。
这个'half-a-house' 概念雏形来源于智利的建筑事务所ELEMENTAL的领导者Alejandro Aravena在沙漠城市Quinta Monroy的住宅项目,大致的初衷是建筑师会为这里的住户尽可能高效地建‘一半’满足基本需求的房屋,即那些最需要专业技能的部分(如卫生间、厨房等)会在第一阶段就建好,同时期望住户能自己建造另一半。
整个项目的景观改造遵循以下四个策略:
1.成本先行,多留巧挪少补
2.适度留白,保证未来活动可能性充分释放
3.简洁明了的空间秩序
4.美
HOT 1
万科—儿童自然互动模块研发
By 林德设计
@广东东莞,2000m2
© 林德设计 摄影:三棱镜建筑景观摄影
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与植物共同成长、与小动物们共同嬉戏的童年,如何再次认识自然,这是大家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社区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现有儿童游戏场地中有所突破,万科与林德设计携手,围绕“追寻自然的设计”这一极具试验性创新的命题,在东莞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基地,一起尝试落地实验一个以自然为主题的儿童游戏场地——儿童自然模块。
有别于常规项目,万科建研中心的“儿童自然模块”是通过观察孩子们对同一模块中不同设计手法及材料的使用程度,来观察研究该模块的设计方向。比如,沙坑模块使用了一般沙坑的黄沙,白沙,黑色卵石,木屑,细砾石五种沙坑材料进行实验,看看孩子们更喜欢哪种材质的沙坑;而在钻筒模块中,针对攀爬,穿越,匿藏等空间需求,分别设计了多个体量近似,又略有不同玩法的“坡”;每一个孩子心中都藏着一座梦想的树屋,在这里可以和小伙伴们躲迷藏、高低穿越、探险寻宝,在这里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设计团队对孩子们的喜好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场地中,孩子们不是纯粹的场地使用者,而是更好的帮助设计师去理解儿童游戏需求的设计参与者——是设计自然游戏场地的一份子。
HOT 2
砼亭-可参与的城市雕塑
By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上海,5.8m2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摄影:吴鉴泉(Sensor见闻影像)
砼亭是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特别项目“异质越野:多伦路”展览而特别定制的城市装置家具。设计的介入可以被看作为对城市景象的一种解读与再生,设计师理解的异质是从嘈杂纷乱的城市背景环境中挖掘新的可能性,创造出可以带来丰富场景变化的空间。
目前所见的多伦路街景随处可见历史名人铜制雕像形成的城市片段、生动的生活场景和鲜活的游客行为让整条街呈现出丰富而嘈杂的市井气息。
设计师选择了位于多伦现代美术馆一侧的平台作为作品基地,希望和街对面雕像边空出的座椅形成一个互动关系,和街道的铜像以及繁杂的城市发展景象并行。同时,它又是一个可以被观看、被参与的休憩场所。
以下为其余投稿项目,小编觉得都美翻了!(按投稿顺序排名)
我们的广场
By 麦稞MIC
@ 成都彭州,3000m2
© 麦稞MIC
“我们的广场”原本是成都彭州市一个村里的广场,只有一些基础设施,但并未发挥其城市客厅的作用。麦稞介入之初,邀请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背景的村民们提出他们的诉求,旨在从使用者的角度与麦稞共同讨论一种新的理想广场模式。所以案名被定为“我们的广场”,这个“我们”就是村民,村民参与、共建、使用。
该广场是一个以儿童引领为前提,满足全年龄使用的复合空间场所。整个场地一共设置了五个区域,18+种游玩方式。而游玩方式并未设计一个明确的标准,更多是交给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和使用者们去制定。设计团队在整体设计上采用艺术色彩与空间形式融合,尽可能多的把各种运动、休闲、娱乐、展示等功能叠加组合,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错峰”使用。
广场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前期的游玩设施设计则对标目前最新的《德国儿童场所及户外场所规划标准》,而场所安全设计上不仅满足国内《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同时满足欧盟《儿童活动场所器具安全规范》。
郑州万科·山河道
By A&N尚源景观
@ 河南郑州,8000m2
© A&N尚源景观 摄影:三棱镜建筑景观摄影
在郑州西郊这样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公园显得弥足珍贵,但在街道一角6000方颍河公园缺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活力,参与度较少。
山河道结合公园城市的设计理念打造十字轴人行广场,结合街角公园、街心广场、银杏大道、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构建成为一个完善的“十字街区”生活体系。将颍河公园打造成城市中的森活空间,突出山中森林,流动的河的概念,在功能设计上融入趣味性的设施,增强公园的自然属性与可玩性。颍河路绿意改造,将绿荫大道和城市记忆融入到道路改善中,与街区配套一起构建完善的绿色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体系,打造“公园住区”,为城的进阶灌注氧动力。
绿地香港 · 也今东南
By GVL怡境国际集团
@ 江苏扬州,7800m2
© GVL怡境国际集团
“也今东南”是绿地香港在扬州的壹号作品,项目择址扬州极具发展潜力的东南新城,这里也是扬州冶金厂旧址,至今已有六十一年历史。
对于扬州冶金厂旧址场地的改造更新,设计团队希望在保护工业文化的同时,链接扬州东南片区的历史记忆和未来生活,筑牢城市的精神文化根基,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处富有活力的生活剧场、有情感记忆的文化地标。
植根于场地本身,团队提出了三大核心设计策略:
“时光痕迹,文化延续”——保留原有建筑特色,以时间流过的痕迹,让城市工业文脉在空间里延续。
“艺术介入,激活新生”——用艺术重建时间,通过艺术装置融入场地,形成独特空间氛围,重建社群归属认知。
“自然链接,永续生态”——以自然的形式,链接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塑造与自然共生的永续未来社区,焕发生机。
良渚文化村20周年焕新计划
By 安道设计
@ 浙江杭州
© 安道设计
良渚文化村20周年之际,万科启动了焕新计划,委托安道设计对老社群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改造,希望为村民提供更实用更舒适的公区环境,升级居民生活体验,激发社群活力。
万科与安道设计达成了焕新共识——隽永,运用最新产品力成果,以美学和功能的提升为主,不做网红粗糙的东西。做好修缮,保留自然的肌理;活动场地及器械更换为安全稳固耐用的类型,地面采用国际化的年轻色彩来点缀;即便做一些打卡点,也是基于自然本身而非人工刻意。
基于这些原则,景观改造使用以下策略:以村民的功能需求为主导,保留场地记忆;尊重自然,保留场地内的所有树木,仅对长势较差、遮挡视线的灌木进行梳理;采用局部翻新、功能升级、修复、边界渗透的手法,进行场地“微”更新。
柏林南罗米伦岛公园
@ 德国柏林,6.5hm2
© Rehwaldt 雷瓦德
南米伦岛公园座落于柏林中心区域,毗邻Spree运河。它的前身为停车场。2008年柏林市政府有意建设市中心绿带,决定将场地改建为游戏运动功能的开放空间,并连接其他公共绿地。
面对场地中一些亟需解决的经典问题时(例如,阻止汽车进入及停放;解决骑行者与行人的矛盾;防止涂鸦与连接绿地;结合场地的游乐设备;开放空间阻止犯罪),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用简洁的造型及构造,有趣的设计语言引导人们行为的改变,这是更细腻温柔人性化的体现,也是现代景观设计应该追求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