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未来城市应从生态走向艺术

思朴设计 2018-11-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用艺术思维和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格调,构建宜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城市的发展应重视人与环境的交互性设计,体现人与环境的交互,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时间的交互等各个侧面。未来趋势是从生态城市走向艺术都市,用艺术引导城市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思朴设计创始人李凤禹对记者说。

25.jpg

在近日举行的2018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李凤禹刚刚带领思朴设计团队荣获全球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这是思朴设计继2017年长沙谷山万科四季花城项目之后两度荣获全球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在李凤禹看来,以往的城市建设,过于追求规模和效率增长的传统规划设计伴随世界陷入环境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依靠科技改善来解决现存的城市问题几无可能。纯粹的技术手段无法超越技术造成的困局,迫切需要通过艺术引领找到跨越以往因袭性城市化范式的思想蓝图、价值准则与操作工具。

 “纵观西方的城市建设可以为中国很多城市提供镜鉴——开发建设饱和,道路也已经完善,甚至景观都做完了,剩下的城市空间更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了。因此,让设计回到艺术,增加设计的交互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李凤禹说。

而在国内,城市设计往往是在最快的时间,产生一个最容易接受的作品,被小范围接受,却很难满足公共的需求。所以设计就变得单调,乏味,不吸引人,造成中国很多的城市都存在类似千城一面、丰富性不足等问题。

李凤禹列举了当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能够坚持的设计师群体少了,作品更多需要迎合甲方的意愿,自我独特的东西存活成本代价较高,作品功利化、表面化比较突出。二是设计的手法趋同,没有更多的创新和原创性,作品千篇一律。往往某类获奖作品一出来,跟风的作品就蜂拥而至。三是开放度和协同度不够。一个单位大而全或小而全,整个行业缺乏开放和协作的心态与从业环境。

在李凤禹看来,技术只有回归与艺术紧密融合,城市才能得救。相比于钢铁、水泥、玻璃等物质实体而言,艺术很多时候是一种软性的、美妙的交互介质,可以深入人的心灵,让人充满愉悦和无限想象。

李凤禹呼吁,在过度物质化的今天,用艺术思维和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AUD)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格调,构建宜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培育创新动力,创造永续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


转载自中国改革报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2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