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 常驻于心
在樱花盛开的四月,终于踏上期待已久的日本考察的旅程。经历了几个小时的颠簸,飞机着陆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机场中入关检查的漫长等待,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人做事严谨的风格;夜晚散步时见到的干净街道以及街旁随处可见的花钵,体会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是细节;过十字路口时遇到横向开出的车,习惯性地停了下来,却发现同时也把车停了下的司机在温柔地示意,行人优先,原来日本人的谦恭有礼可以让人如此感动。对日本的最初印象渐渐由模糊变清晰。
在小而别致的“迷你酒店”住过一晚,第二天在淅沥的雨中开始大阪的旅程。透过车窗看外面的世界,持着透明雨伞穿着黑色西装、时而匆匆前行时而停在红绿灯下的サラリーマン,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高大翠绿的香樟和满开的樱花,展示着这个充满东方风情的国家正在与现代和西方文化融合的进化历程。
第一站到达心斋桥和道顿堀,长长的商业街每一座建筑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样貌和性格,有着山下智久的大大的广告牌和高耸的摩天轮各自成风景。西洋风格的喫茶店、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的Bliss、有金龙盘旋的回转寿司、早早就开张了的千鸟饅頭……还有侧卧在街边衣着褴褛却吃着饭团看着朝日新闻的浪人,即使落魄也依然活得潇洒自在。
第二站是难波park,与其传统风格的名字“难波”不同,巨大的波浪和曲线以及明亮的色彩给人扑面而来的惊艳感。屋顶花园层层倾斜上升,每一处角落都收藏着鲜艳绮丽又形态各异的植物,目不暇接的时候只能一直一直拍照,把它们保存在回忆的植物园。
下午行程由大阪转向京都,车窗外的建筑渐渐由现代变古典,在经过了一系列寺庙建筑之后,到达久负盛名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二条城。气势恢弘的城门,厚厚的城墙,向两边延展的护城河,穿着和服款款走过的女子,仿佛依旧在讲述着幕府时代没有讲完的故事,缠绵且悠长。走进城门,穿过灰色砂石铺砌的广阔庭园,看到仍然残留着盛唐脂粉的二之丸御殿,富贵又堂皇,用华丽得近乎奢侈的装饰和体量展现在世人面前。脱下鞋子,进入殿内,在昏暗的光线中走在微凉的木地板上,随着指示牌曲折地绕过远侍厅、式台厅、大厅、苏铁厅、黑书院、白书院和老中厅,华美的障壁画和雕刻以及将军把政权交还天皇的场景再现,给人以震撼的感动。为了保护壁画,从72年开始摹写壁画的工作,并逐渐用摹写的壁画代替原件,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由此可见一斑。
离开二条城后下一个目的地是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龙安寺。在书上看过龙安寺的种种描述,也曾在学校的外文图书室里找到〈龍安寺 枯山水の海〉,看到雪夜中的安静宁谧的石庭以及写着“吾唯知足“的井时被深深地打动,于是心心念念,不忘于怀。当真正脱下鞋子,踏上这片空灵的净土,终于在石之风化、幽径薪苔之中体会到了充满着物哀之情的佗寂之美。〈万叶恋歌〉中的四大名木——“桜、楓、椿、藤”之一的山茶在这里也被发挥到了极致,日本最古老的佗助偆静静地伫立在古井旁,与温和柔美的樱花相比,更适合枯山水之海孤寂空灵、枯淡忧艳的情感。或许这也是樱花成为我们对日本的第一印象,山茶文化却鲜有人知的原因吧。
接下来是安藤忠雄的陶板名画庭。在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过庭院的照片,当时却没有在心里留下太多的印象,然而在真正亲临其境后,才被巨大的体量感所震撼。在水波中摇荡的《睡莲》,在长廊上延展的《清明上河图》和《鸟兽人物戏画》,与原画相同尺寸的巨幅《最后的审判》、《最后的晚餐》、《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下午》,还有最喜欢的梵高的《星光灿烂》和雷诺瓦的《包厢》,在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墙体的映衬和支撑下,最真实地展现出作品的风貌和大师的艺术灵魂。
行程的第三天,坐了很久的车从京都到滋贺,去拜访贝老的Miho美术馆。途中看到京都的村庄,与二条城风格相似的二层村居排列整齐。田野里有油菜花大片地烂漫开去。无论田园,抑或山林,都有着无法言喻的美丽,不得不感慨,上天对于日本的馈赠未免过于偏心。
到达山上的迎宾馆,从车上下来顶着猎猎的风徒步穿过蜿蜒的隧道,在尽头的光亮处美术馆的样子渐渐显露出来。《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景象,便是如此吧。虽然看到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闲适风光,但是眼前看到的日式风格的建筑还是给人同样恍如隔世的感觉。穿过有着苏州园林特色的月亮门,进入美术馆的内部,大大的长方形落地窗框住外面连绵的山峦和劲傲的松树,如同巨型的山水画;转过身回头看,被山环抱的飞逸的钢索吊桥又成为月亮门中的画,遥相呼应。
馆里的珍藏品来自东亚、西亚、南亚以及埃及等地,每一件都精致而稀珍,不由得开始好奇美术馆的主人、小山美秀子究竟是怎样的人。当走进MIHO GRANDAMA创立者百年生诞纪念展的展馆后,终于明白为何当初贝老会应允设计这个美术馆,也终于了解需要有多少对美的热爱才会不惜巨资建造这样的建筑给那些艺术品容身。展厅的入口处放着一个小小的瓶子,里面插着雅致的花。「美しいものを見なさい」(请欣赏美的事物),美秀子如是说。展厅里摆着她第一次与贝老见面时手中所持的木杓和陶器,就是这两样物品表达了美秀子的虔诚,也打动了贝老的心。随着在展厅里的游览,美秀子如诗歌般的句子不断出现在展品旁的墙壁上。
「暮らしの中で、自然に美しものと過ごす時間をもつ」
在生活中,保存和自然中美的事物一起度过的时间。
「人に幸せしなければ、自分は幸せになり得ない」
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话,自己便也无法幸福。
「心配しないで、お祈りして待ってなさい」
不要担心,只要祈祷,然后等待。
「素晴らしいものを、皆で分かち合いたい」
绝好的事物,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
由此渐渐深刻地感受到美秀子对生活、对美的热爱,以及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实在是世间少有的极为聪慧高雅的女子。
晚上在箱根的温泉酒店度过舒适放松的一夜,第四天早上到达横滨的21世纪新港,依靠褶皱形成的建筑张力支撑空间的港口大厅、即将远航环绕世界的飞鸟Ⅱ号、远处的静止的摩天轮和转动的风车,向参观者们宣告着这个城市的现代与时尚。
从横滨转至东京,与户田芳树老师会面。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一些到达日比谷公园,却发现户田老师已经带着作为翻译的邓博士在门口等待,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时间观念,也对自己常有的拖沓感到汗颜。在户田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兼有西洋和日本风格的日比谷公园和日本的传统园林六义园。日比谷公园在饮食、音乐、花卉等方面都有浓重的西方风韵,圆形喷泉、餐厅、音乐堂以及品种丰富的月季和郁金香均是与日本不同的异国风情。而六义园则是取自《诗经》中的中所记载的诗歌的分类,也就是按其内容、体裁来分类的“风、雅、颂”,以及按其表现方法来分类的“赋、比、兴”,由此这六义也成为和歌的分类,园内的各处景点,如“蛛道”、“渡月桥”,也是根据《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中的和歌所命名,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气息。户田老师对园中各处造园手法的讲解以及邓博士精到准确的解释和翻译,让大家对日本的传统园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皇宫外苑与户田老师合影之后,在依依不舍的感情中与老师告别,结束了在东京第一天的行程。
在东京的第二天与小林治人老师约定在昭和国营纪念公园见面。由于下雨的原因,大家迟到了接近半个小时,下车的时候见到站在雨中等待的小林老师和同为TLA设计师的青岛利浩老师,心里有暖暖的感动和深深的愧疚。雨中的游览别有一番风味,少了游人的公园视线更加通透。盛开的樱花林,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广场中央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榉树,灿烂地蔓延开去如同紫色地毯的葡萄风信子,以及运用大地艺术的迷雾之森、充满童趣的儿童之森、耗费巨资的日本庭园,处处显示着这座公园的精致与细腻,温和与柔美。不禁对公园的设计师——小林老师产生无限的崇拜与敬意。在青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得以进入日本庭园内造价不菲的茶室参观各个房间的布置,并有幸在青岛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下参观日本的茶道,品尝了茶点和抹茶。虽然与“和敬清寂”的境界仍相距甚远,却也至少感受到心境澄明。正如茶道中所说的“一期一会”,这实在是今生难再逢的珍贵经历。
在公园内的餐厅与小林和青岛老师共进午餐,饭后告别了青岛老师,与小林老师一起坐上巴士向东京中城出发。路上小林老师很有兴致地唱起了传统歌谣《樱花》,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便也忍不住献丑唱了日本的童谣《七子之歌》,听到熟悉旋律的小林老师也一起应和起来,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到了东京中城,在林立的摩天大厦中看到传统的毛利庭园,虽然还保留着古典的风格却自然地融入了周围现代化的环境,丝毫没有不适和突兀。于是开始思考我们的古典园林,虽然有着超越了时代的成就,如今却只能形同古董仅供人们参观,难以融入到身边的生活中。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的精髓,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园林所独有的风格和语言,这是我们需要向日本人学习的地方吧。
一天的时间很快地过去,直到分别道谢的时候,小林老师仍然精神矍铄地说“I`m young”,完全看不到带领我们四处游走的疲惫。对老师的敬佩因此又多了一分。随着与小林老师的分别,我们的行程也完美地画上了句号,坐飞机回国,与团里的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然后回到学校开始常规的学习与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日本景观考察的收获不只是在专业方面学习到的知识和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学到的做学问和做人的方法和道理。团里的前辈们有老师,有设计师,有管理者,有人做设计也有人负责施工,从他们的言传身授中看到了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观点,了解了如何将在学校中所学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学到了在工作中应该保持的态度和状态。从学校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真正了解社会的面貌和所需,对于在校生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收获。
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一直珍惜这段飘满樱花花瓣的经历和记忆,虽然一期一会,却常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