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日本考察纪行之二 从大阪到京都兹贺箱根

member 2010-05-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本考察纪行之二 从大阪到京都兹贺箱根

  六天日本考察之旅在紧张与兴奋中匆匆而过,见闻真是很多,感触也很多,但真要提笔行文又不知从何开始。回头想想,主办方为这次的景观考察确实作了很用心的安排。头两天从大阪到京都、到滋贺再到箱根,跨越了日本地理位置的中心又最能代表日本文明发展的时空区域。从海湾到湖川山野,穿越城市大街小巷,掠过农田村庄工业制造基地,饱览名城古迹和举世闻名的现代建筑景观;而后两天从箱根到横滨再到东京,主要由两位日本景观设计大师带引,考察古典与现代日本庭园和园林的代表作。用一句不太在行的话来概括:“线路精典而集约、内容丰富而全面”。就以此为线索可以写两篇游日纪行。  

   

  大阪与东京并列为日本最大的两个经济中心,古时大阪就是通向中国与朝鲜的重要港口,公元7世纪已是商业中心,上世纪20年代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可想而知大阪人口之多城市之大。清晨大阪街道上干净如洗,每一辆车都像是刚从4S店开出来的一样,让人不禁生奇,日本的旧车都去哪了?虽比头天刚到大阪所看到夜幕下街道上的行人要多些,但绝不似中国城市里的早高峰。当然大阪地底下是有很多路的,用不着都在地面上行走,这是用推测也可以想见的。路面上的行人也不像传说的,日本人活在工作压力中的样子。大多着深色的正装出行,夹着黑色的公文包,挎着黑色的长柄伞,优雅从容地行走在街道上,令人联想到英国老牌绅士的做派。日本因为植被丰厚,雨水充沛,随时都有可能洗礼一番,带伞出门就是习惯,但为什么都带着黑色长柄伞,似乎有点刻意塑造的感觉。有人戏称中国人哈韩,韩国人哈日,日本人哈欧。对日本人用“哈”这个字眼不太确切,应该用“擅于学习”这个词,日本人最大的优点是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什么是好东西。世界各地好的东西他都能用心学好用好,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我们这些天考察所深刻体会到的,在日本你可以看到欧洲文明的影子,更可以体会到华夏文明的优秀基因也无处不在。


  在大阪我们主要考察商业街道,重点体验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商业建筑。  


  心斋桥、道顿崛一带是大阪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但我们也无法亲历人流如织的盛况,据说要到中午以后店家才开始营业。不过这倒给我们仔细观察街道空间和建筑的细部留下机会。大阪当然也有高楼,但比较来说低矮的建筑更多,正像从机场进入市区时所看到的壮观景象,两三层的住宅都是剧量的。很多街道的建筑大多也不高,主街道上旧建筑的门脸都经过改造和修饰,但决没有奢华虚假的装饰。建筑入口很少见有外挑雨棚,处理得含蓄内敛又不失精美。有些建筑能看到侧面的也是阴阳脸,但并不会让人有窘迫的感觉,看得出都是经过有较高建筑美学造诣的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很多线缆纵横于街道上空的情景也不断跃入眼帘,有些街道上线缆之多也叫人禁不住要惊叹一声。不知是日本人幽默还是聪明,竟然还有把屋顶上太多的线扭成蜜蜂造型。感觉大阪没有大拆大建似的城市更新运动,甚至连线网的整治也不敢轻易破土。这样的景象还真叫人错愕不已,是日本经济状况不好财力不济?或是政府、开发商不敢作为?  


  难波Parks倒是日本旧城更新的精品杰作,原址是一座废弃的棒球馆。并非日本本土建筑师设计,由美国著名建筑师Job A. Jerde规划设计。因其人工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建成运营7年来多次获得日本以及国际大奖。难波Parks与其说是一座商业建筑,倒不如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山林。用建筑术语可能叫退台建筑,或许叫做退台花园建筑才更确切。层层退出的露台恰似山坡上修筑的梯田,花草繁盛树影扶疏,店铺在花草树木掩映处。在一处更胜一处变幻的花丛中流连,不经意间走到了8楼的顶层,当你凭栏处俯瞰,才知道竟然爬了这么高。这时才觉得要想下到底层的话,还是乘电梯的好。当你进入玻璃罩的电梯,会发现自己是在这座人造山林的峡谷峭壁上下滑。下到一层平台集合处,又心有不甘还想再多看看,但还是克制住了这样的欲望,只好在眼睛空闲的时候一再地回味。  


  总有一些细节会在脑海中闪现,每一个花圃显眼的位置上都有一块用不锈钢制作的牌牌。上面刻画有一只手掌,不是纤细秀美的手,也没刻画成粗砺壮硕的手,感觉是劳动与智慧结合历经岁月塑造出来的手。上面还刻有花草图案和日本字,虽然读不懂日文,可以猜想应该是这片美丽植被的营建者或管护者名号。不由得不佩服日本人文化品质和领导艺术,管理者不惜本钱为最底层的养护工设计和制作那样精美的名牌,换作谁不会用心学习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呢?!从名牌的设计体会到管理者的用心,除了对工人劳动的尊重鼓励与增强工人的责任意识之外,真诚和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在其中了。在顶层露台看到一位清洁女工在用心地擦拭幼儿玩的滑滑板,角角落落每一根杆件都不落下,每擦几个来回就去洗换抹布。日本早春的风还是很冷的,正好那天也是寒潮入侵,但她不急不躁真心诚意要擦得干净。看她专注工作的样子,我驻足观察了一会儿,见我拿相机给她拍照,朝我微微一笑。很奇怪,为什么总是关注这些细节呢?但在日本短短几天,总会有这样的细节令我感动。给我们驾车的司机在等待我们的时间里,把车轮都仔细擦拭,难怪街道上的车都一尘不染。园林女工在草坪上作业,为了不伤害小草,用垫子跪着工作。诸如此类细节不一而足。我想到“勤劳智慧”这个词汇,曾经是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赞誉,现在用来赞美日本人民应该是名符其实。勤劳智慧不光是金钱可以驱动的,也不可能是压迫可以就范的,那应该是源于自由心灵的一种劳动创造的本能需要。从俞孔坚教授的景观设计与审美理论中,我学到了“劳动的场景也是美的景观”这一审美价值观念的升华。在资本主义国家能体会到这种和谐之大美,又是叫我颇费思量的事情。资本在有些国家肆意劫掠,一边制造极端奢华,一边制造贫困污浊,在扫荡了一切可以带来利润的资源的同时,也把人的心灵变成荒漠。而在另一些国家资本可以建立秩序与和谐,难道只是发达资本主义与不发达资本主义这样的概念就可以轻松概括的?  


  在大阪走完既定的行程,下午转赴京都,一路领略自然田园风光。每一块田地都像是农人在大地上的艺术作品,整修得干净利落,高低错落有致,犁耙的痕迹也有意识地形成优美的线条图案。虽然早春还没有很多作物,但见泥土松软细腻,有机质很丰富的样子。由衷地感叹日本人民的勤劳智慧,无论是劳作、生活都充满了审美意识。京都除了历史文化遗迹和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传统的农耕文明也传承下来。京都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情,被誉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在京都参观二条城、龙安寺和陶板名画庭院。二条城和龙安寺都是日本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而陶板名画庭院是日本本土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经典代表作,都已经有太多的介绍文字和著述,就没必要多加评论。  


  从京都到滋贺,去看名家之作Miho美术馆。滋贺是日本中心地带的内陆县,有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四周群山环抱,东北面是伊吹山地、东面是铃鹿山脉、西面是比良、比睿山地,西北是野坂山地、南面则有信乐山地。滋贺县还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开化之地,有许多史迹和珍贵的历史遗迹。 Miho美术馆坐落在琵琶湖南面的信乐山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才正式开馆,可能不为一般旅游者所熟知,但业内人会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像寻找珍藏于群山之中的瑰宝一样寻访这里。  


  在丛岭间穿行回转正意犹未尽,忽见开阔地在山间坦然铺开,迎面是圆弧形建筑,像是欲拥访客入怀的意境。这是进入美术馆之前的序幕——访客接待处,停车售票餐饮休息待车。然后由一段茂密“垂樱”枝条拥立的弧形道路引入穿山隧道,隧道内壁全由不锈钢饰面,光润圆滑简洁干练而散发诱人的金属光泽,与前方隧道口的光亮没有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得那光亮更加诱人前驱。隧道口连接着一座斜拉索吊桥,飞越两座山之间的峡谷。桥是钢铁铸造的艺术杰作,嵌在自然山体间,显示人工不亚于自然的造化;也是对自然的礼赞,人在上面行走,自然生命在下面的绿道间流动。站在桥上展现在视野里的,是连绵群山环抱的一前一后高耸的斜坡屋顶,那是美术馆的地上入口前厅部分。进入大厅,迎面所见是明净玻璃幕墙后面的迎客松,透过迎客松又见群山葱茏连绵起伏。Miho美术馆建筑面积有9240多平米,由于日本自然保护法的限制,建筑师将百分之八十的建筑体积藏于“地下”两层。而露在面上的那部分向两边伸展,屋顶简洁的几何形体融入峰峦叠嶂的柔美曲线中,像是群山律动的微微一波,又以谦和素色或隐或现在自然的四季幻化中,与大自然的绚丽相映相谐。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植被,建成后大部分原有植被复原,不肖季节一个轮回,建筑就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设计师不仅是调和土地与建筑、人与自然生命、建筑环境与景观感觉的大师,也是运用自然光来处理内部空间的大师。虽然这座美术馆展品空间大多在地下两层,但设计通过建筑空间的组织,引入的自然光与辅助人工采光的糅合,让你感觉根本不是在地下室。  


  Miho美术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荣获瑞士国际构造工学会颁发的‘2002年度最佳构造奖’。贝聿铭是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同样值得我们华人骄傲的,在现代建筑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建筑大师。继设计建造巴黎卢浮的宫玻璃金字塔,法国总统亲自颁奖,美国总统也亲自给他颁奖,以褒奖他对美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杰出贡献。贝聿铭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华人建筑师,这是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建筑界最高奖,也是一项终身成就奖,考量的是建筑师的作品对世界建筑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贝老先生是怎样一位大师。改革开放后,中国也请多位大师来做过不少建筑作品,但不遭到诟病的极少。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虽然也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奖,但大师却认为与香山整体环境没有协调好,使其建筑生涯中留下一块心病,多年来一直在反思和懊悔中。因此,2006年在苏州政府盛邀下,不顾已九十岁高龄,决定作为弥补而担当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新馆落成后,建筑本身实在是美妙绝伦,但与环境的冲突问题,使政府规划对周围几处控保建筑的整体搬迁。是什么原因让大师有过了河的橘子变成枳的尴尬?如果只留下大师反思与懊悔是不够的。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说:“建筑基本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城市。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建筑的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各种矛盾冲突造就了大师。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到Miho美术馆,乃至其他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都是因为在处理建筑环境中的各种矛盾,激发了卓越的创造智慧,才创造出传世杰作。建筑师的使命就是解决问题,在中国不是忘记了建筑师这一使命就是缺乏这样的常识。我们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请大师来做设计,创造一切条件,不惜毁坏森林植被、对建筑场地三整一平、整体搬迁让道此类的事情,设计师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总是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外国设计师来中国就堕落?应该拷问的是我们自己。Miho美术馆能够在日本自然保护区内成功建设,不仅没有造成环境的破坏,反而给自然景色增添一处现实版的“桃花源”胜境,为什么日本可以成就大师?!  


  带着美丽的怀想和云绕在心头的思索,离开大师的桃花源,我们穿过静谧的的山林秀美的乡野, 奔赴富士山下的温泉之乡——箱根国家公园。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