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秦皇岛鸟类博物馆设计

member 2009-12-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秦皇岛鸟类博物馆设计

1.背景与场地特征
  场地位于滨海旅游胜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场地曾经被开发作为珍稀动物园游乐项目,未果,半途而废,原有的部分滩涂地已被填埋,残留下一些工程痕迹。自然演替已悄然进行,野草丛生,其中不乏许多美丽的乡土物种,自成群落。场地的以下几大特征为项目的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了灵感,概括为浅滩、湿地、低潮、海风、涌浪、观鸟、诗情。


南向鸟瞰


  1)浅滩:由于新河河水在赤土山桥处入海,形成大面积的浅滩区,一米以下的细质沙滩一直绵延到数百米以外,涉水其中,可见黄沙上镂刻着波纹,鱼虾漫游其中,给人以独特的体验。
  2)湿地:在海水和淡水交汇地带,形成湿地生物群落,潮起潮落,留下一汪汪水潭,芦苇和各种耐盐碱植物茂盛而有规律地生长着,成为鸟类和多种生物的天堂。
  3)低潮:秦皇岛海区的潮汐主要受渤海海峡进入的潮汐影响,由日月潮力引起的潮汐所占比例不大。潮汐类型为正规日潮,即在一个太阳日(24小时50分钟)内,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多年平均潮位为88厘米, 7-8月份最高,皆为116厘米,1月份最低,为58厘米。冬季潮位变化不大,仅差4厘米。
  4) 海风:秦皇岛夏天炎热,海风对舒适度至关重要。场地内的海风为西南向,这为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了依据。
  5)涌浪: 因为浅滩和西南主导风的关系,这里的涌浪最为壮观,层层排浪相随不倦, 如卷银堆雪涌向岸边,外打渔船迎浪停泊,此起彼伏。
  6)观鸟: 也因新河河水在赤土山桥处入海, 而形成的大面积浅滩区,带来丰富的营养,滋生丰富的微生物和鱼类,成为鸟类的天堂, 40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吸引来之世界各国的观鸟爱好者。 鸟类以迁徙种类为主。春季鸟类迁徙期集中在三、四、五月份;秋季鸟类迁徙期集中在九、十、十一月。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最佳观鸟季节,数量、种类是一年中最多的。
  7) 诗情:以上的自然特质,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无限诗情,因此,有了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2.建筑与环境功能
  鸟类博物馆功能为鸟类展览、艺术展览为主。除展览空间外,还包括库房、办公、精品展卖、卫生间、咖啡吧、休息空间及观海平台。展览空间考虑布展的灵活性。大堂考虑服务功能调整的灵活性。

3.建筑与环境设计:与大海相呼吸
  基于以上场地的自然与诗意禀赋,以及设计内容和场地挑战,提出以下场地与建筑得设计形式,包括以下几大特点:
  1)整体关系
  建筑从“秦皇岛外打渔船”在海边的停泊状态获得灵感,由条状虚、实空间穿插交错构成。这种肌理反映了风力和牵制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是对场地海风的利用和诗情的表达。建筑平面穿插、错动,同时建筑体块又与环境交错咬合,通过形体的穿插变化,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实现体量的虚实对比,为参观者提供多种空间体验;建筑在面向大海的一侧伸出错落的平台和栈道,提供良好的观海空间,形成建筑与环境渗透交融的空间气氛。设计重视体现建筑的文化性格,整体造型纯净、雅致,采用现代语汇。
  建筑高度以1层为主,局部高起,可以和周围树木相互掩映。建筑还设计了屋顶平台,并有专门的户外通道,一直达到屋顶,以便观光者在闭馆时也可使用屋顶。该通道与群、鸟景墙相结合,构成了建筑的入口提示和标志。
  2) 结构与材料
  建筑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标准柱网。外墙由两种材料:一种是白色人造石(混泥土)挂板,有阴刻海草图案,隐约可见,整体白色,素雅。另一种是木板,自然亲切。两种材料交互使用在不同的穿插建筑体上,从而形成了临路一侧为白色人造石,而临海一侧为木纹的“阴阳”建筑。表达了城市与自然地交互关系。
  3) 室内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除南北两头大面积落地窗外,还有许多天窗。主入口尤其强调天光的利用。此外,利用建筑穿插体块之间的三角交错带,留出两个采光天井,内可种植物或布置户外展览。建筑设计过程中还特别设计了地板展览空间,将鸟类孵化、觅食场景布置于地板玻璃之下,产生独特的展览效果。

[NextPage]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建设单位:秦皇岛市园林局

竣工时间:2008年10月
建设地点:河北秦皇岛
总建筑面积:2000m2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设计人员:刘向军,张媛,徐海霞, 张亦先,龙祥,刘君,孟羽佳


通向海边的栈道


室内展厅


室内天井


大堂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