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运用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人际交流最为突出,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在紧张压抑的工作、生活之余,只能在这信息化的社会中娱乐、享受,而对人之本源——大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向往回归大自然,回到清新的天然空间中,成为人们身心享受的一项迫切需求,也成为现代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更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兴旺,各式各样的风景名胜、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断丰富着景观的内容。
景观,不仅指平时所说的那些值得欣赏的自然景物,还包括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山水、建筑、动植物、地形地貌,甚至民俗风情都是很丰富的景观资源[1]。景观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中有美的艺术,有视觉等感官审美元素的景、物、象,以及在其中休闲娱乐,我们都可将其作为景观来欣赏,当然这些景都是室外的,并且都不能离开大自然的生命体——植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景观代表着大自然。每一种景观似乎只有结合了植物才变得完美,变得有生机有姿彩。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作为主景,引人注目,也可作为背景,甘居人后。随着四季变化,岁月流逝,植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令人赞叹。在象征生命和美的同时,植物还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如我国传统文化在植物中沉淀、积聚,几乎每种植物都有着优美的传说或感人的故事。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林木,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2],是景观存在的保障。
1植物景观运用的科学性
设计植物景观,首先要有科学性,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生态原理进行设计,这是进行一切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
1.1遵循生态规律
统一性是内部规律,但外在表现要丰富多样。所以,只有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才能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千变万化的世界,这是一个运转有序的有机整体。同样,在植物景观设计的时候,依据生态科学要求,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有美的存在,才能做到百花齐放,又各具特色。,植物是一种生命体,在自然中要拥有生存的特定条件,有其适宜的生理、生物学条件、生态环境,时刻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构成景观,美化环境。
1.2展现植物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纵观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植物生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又都生长着各自特有的植物种类。环境决定植物生存,千差万别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这就是原生态自然的魅力所在。这无疑也在向我们表明,设计要符合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不同地域间不能相互模仿。
1.3建设植物群落景观
依不同的景观设计要求,构景的植物可以是一个、一种或一群。单个或单种植物造景,人们容易掌握与控制其生活的环境,而现实环境中更多的是多种植物构成的群落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是大自然长期精选出来的结果,内容独特、景观多样,我们必须从天然景观中汲取一些东西,使设计出来的植物景观与生态更相适应。若能真正使其融入自然,美化人们生活,定会大大减少投入建设和维护的资本,同时达到经济目的。植物景观用乔、灌、藤、草本、地被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适应环境越强,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改善整个景观环境的效果就更明显。
总之,植物群落景观在设计上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基础,植物群落外貌和季相变化、层次结构、植物种间关系选择等,都体现出生态对植物形成景观的根本要求。适应自然生态大环境是第一步,然后才能去改善人们生活的小环境,真正做到让自然之景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植物景观在适应自然生态基础上,还要有美学的艺术性,这在设计运用上涉及到的领域更广泛。体现美观是植物在设计运用中的主要内容。
2.1植物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艺术美
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服务于人。对客观环境进行设计、“修饰”,让其变得美,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达到人们心理和感官享受的标准。这就要求植物景观在设计运用上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出艺术上的美学。
在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时,要综合考虑人对景观的审美心理感受、主观行为倾向、环境意境的认知,当然还有空间环境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4]。让植物塑造景观,让景观勾起人们的某种感情,创造意境。作为对景观美学表现途径的补充,心理学反映的是“美的效果”,对景观作最终的评价。植物景观在现实中运用的好不好,人们的心理感官往往起决定的作用。植物在空间上的组合设计,主要依据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了形式与美感的运用,为植物景观在美的形式表现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客观上对环境的优化同样离不了美的艺术,用乔、灌、藤、草本及水生等植物材料进行科学与艺术的组合,发挥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等自然美。各种植物间相互配置,要注意种类的选择、组合形式、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构图、植物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及意境的创造等,要展现植物景观在空间上的形式美、群落美,此外,植物更要与其它景观元素巧妙组合,展现真正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塑造,都是以给人一个美的生活环境享受为目的的。在空间表现上,植物景观构造的空间尺度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在大草原上人们会产生奔放豪迈的激情,在浓密的雨林里人们就有去探求去悉心发现的欲望;植物景观还能给人丰富的时空感受,人们在季相演变中欣赏春花、夏绿、秋叶、冬姿,感受植物年复一年的生命周期,从中体会到的也不仅仅是“花开花落”所能表达的简单寓意。
人主观上的审美心理和客观环境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主客观充分结合,缺一不可,这样设计出来的植物景观才完善,才有美可欣赏。[NextPage]
2.2植物景观在艺术设计上的多样性
设计是面向大众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依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因不同的环境构造不同的景观”,我们完全可以造出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植物景观,可以避免现实中千篇一律的现象,让人感觉到每个地方都有新鲜,每个城市都是个性,真正体会自然的魅力。有个性的美,才会不断的给人新鲜感,新鲜的东西多了,生活内容就变得丰富、精彩起来,这是植物景观在美学艺术上最应该体现出来的。
2.3美的艺术源自大自然
植物景观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组合,遵循生态与美学的原则[5]。植物景观到底如何运用?在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经济资本保障下,能满足城市绿地各种功能和人们审美需求, 这样的植物景观在现实中就很不错了。能够表达一定的艺术空间或一定的意境,体现人文景观的,更是经典。当然,最美的景由大自然创造,既适应生态又不需任何的资金投入,并且渗透着自然的意境自然的美。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样的景进行人工修饰,引导其为人服务,表达出某种人文元素,让人融情于景。植物景观体现原生态的自然美,归根结底,我们做的就是要体现自然的美,让大自然为我们服务,这是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植物在景观、空间的艺术表现中永远都是重要角色。
3植物景观体现人文特色
3.1植物材料本身的精神文化丰富了植物景观内容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植物配置,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存,“风卷松涛”仿佛澎湃的革命浪潮,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的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垂丝海棠寓意当今一代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枫叶、茶花启示后人珍惜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这些植物恰当的配置突出庄严肃穆的主题,又给人带来一定的审美效果 [6] 。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将植物的许多生物、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作为情感的寄托。我国古代许多美妙的诗句也描绘出美好的植物意境,借以抒发感情,并展现人文风情。
在历史的积淀中,几乎每种植物都寄寓着不同的情感或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7]。松柏的苍劲挺拔、抗旱耐寒、终年常绿的生物学特性比拟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长久的审美意识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松柏已成为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宫苑寺庙、烈士陵园都植以松柏来寄情寓意。同样,作为一种灵性植物,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的气节为人称道,在佛教中是“空”和“心无”的形象,庭园点竹,情调高雅,竹林深幽而不断。北京慈恩寺以荷花最负盛名,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气质,成了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梅花更有诸多精神属性美,“傲霜雪而开,与松竹为友”是古代节操高洁之士的形象,人们常以梅为友,“娶梅为妻”。 菊花为“花中隐士”,与兰花、梅花和竹统称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寄情于物的代表。此外还有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组合表示“玉堂富贵”;桃花代表交好运;柳枝依依,表示惜别;石榴表示多子多孙;桃李喻学生;木棉比作英雄;红豆成为相思之物。可见植物文化的异常丰富。
因为植物特有的文化,很多景点都与名花古木有关,仅以苏州为例[8]:远香堂、芙蓉榭因荷花“香远益清”名句而得名,远香堂面山对水,水中广种荷花,成为远香堂的主景。狮子林有修竹阁,听松阁有黑松,听雨轩后为芭蕉林。 网师园内有金桂与白玉兰搭配,取其“金玉满堂”的吉祥意义。
3.2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创造意境
生活需要绿色,绿色是生命、青春的象征,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绿色植物景观作为一种生命体,被构造出来时就要有个灵魂。景观最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要表达一种意境,让人可以寄情于物,可以借景抒情。
用植物表达意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成是诗情画意山水画,将大自然搬到一个小小的园子里,而且还融合了文化、艺术领域,还要表达深刻的寓意,内容十分丰富。古典园林含蓄又精巧,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讲究,要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植物配置应用中许多经典的组合成为了植物景观中的特色标志。
古典园林的景观哲学源自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就是要展现人本性的清高无为,摆脱俗世的杂乱,回归到平和的大天然中去。于是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古人借助植物,“仿自然之形,尊自然之理,造自然的神韵[9]”,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创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本源归根,让身心不为俗世所扰,这是植物景观设计的理想所在。我们真的很应该从古典园林的人文思想中吸取些东西,使设计出的景既融入自然又孕育情感,最终将人的情感引入到大自然,回归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
3.3现代植物景观更应体现人文特色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生活节奏在加快,压力在增大,真正能让人们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的东西已很少。人们更迫切需要讲求意境化的环境,况且现在的景观设计条件优越,设计元素非常丰富,设计手法、形式多样,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创造高于前人的作品。人的灵感源于大自然,植物景观作为大自然的一个形象代言,怎样才能让人心有灵犀?
3.3.1展现时尚元素
现代社会向着观念化、信息一体化发展,在很多人眼里,东西过时得很快,要赶上时代潮流,新东西必须层出不穷,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审美观。所以植物景观的设计也要有时代特色,不要因为古人们的景观好,我们就过多的仿造。植物景观应该像产品一样,每年都要有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品种新的创作,不能让我们对大自然失去新鲜感。现代社会也是向着个性化迈进的,让植物景观展现美的个性,也是我们的时尚追求。
3.3.2将丰富的植物文化与周边社会、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让植物景观更有内涵
如校区的植物设计,选用碧桃、紫叶李喻意“桃李满天下[10]”。市府街选择中正的槐树作为行道树,表达人们的一种崇敬、赞美之情。道路两旁种植大片竹林产生“竹径通幽”之意境;滨河路以柳、碧桃间植,创造“柳浪闻莺”、“柳暗花明”的意境;居住区道路选种合欢,寓意“合家欢乐”的美好祈愿。
3.3.3展示城市文化形象
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如同中国人最看重脸面一样,城市重在形象。有文化的人素养高,形象自然就好,城市和人一样,城市的文化内涵能装扮这个城市的形象面貌。而城市景观的巧妙设计,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个城市的地域人文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形象品质,植物景观就是要展示城市的文化与形象魅力。北京香山红叶,就是很典型的城市形象代言。很多城市有市花市树,这是大众推举出来的,影响力广泛,它们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成为该市文明的标志和文化象征。在设计时可以让他们占据主要景观,放在显眼、重要位置,突显象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人文风貌,这是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自然特色与不同的人文特色相结合的结果。具有艺术魅力与文化特色的城市,也是设计植物景观最好的灵感源泉。我们在设计一处植物景观时,必须尊重他所处环境的文化,把握景观的性质、设计理念、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城市特色,这样的景观才有灵魂[12],才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融合,才能展示城市形象,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NextPage]
3.3.4展现地域景观与文化特色
以符合生态环境为基础,选择当地乡土植物造景,不仅因地制宜,而且代表了一定的地域风情和植被文化,这是一种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典型的南国风光代表椰子树,而白杨是北方城市的代言,各自的景观展示各自的特色。广州等南方城市,在植物景观建设中着意体现南亚热带的地域风情,种植各类开花乔木、棕榈科植物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些品种丰富的植物促进了城市多样化的植物配置。海滨城市用植物构造海鸥、浪花等形象。
很多植物成了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景观,人们看到这种植物就会立即说出他的“故乡”,这样的植物能成为标志往往是他本身的独特意义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没有雷同”的景,因少而精,以稀为贵。如果我们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不去考虑这种地域景观特色,处处在模仿、复制,那么再好的景也因为“处处都有”而变得平淡无奇。相反,一个地方一种特色,不同的文化风情体现不同的植物景观,呈现出的是人文景观的多样性,这也是对我们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
3.3.5植物文化与民间习俗融合
植物景观的形成,深受当地社会背景、技术水平、文化基础的影响[13]。原始先民构木为巢,就把林木作“神木”崇拜;现在我们又习惯于将植物的绿色赋予生命的象征,寄以希望。
地方习俗与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往往是影响文化特色表现的重要因素。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结合民间习俗、节日、传说等文化内容,做一些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与配置[14],如:秋日观桂;重阳节赏菊;春节有梅花点缀,圣诞有圣诞树装扮。苏州留园的廊桥覆以数枝紫藤,以观赏青紫花色,这是民间青紫色为吉祥之意。苏州民谚中有“前不栽杨,后不栽柳”的忌讳,同时又所谓:“大树通轩,疾病连绵。”忌在主院内种植大树,俗谓之阳气不通[15]。
苏州文人墨客处处以花赋情,以花吟诗。受艺术文人们的感染,苏州花卉相关行业兴盛,苏州生产花茶已有几百年历史等等,整个苏州对花卉的重视和崇尚不言而喻。
植物景观的人文底蕴支撑景观的生命力,但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着,具有时代性,植物景观文化的体现也应当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新的、现代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思想,在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基础上增添时尚元素,使植物景观富有新的文化特征,呈现新的时代风貌。
4植物景观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4.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不强
在大自然面前,很多人还是更注重“以人为本”为前提,一直是在征服大自然、过分的利用大自然,自认为是自然的主宰。现在我们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生态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尊重我们,才会按我们的意愿去行事。
4.2重视不够
中国的景观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常常造成人们的忽视或片面的理解。如许多景观设计者,往往是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出身,在运用植物景观时,只侧重于他的“美化”功用,植物当作了人工设施的附属物、装饰品。建设上的滞后,使植物在现实中的观赏和实际功用上大大有所折扣。
4.3过多的追求美
因为追求美的天性,人们在景观设计时,往往过分追求植物景观在视觉艺术上的美,片面强调图形图纸上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过多的用植物材料展示各种图案效果,或不去考虑植物的生态环境要求,只刻意讲求植物景观的整洁单一。这样的植物景观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美观效应,但失去了野趣横生的自然风貌,在自然界中不可能维持长久。我们造的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自然景观,而不是华丽的却已扭曲了的人造景。
4.4设计理念不新
现代社会,如何去亲近大自然,我们还是处在模仿大自然,人工去造景的阶段。我们去构建的早已不是古典园林,我们要有现代植物景观的时代特色,要有新的设计理念了。现在每建造一处景观,其最终效果先不用说,光在施工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就是巨大的,建好后还要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还要在维护阶段再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我们建的是一种自然景观,目的就是要让他能真正融入大自然中,而不是出现“人造自然,人养自然”的现象。其实最好的景观就是大自然本身,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而非得要另造呢?
总的来说,景观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只能去作些修饰,从中增添人文元素,但不能重造。景观有外在的艺术更有内在的自然生态规律,我们向大自然学的还有很多。美景永远都是大自然在创造,人类只能作些修饰,以创造更好地条件来引导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动作用,按人们的意愿去创造适合我们生存的美的环境。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会为我们服务。
作者:于建厂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师范学院2005级城乡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