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系统·选择·控制佛山城市入口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member 2006-07-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系统·选择·控制佛山城市入口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1、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效性的思考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美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个意义应该基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效性,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及其可操作性。就此而言,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无意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其表现形式如下:

(1)非系统的工作模式。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内容仅局限在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追求的只是该范围内的景观效应与目标,至于对该范围与其他范围的景观的关系如何、该范围景观在城市范围甚至在更大地区范围的景观效应和目标该是什么等问题通常很少思考甚至不思考。这种非系统工作的模式势必导致景观的质量低下、雷同及景观系统紊乱,因为它有悖于系统优化法则。

“全体大于局部的总和”(亚里士多德语)是系统优化法则的核心,“全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而是“局部”组合的优化效应。就城市景观而言,“全体”(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等的系统)的优化远远高于“局部”(景观个体、城市地段景观)的优化。因子的优化不等于子系统的优化,子系统的优化不等于系统的优化;子系统的优化有赖于因子的优化组合,系统的优化有赖于子系统的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要求因子和因子之间、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非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只是寻求子系统的优化,而没有考虑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子系统组合的优化效应,而这种“非系统”工作模式必然导致“非优化”的规划设计成果。                                      

(2)“无选择”“静态”的成果。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的形式往往都是一套漂亮的图纸和图册,具体说是一套没有选择的静态的具象图式成果。比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通常是在一条数百米或几公里长的街道中,将所有景观尤其是建筑景观都非常具体地“肯定”在“街景立面”中。与此相同的有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等。毫无疑问,这样的景观规划设计成果只能是“振奋人心”的“宣传”品,然而要不走样地实施这样的景观方案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其理由很简单,这种成果既不符合景观动态生成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景观审美标准多样性要求,更不利于规划成果的实施管理。就街道景观而言,其一,不能保证道路两侧的用地性质在景观方案实施过程中不发生改变,一旦改变,建筑的功能性质随之改变,则建筑景观就要发生改变;其二,景观师或规划师形成的群体建筑的景观审美价值只能体现在整体组合效应上,而不能取代由建筑师创作的单体建筑景观审美价值,即便建筑师参与了街道景观规划设计,其作品也不能取代实施中由业主委托的其他建筑师的实际作品;其三,作为城市建设系统的子系统,城市景观建设的可变性和复杂性不亚于其他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把握景观整体效应,包括轮廓线、形体组合、风格、色彩、材料、重点或标志景观及由这些审美元素共同表达的审美特质等。其管理依据自然应该是能够把握这些要素的属于控制性的景观规划设计成果,而不是不能适应变化、没有可选择性的实施性成果。

以上分析的景观规划设计“三非”(非系统、非选择、非控制性)模式和成果是当前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佛山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三优”策略

2002年末,国务院批准了佛山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撤消了其原代管的四个县级市及原佛山市城区和石湾区,成立了行政统一的大佛山市。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为提升大佛山城市形象,新佛山市委、市政府要求对佛山城市入口进行景观整治和创新设计。大佛山市共有28个城市出入口,作为试点,佛山市建设局委托笔者主持两个入口(五牙口、谢边)的景观规划设计。针对景观规划设计“三非”问题,为提高佛山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和可操作性,规划从28个城市入口景观系统优化的角度,实践解决“三非”问题的方法,实施了规划对象的“系统”优化、“选择”优化和“控制”优化的“三优”策略。

2.1 “系统”优化策略

“系统”优化策略是把规划的对象纳入大佛山市28个城市入口系统中进行构思和规划,在对入口景观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后再对规划对象进行景观设计定位。

佛山市入口景观系统优化分析包括“佛山市入口形象定位”“景观概念系统”和“景观类型系统”。

2.1.1 佛山市入口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内质与外显的综合表现。城市入口是城市形象的第一敏感区,塑造城市入口形象是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城市入口形象定位是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的首要依据,是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应表达的主题,这个依据和主题应从属于城市入口系统,而不是个别入口,即佛山市入口形象定位应从属于28个入口系统,而不仅是规划的“五牙口”和“谢边”。为此,为“五牙口”和“谢边”景观规划设计寻找依据和主题的首要工作就是分析、研究佛山市入口系统的总体形象定位—人们通过入口的视觉感知后对佛山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内质与外观所作出的特质性的综合判断。依据佛山市悠久历史文化特色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锐意改革的特征,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对比分析研究,规划将佛山市入口形象定位为“古老与生机”。塑造“古老与生机”入口形象旨在体现佛山市悠久历史文化与传统特色,体现行政区划调整后佛山市以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广东第三大城市的精神风貌,体现佛山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进取精神和人文风貌。为此,“古老与生机”成为“五牙口”和“谢边”及其他26个入口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和主题。

2.1.2 景观概念系统

景观概念是景观设计赋予景观的抽象含义,它通过具有象征语义的形态、色彩、符号、材料、植物等审美要素来表达。规划拟定的景观概念是确立通达佛山市入口形象目标的方法,景观概念系统是构成佛山市入口形象系统的子系统。规划根据区域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特征,将佛山市入口景观概念划分为适合不同入口方位的三种景观概念系列—“红色动感”系列、“绿色旋律”系列和“蓝色情怀”系列,它们共同构成了佛山市入口景观概念系统。景观概念系列是景观概念系统的子系统,由表达景观概念系列的主导概念的若干具体景观概念组成。

(1)“红色动感”系列。

“红色”具有积极向上、兴旺发达、吉祥和蒸蒸日上等象征义。“动感”概念则表达了佛山市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红色动感”寓意佛山市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与社会文明。

(2)“绿色旋律”系列。

“绿色”具有自然、生态和希望等象征义。“旋律”概念则表达佛山人把握自然规律和发展机遇的潜质与成就。“绿色旋律”寓意佛山市的发展动力(潜力)与美好前景及佛山人的生态环境意识,也寓意佛山市具有良好的绿色环境。

(3)“蓝色情怀”系列。

“蓝色”具有无限、宽(开)阔、深远等象征义。“情怀”概念则表达佛山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蓝色情怀”寓意佛山市悠久历史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深远的影响。

(4)适应入口定位。

规划根据冷、暖色彩的象征义,按照佛山市入口的重要程度进行对应的景观概念系列定位,如佛山市东边是广州市,东边入口是佛山市最重要的入口,红色是兴奋激烈的色彩,其表达重要性的象征义最为强烈,为此,规划将“红色动感”系列定位在佛山市东边入口。另外,将“绿色旋律”系列定位在佛山市南边入口,将“蓝色情怀”系列定位在佛山市西北边入口(表1)。

(5)“五牙口”和“谢边”景观概念系列定位。“五牙口”和“谢边”位于佛山市东边,根据上述的相应入口定位,“红色动感”系列是这两个入口的主导景观概念。景观规划设计围绕这个主导景观概念而展开。

2.1.3 景观类型系统

景观类型系统是将入口系统中的28个入口进行分类,按照景观类型特征提出规划设计指引,以此作为各入口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景观类型包括桥式入口景观和路式入口景观,其中桥式入口景观有立交桥和跨水桥两类,路式入口景观有平交和线形两种,每种又分重点和一般两类。规划设计指引内容包括景观影响范围、主体景观定位、烘托景观定位、规划设计内容及要点(表2)。

2.2 “选择”优化策略

“选择”优化策略是把“五牙口”和“谢边”地段具有标志意义的景观进行多方案概念性景观设计,为政府决策和下阶段景观个案设计提供选择。

“五牙口”地段规划提供了五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性标志景观方案,本文介绍其中三个(图1,图2,表3)。  

规划在“谢边”地段提供了五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性标志景观方案,本文介绍其中三个(图3,图4,表4)。

2.3 “控制”优化策略

“控制”优化策略是在给出具体方案的同时,对规划地段的景观修建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控制性的要求和规定,既可增加规划成果在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又能把握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具体做法是按一般地段和重点地段分别拟定不同的控制指标。主要控制要素有用地、建筑和环境景观。

一般地段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指导性指标—建筑改造建议(保留、拆除、改造)、新建筑建议(风格、色彩)、环境景观建议(植物类型、小品类型)、夜景建议(夜景地段、重要夜景、灯光类型)。

重点地段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改造规定(保留、拆除、改造)、街景轮廓控制红线、交通安全控制区及控制要求(禁止设置的景观和设施类型、允许设置景观的类型及要求)、广告设置要求(类型、尺度、位置);指导性指标—新建筑建议(风格、色彩)、标志景观建议(类型、尺度、色彩、位置)、环境景观建议(植物类型、小品类型)、夜景建议(夜景地段、重要夜景、灯光类型)、建筑改造建议(屋顶、门和窗的改造形式、墙面美化方式)。本文截取控制表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范式(表5~表7)。

[注 释]
①附表中的“▲”和 “/”表示对所对应指标的选择,“▲”表示选择,“/”表示不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Z].2003.

作者简介:余柏椿,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系主任,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