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2002年第39届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大奖作品介绍

member 2005-11-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2年第39届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大奖作品介绍

  2002年初,收到了第39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的通知,本届大赛的题目是:景观设计中废水的综合利用(Integation of Havested Water in Landscape Design)。通知中要求:“设计的选址可以是一处城市公园或者特殊地点的开放空间,利用废水以及(或者)地表径流水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应在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上有所反映。”(有关此次竞赛的概况清参见文后附件)
  拿到题目后,大家议论纷纷。虽然,在国外有不少在景观设计中水源再利用的成功项目;但在我国,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利用的项目并不多见,很多水景项目都是利用干净的溪水、河水、井水甚至自来水来造景,可供借鉴的东西不多。
  当时我们也很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在哪里找一块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规划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1 切 题

  春节过后,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阶段,导师王向荣教授建议我们4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参加本次竞赛,并建议我们以杭州西湖作为创作的母体。正为选址犯愁的我们,听到导师建议心头不由一亮。2001年,我们参加了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该研究对西湖西部区域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对西湖西部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前沿的研究成果[1]。当时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对西进区域内的3条溪流进行了具体勘查,对这3条溪流的汇水面积、日(年)径流量、污染情况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计算和相关数据的处理,并针对各溪流的污染问题考虑用湿地生物塘的方法对溪流水质进行净化。      
  由于当时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论断“西湖西进”是否可行,所以其中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水源问题、引水问题和经济问题是研究的主要工作,溪水的污染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这次竞赛的主要针对点则是水的污染问题与景观设计的结合,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重点和切入点。
  经过分析比较,在流入西湖的4条主要溪流中,以龙泓涧的年径流量最大、污染较为严重,溪流周边的环境最为复杂,同时其所流经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景观价值,这些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施展的余地。根据导师的建议以及由于图面的限制(组委会要求全部的规划设计图和文字说明在一张120cm×90cm或两张45cm×60cm的图纸上表现),我们选取了龙泓涧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希望本次设计研究也能为西湖西进区域内溪流的治理提供参考。
  工作的过程是快乐而又辛苦的。对现场进行了又一次的详尽踏查后,我们找到了需要解决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查阅大量的西湖历史文献、水文水利资料、社会资料以及生态、水土保持等专业文献,理清了问题的脉络,也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相 地

2.1 西湖变迁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杭州西湖是经历了湖盆——海湾——泻湖——淤积——疏浚及人为治理等几个阶段而形成的。唐代的西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山麓,湖体面积为10.8 km2,比现在的5.66 km2大近一倍。

2.2 西湖污染
  西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和西湖流域中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溪、长桥溪等几条溪流的汇水。由于数千年的发展,在这些溪流周边的山坡、平地上,逐渐繁衍发展了大量的居民点、生产企业、宾馆、疗养院等,仅常住人口即已达7505人(2001年统计数字)。这些居民、单位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溪流,然后经溪流进入西湖。据调查,每年排入溪流污水量达71.93万m3;枯枝落叶、各类垃圾和土壤表层土由于雨水的冲刷也随着溪水流入西湖,造成西湖的淤积。

2.3 龙泓涧概况
  龙泓涧起源于凤篁岭龙井村,自卧龙桥入西湖,由胭脂泉涧和金沙泉涧两条支流汇集而成,干流长度3.2km,两条支流长度分别为2.0km和1.7km。溪流两边有茅家埠村、双峰村、龙井村三个自然村落,常住人口3443人(2001年统计数字),并且在溪流两侧分布着众多的单位、学校、宾馆、农田、茶园等。仅各单位2000年直接排入龙泓涧的污水量即达24.91万m3,溪水中的污染物包括了生活污水、工业生产污水、养殖污水,以及农田、茶园中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溪流水质产生的污染。溪水中富含氮、磷等元素,水质位于Ⅲ至Ⅳ类之间,是造成西湖水质富氧化的主要溪流。

3 解 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首先针对龙泓涧所存在的污水、废水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生态措施方面相应地做出了比较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研究了整个西湖流域地区的人文和历史。我们决定从生态技术以及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精神两条线路入手,结合艺术审美,因地制宜地赋予溪涧上、中、下游各段以不同的景观形式,希望通过景观形式的创作能反映出对西湖水域的污染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关注,最后将得到的是多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景观形式。这样,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和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得龙泓涧水质既得到了净化,又为西湖增添景观新貌。

3.1 生态工程措施与景观形式的结合
  生态工程措施专为净化水质而设,具体方法为:格栅、沉淀、曝气耗氧、人工湿地生物塘。这4个具体措施反复交叉、但又各自为主地分别运用于溪涧各段,以解决各段不同的污水、废水问题,并将这些具体措施结合具体流域段的地貌以及该地段的传统文化精神创作出具体的景观形式。

3.1.1 格栅
  在溪涧水流速度相对湍急的地方如溪涧上、中游等天然落差大的地段设置格栅,以阻挡并收集溪流中的枯枝败叶和生活垃圾,防止其进入下游,还为安排专人定期定点到格栅处进行清理提供了可能。通过此段的工程处理使得90%以上的枯枝败叶、生活垃圾等被阻隔,从上游开始一步步地以生态手段开展处理水污染的步骤。

3.1.2 沉淀
  在溪涧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段开拓水面,设置沉淀池,主要用于沉积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使其逐渐发育成为自然状态下的冲积扇,其上可种植水杉等耐水湿植物。分布在不同地段的沉淀池分别成为村口池塘、汇水堤坝、小型湖泊、游览水面等。沉淀池除其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外,还具备沿袭村落文化、促进经济生产、发展旅游观光等社会功能。

3.1.3 曝气耗氧
  利用溪涧中地段的自然落差,结合沉淀池的汇水堤坝拦截,以及在局限范围内设置长距离的水道,分别于上、中、下游形成多种具有曝气耗氧功能的具体景观形式,如激流石、分流带、水阶梯、挡水坝瀑布、起浪池、螺旋形水道等。它们使溪水流动自然活跃,增加了溪水与土地及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做到曝气耗氧,达到为溪水充氧减少蓝、绿藻量,以及利于水中多种生物生长存活的目的。

3.1.4 人工湿地生物塘
  通过地表径流的污水、废水,经过格栅、沉淀、曝气耗氧等生态措施的重复交叉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塘利用仿生学原理,如仿照牛的消化系统中胃的反刍功能对于食物消化吸收的机理,设置不同排列组合形式的水生植物种植群岛。溪水在这些点状岛屿中流动循环,与芦苇、茭白、慈菇等水生植物亲密接触,在增加水中养分的同时,也利用这些水生植物的吸收除去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氧化作用的元素,同时出产绿色经济作物。

3.1.5 再度重复交叉运用格栅、沉淀、曝气耗氧、人工湿地生物塘等生态工程措施
  经过以上步骤处理的水已经流向连接龙泓涧与西湖的茅家埠村落交界地带,此地段呈方形,地势平缓。经查阅西湖流域历史资料和通过GIS分析,现状中的农田和水田用地原为西湖水面部分,后被淤积形成田地,因此,此处用地数米以下为原西湖湖底,可以扩展为西湖水面用地。为了让几经处理的溪流进一步纯净,做好龙泓涧溪流进入西湖主水面的最后水质处理,为此,我们设计了具有人工湿地生物塘功效的游览水面,以及在局限的地域范围内设计了具有曝气耗氧功能的螺旋形游览水道。
  较为开阔的茅家埠游览水面可为游人提供荡舟游赏的空间;岸边、港湾中耐水湿树种的配植既创造出多层次的水景空间,也进一步吸收水中残余的氮、磷等无机化合物;螺旋形水道则进一步加大溪水与土地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净化水质,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通过这几处对水的再度处理,再经过卧龙桥处所设置的格栅滤去残留的枯叶后,使纯净的溪水进入西湖。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生态工程措施使得溪水水质得以净化改善,同时以此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并结合地段不同地貌,创作出了具体景观形式。

3.2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景观形式的结合
  伴随着西湖的成长而产生的西湖流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上游龙泓涧流经地域中也保留着众多的西湖风情。我们在设计中将西湖的历史、文化贯穿融入到整个龙泓涧流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以期做到景观、生态、文化的有机结合。

3.2.1 禅
  查古籍知,原茅家埠处皆为水面,与西湖相连,直至山麓。昔日古人泛舟自西湖直至灵隐山脚下,再系船上山膜拜。龙泓湿地生物塘和茅家埠游览水面的开拓以及溪流水道的拓宽,为人们寻求往日膜拜之路提供了水上交通途径。
  此处所创作的人工湿地生物塘中,设计以木栈道形成游览线路并连接两处参禅平台,四周水网如织,树木参差,清籁明净,为静思冥想提供较为幽深的空间。螺旋形水道与人工湿地生物塘一样,具有实用的生态功能。其形式意取佛家轮回之意,溪水流至此自然迂回,以大地艺术的景观形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可供游览休闲的公共开放空间。禅之轮回警醒人们重视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资源所产生的因果关系,促使人们自觉保护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以期对人之所需与自然资源做到持续协调发展。同时,静思的环境倡导禅中所包含之精华,一山一水掠去心中浮躁,代之以平和处世的人生态度,为当今生活节奏日益繁忙的人们提供心理舒缓空间。

3.2.2  茶
  位于西湖西部的龙井村以出产龙井茶蜚声海内外。龙泓涧源于龙井,在龙泓涧两侧山坡上依次分布着数百亩茶园,由此利用茶文化创作景观。如结合龙泓涧周边村落民居的改造,设茶室、茶楼、茶肆。清明时节,游客至此,可与茶农同采茶、炒茶,购龙井、问茶史、品香茗、享茶趣,体会众多龙泓茶乡风情。 通过人们的切身体会学习感受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丰盈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其得以传承;同时,茶禅一体,一期一会的禅宗思想也进一步说明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引发人们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3.2.3  民居
  龙泓涧水域范围内分部着茅家埠村、双峰村、龙井村等自然村落,尤以临近集中水面且人口较多的茅家埠村之村落布局合理、具有典型浙江民居建筑造型特点,为此次龙泓涧景观规划设计中所推崇的特色文化之一。
  景观规划中拟通过挖掘村庄自身文化特色以发展其旅游业,使其社会经济形式转型,使当地居民转为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规划当地居民,为西湖旅游提供当地特色文化服务为主,以村养村,并用于民居建筑的维修保护,为昔日民居赋予新生。
  借鉴浙江村落民居文化,引水入村,以扩大溪水地表流径面积并改善村落中小气候环境;在村头、村中形成以水面为主的集散广场,并引水入院形成水院;村民住房进行统一的改造设计,以粉墙黛瓦为特色;临街、临湖民居建筑从使用功能上将其改造为茶室、茶楼、饭馆、家庭旅馆等;村庄道路以当地青石板为铺装材料,恢复其原有青石板道路风貌,以及修缮原有但现今已衰颓的石桥、木桥、石砌水井、水车等,使游人入村即可感受到淳朴浓郁的浙江民风。

3.2.4  其他
  虚实相融的‘0’与‘8’字形土堤连接了‘0’与‘8’字形所间隔开的内外湖面,游人可荡舟游览至种植以水杉为主的耐水湿植物的土堤上。深浅不同的内湖、外湖将为鱼类多样性的生存提供可能;水位高涨时,溪水将淹没土堤,这将为鱼类的生息繁衍带来便利。
  兼有交通功能的挡水坝、仿生物消化系统,以及利用耐水湿植物的生态习性的人工湿地生物塘、大面积的水杉林、游憩功能组合水面、溪流两侧山坡上大面积的林地等共同形成水系处理纽带上的点面组合,紧密结合相关生态工程措施,共同形成结合生态、使用、文化等多功能并充满逸致闲情的景观环境。

4    命 名

  全部设计做完以后,才发现还没有一个能全面表达设计思想的名字,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各展智慧,希望找出一个合适的名称能表现出设计的宗旨。经过数次斟酌,最后我们选定了“寻找远去的西湖……”。因为西湖远去的不仅仅是西部区域的水面、清澈的湖水,还有西湖古老的文化、西部区域美丽的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宁静安逸的水道、丛林遮日的登山石径以及虔诚的上香客……。我们希望通过西湖龙泓涧区域的建设能重新找回这些远去的风景和唤起人们尘封的记忆。

5 后 记

  水面、清水、禅冥、茶香……,这些因素通过设计以新的方式和面貌得以再体现。设计力求通过以上的努力激励人们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追寻和谐的最佳境界,深入的思考我们所正在失去的一切……
  杭州“西湖西进”工程已于2002年12月1日开工建设,我们希望所作的这个设计能为西湖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们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我们更希望西湖能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致谢
我们参加的这个竞赛创作是在导师王向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设计还得到了《园林设计》课程任课教师刘晓明老师的指导。在此向各位老师和相关单位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本文四位作者均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2000届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参考文献:  
[1]王向荣,韩炳越."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1(6):11-14.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IFLA网站 (website:www.iflaonline.org)。

附件:2002年第39届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简介
  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联合举办的国际性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每年举办一次。目的是通过竞赛了解世界上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设计水平,选拔优秀的设计作品,并希望通过竞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风景园林教育。竞赛委员会每年在前一年年末发出竞赛通知,确定竞赛题目。
  第39届设计竞赛的题目为“景观设计中废水的综合利用”(Integration of Harvested Water in Landscape Design)。竞赛要求 “设计的基址可以是城市公园或者特定基址的开放空间系统,利用废水以及(或者)地表径流水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应有生态和社会的考虑。”
  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一等奖(1st Prize):IFLA-UNESCO奖和3500美金(A IFLA-UNESCO Priz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S$3,500);二等奖 (2nd Prize):IFLA Zvi Miller 奖和2500美金(IFLA Zvi Miller Prize US$2,500);三等奖(3rd Prize):Merit奖和证书(Merit award Gifts and certificate)。
  大赛规定授予最高奖的设计作品应具有以下特点:A.最好地体现竞赛的主题;B.具有增进风景园林标准最有效的方法;C.对当今的环境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D.具有风景园林艺术与功能的完美融合。
  参赛者必须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承认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可以以个人形式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每个参赛者或每个参赛的设计小组只能有一份参赛作品。如果参赛小组成员所学的专业交叉,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是该设计小组的组长。每个参赛小组的人数不应超过5人。所有的参赛者,如果其作品满足规定的参赛作品要求,将获得一份参赛证书。对于给予竞赛大力支持的大学、学院或其他机构以及获奖者参赛时所在的单位将给予褒奖。
  竞赛委员会要求参赛作品应将全部的规划设计图和文字说明在一张120cm×90cm或两张45cmx 60cm的图纸上表现,设计应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任何在三维空间的表现(如模型)将不予接收。设计图应包括所有参赛者所要表达的设计信息,但不能含有与参赛者身份有关的任何信息。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保加利亚、新西兰、南非、奥地利、加拿大、美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设计竞赛。竞赛结果如下:

  一等奖:参赛题目是寻找远去的西湖,设计作品参赛号:18,参赛者:韩炳越、李正平、张璐、刘彦琢,参赛者单位:中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竞赛委员会对该参赛作品的评语为:
  “该参赛作品是致力于对被破坏的湖盆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设计者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研究,并采用了创造性的设计方法。设计者对水的净化和利用进行了生态的设计,成功的展示了不同的生态处理手法,并使之成为设计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该作品是多方位的,非常有趣的,非常好地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
  国际风景师联合会主席玛莎•法扎多(Martha Fajardo)认为:
“通过该项目,该设计小组在设计上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满足了我们对竞赛主题的预期设想。该参赛作品是一个有机的设计,多种有关水净化和利用的生态方法融入设计之中,并成为设计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等奖:参赛题目是关于社会和生态的改进,设计作品参赛号: 55,参赛者:西克•戈汝尼(Silke Gruner),参赛者单位为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建筑系,竞赛委员会对该参赛作品的评语为:
“该参赛作品高度基于基址所处的城市环境,尽力通过设计来解决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该设计处理了流经花园的3条径流,使花园成为城市格网的延伸。水的设计活泼且富有创造性,使水用于养鱼、小型社区花园和娱乐场所,并创造了独特的水景。该方案用黑白两色表现,表现手法新颖活泼。”

  三等奖:参赛题目是渗透-再补给得以恢复,设计作品参赛号:13,参赛者:娜特丽•瓦克森(Natalie Watkinson),参赛者单位为新西兰林肯大学,竞赛委员会对该参赛作品的评语为:
  “该参赛作品用简单然而有效的方法处理了一个普通问题。设计基址原来是雨林,现在为一个有着巨大沥青停车场的购物中心。该设计的目的是尽量从所有的物体表面(如屋顶、停车场、铺装等)收集一些自然雨水,用之浇灌基址中的花园。该设计是如何用最小消耗最大程度地改善环境的成功范例。一个“事实求是”的设计方案通过优美而巧妙的方法展示出来。”
  2002年第39届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已经结束了,每年一次的UNESCO-IFLA国际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仍将进行,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介绍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有益的信息,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等奖作品:寻找远去的西湖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