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论深圳市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工程设计

member 2004-09-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论深圳市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工程设计


  1 总体概念:“福田”

  “福田”是深圳市中心区中轴线所在地的地名,亦为本方案的名称。福田“湖山拥福,田地生辉”,正昭示了深圳鹏程灿烂的锦绣瑞祥,深圳也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伟大改革开发的试验田。

  从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至今的20多年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深圳人辛勤耕耘,创新开拓,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科技,金融诸领域都以不同凡响的首创、原创精神,创造了社会主义崭新的语境,使深圳成为南中国最富活力,最为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和危机:一是人地关系的危机,工业化的城市在吞啮着自然和诗意的乡村,人们日益远离土地,失去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失去了健康和人性的自我,儿童失去了关于土地的童话和体验。二是民族文化自我的危机,自从16世纪的罗马教皇用赎罪券修筑了圣比得广场,巴洛克之风便从意大利刮到法国,美国,而今又随全球化浪潮来到了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席卷大江南北,失去的是民族个性、地方精神和中国人的归属与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试图以大象征,大格局,表达深圳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喷薄的原创精神(图1)“田”构成了中心广场和南中轴景观的统一肌理,是场地空间形成和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同时,它是深圳地方精神和多种涵义的载体:田——既为希望的田野,亦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田,更是“福田”——幸福之田,瑞祥之田。

  田——更是生态城市理想的景观实践,城市含义的拓深和发展,结合文明史生态主题的凸现,以一种新的视野审视农业景观,大地肌理,并且将之纳入城市的崭新概念中……

  田——也是现代中国景观个性的一次探索,希望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之外,找到一条现代中国的景观之路。本设计方案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模已久的所谓传统形式,同时拒绝西方巴洛克的设计手法,而是直接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

  2 方案特色

  2.1 一种肌理——田:地域景观与历史的延续,纪念性与休闲性空间的转换,多种涵义的载体

  2.1.1 大地肌理的延续,地域自然过程与文化的载体
  将“田”从大地走入城市,是城市观和人地关系认识的革命。是对城乡二元对立认识最终化解为城乡一体理想的实践。田使城市回归为大地之子,田使城市回归与平民。

  在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前,深圳的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作为沿海客家文化的渔耕文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渔塘和沿海的海田渔耕,都深深地在“田”上打下了烙印。田的营造,田的种植,田的灌溉,田的欢乐,田的意识。田的纪念……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迹,构成场所的地域和文化背景。

  2.1.2 田亩,人与土地和空间尺度关系的转换深圳中心区广场640mX620m,尺度超人,与市民中心和南中轴一起,形成一个纪念性空间。在这一整体的大尺度纪念性空间中,需要有人体尺度的肌理来使之人性化,而同时不破坏场地的整体纪念性。于是“田”成了最好的答案。田是中国人与土地建立联系的最根本的界面,田的衡量,即土地的单位“亩”,以亩作为相对统一的尺度,以方作为相对统一形态,实现了人与土地和空间尺度关系的转换。珠江三角洲的田的种植,田与地形的结合,甚至土地的颜色,田野上的欢乐……等等,都为广场的细部设计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2.1.3 福田、试验田与希望的田野:场所与历史语境的集合
  福田中心区的”福田”地名的由来:源于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一词;又一说:上沙村始祖开荒造田,块块成格,故名为“幅田”。后人谐音为福田,意为“德福于田”。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这里洒满了开拓者辛勤的汗水,因而具有了纪念意义。这是一片期待五湖四海的开拓者来耕耘和收获的肥沃而诚信的五彩斑斓的热土,因而体现了深圳移民文化的特色。

  2.1.4 前耕后读:中国文化完美价值观的体现
  勤劳开拓,求真务实。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同意语,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中最崇尚的精神:勤劳。而勤劳的本意是在田中的用力耕耘。前耕后读,相映而生辉。已建的北中轴广场以诗、书、礼、乐为主题,同时也是未来深圳市最大的书城所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文化修养的崇尚,皆可概括为“读”。将中心广场立意为田和“耕”,则使市民中心南北两侧珠联璧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完美的价值取向——“耕读”。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为生存之本,读为升迁之路”,两者的今释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这对深圳发展的继往开来具有深深远的意义(图2)。

  2.2 一层林冠,三种空间——亚热带群落的丰茂林相,多彩的林荫和林间场所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的丰富多彩的林相是形成本区景观特征的一个基本点。它与深圳的改革开放及移民文化特征一起,构成中心区景观特色的人文与自然两大要素。方案强调了林冠层和林地空间的设计。

  (1)马赛克林冠层设计:在田的肌理上,配植不同高度和不同树冠的种群,包括常绿阔叶类、针叶类、竹类和落叶类群落斑块,形成丰富的树冠组合。在空间上高低错落,季节上花开花谢,交叠变化。
  (2)林荫场所:除了规定的市民广场外,本方案强调林荫作为人的活动层的基本要求。这是根据深圳的地域气候及人对荫凉空间的需求而提出的。林的下垫面多种多样,包括广场、硬铺装、砂石、草地。
  (3)虚、灰、实空间组合:根据可进入性和开敞性,整个林相由虚、灰、实三类种植斑块构成。
  虚:没有树冠或只有疏林树冠遮蔽的空间:草地、地被或铺装基地。  
  灰:由可进入性树群构成。由于树种不同,树的间距3—10m不等,树的分枝点高度2—10m左右,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
  实:由不可进入性林块构成,如竹林,作为障景和空间围合的景观元素。
  将虚和灰空间连在一起,便构成多条南北向视线走廊。三种林地空间构成了整体林相丰富多样的穿越体验和空间滞留及了望和庇护体验。

  2.3 一个活动的网络——印记移民文化的斑斓和多样化的广场设计

  周围城市肌理和活动向广场绿地的渗透和延伸表现为路网和广场,其中的活动和内容将着重显现和展示移民文化的特点。

  (1)路网:东西向主要延续城市路网肌理,方便和引导人流进入或穿越广场,包括来自二层天桥的人流。南北向则加强中心广场及南北轴线的连贯性。

  (2)广场:广场分为三个层次:市民广场,开敞式,作为全体市民共同的活动中心:南北向带状广场。沿中央轴线两侧分布,下沉式,半围合,为两条流动性广场;林下广场群,着重体现多地域的移民文化特征。林下广场群根据人流规律和周边城市功能布置。主要沿两条东西向的步行干道交替分布。广场与林相的虚、灰、实三种配植相结合,形成丰富的静滞与流动空间体验。众多的小尺度林下广场空间,分别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圳市居民提供一个永久的交流和纪念性场所。每个广场被赋予某一地域人群的聚会地。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故乡的记忆、他们创业的故事被作为广场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空间和氛围又为新的和旧的深圳人提供活动的场所,父辈和祖先的故事从此代代相传。这种文化的“马赛克”,同田的肌理和亚热带林相的五彩斑斓一起,形成了总体广场的整体特征(图3)。

  2.4 竖向与场地生态设计——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一个四水归明堂的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中心区广场的总体地势由岗、谷、台和斗等各种元素构成,呈如下格局,作为视觉和生态过程的载体:

  (1)岗与谷:岗为中央轴线,由市民广场.水晶岛水面。南中轴自然草坡三段构成。拾高在4—6m高度,这一连续的抬升使来自莲花山的景观轴线得以延伸,同时为未来水晶岛的高架跨越创造了条件,并为跨越东西向城市道路提供了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高览广场的观景“山岗”。

  谷与岗呈阴阳关系,在南广场和南中轴两区,中轴两侧地势下降,与南中轴的地下一层商业基底处于同一平面,构成两条平行的线性谷地广场,并下穿场地内的东西向城市道路。是流动性的广场,也是被看的场所。两条带状广场以中间的草坡之岗为界,似断而连,构成连绵南北的视线走廊。

  (2)台与斗:将”山峦”抽象为台,高矗于林冠之上,高出平地5—10m,他们呈岛状分布于南广场的东西两侧,与城市的二层高架路或过街天桥相连。整个田块,连同广场被抬升,鹤立于亚热带林冠之上,俯瞰整个广场。与台相对应,斗处于广场的地下通道与城市相连的部位,“田块”整体下沉,形成下沉式广场。

  (3)“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深圳市平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是全国水平的1/3,是全国7个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福田地区地势较低,四季降雨分布不均,大雨时排涝堪忧,而场地的绿化灌溉需水量很大。根据这一场地特征,本方案结合场地高程,设计了一个地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将广场雨水汇聚于中央的两条谷地,并在中部高岗下建立多个地下过滤池和蓄水池,以便利用于绿化灌溉,水景营造。

  3 重点特色景观设计:一岗,六川,两廊,八园

  (1)一岗,了望的高岗:中央轴线构成山岗,梯田式的种植斑块,应用当地乡土禾本科高草构成,包括各类茅草,荻花,象草等,草高在1.5m以下。艺术再现山田景观,体现对平凡和乡土物种的尊重,宣扬新的环境和土地伦理。

  (2)六川,南北流动的体验:平行于岗的六条南北视线廊道,以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棕榈树构成绿化景观特色,通透的林下空间,富于个性的树冠,线性的流动廊道,成为整个中心区的结构性景观元素。

  (3)两廊,东西穿越的体验:两条东西向的步道,横穿广场,体验田地斑块的虚、实、灰的空间变幻。它与田的南北向肌理呈垂直关系,强调跳跃的穿越体验,与南北向的。“川”的流动体验形成对比。

  (4)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沿两条步行廊道,设计八个现代花园,分别以粟、黍、稻、麦、菽五谷和具有强烈的亚热带特色的蔗、蕉和菠萝为主题,用简约的手法,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花园,并提供纪念与教育的空间(图4)。

  4 结束语:呼唤景观设计中的五四精神

  作为开起现代中国标志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了,而中国的园林,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景观设计,却似乎至今没有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礼。本文呼唤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五四精神,用中国的“白话景观”语言,来设计大众的城市和景观。五千年中国土地和土地上的表情,平民的田地,庄稼和野草,就是现代中国景观最基本的”白话“词汇。它们所承载的之于民族的个性和文化的意义,较之虚伪空洞的、皇家贵族的非常语言和特殊景观,要深刻的多、丰富的多。

(深圳市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现方案设计在7家来自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单位参与的设计竞赛中,被评为3个入围方案之一。)

[作者简介]
俞孔坚 (1963-),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李 鸿 (1981-),男,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李 斌 (1976-),男,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注册城市规划师。
庞 伟 (1966-),男,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