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魁: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应抓住重点 抓出成效
自2006年全国政协58位委员联名提出《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后,关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已全线展开。现在应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出实效,以推动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深入发展,使大运河在中国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并在中国21世纪和平崛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抓住重点
重点是什么?重点是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航运是京杭大运河的本质和生命,是未来大发展的动力。
1855年黄河大改道重回山东,实现了黄淮海平原大水系的合理布局,为根治黄河、发展大运河、全面建设和优化黄淮海平原的水利网络提供了基础条件。早在清代早期有识之士就看到了这一点,乾隆年间大臣孙家淦就上书“黄河重回山东,北有大清之畅,南有泰山之固,天造地设,无有善于此者。”当时未做决策,到咸丰三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自行返回山东流路,当时清政府已进入衰败期,无力处理这一复杂的水利问题,于是1902年光绪帝下诏取消了京杭大运河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以黄河为界,南北分航,为京杭大运河的长期断航和黄淮海平原的治水走错方向埋下了隐患。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战乱不止,内耗严重,加至外患干扰,更无能解决运河复航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制度上解决了发挥黄淮海平原水利优势、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的条件,开国元勋很快把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列入治水日程,并具体列入位山工程计划。不料水利部请前苏联专家指导设计这一工程,他们不了解黄河特点,不了解山东的实际,更不了解山东的历史及其杰出的治水成就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主观确定了鲁西洪水单向南排的错误方案,并破坏了这座山东古代都江堰,继承和强化了清政府遗留下的错误,造成了孤立黄河、肢解山东、破坏黄淮海平原整体水优势的严重后果。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黄淮海平原南涝北旱、华北缺水、地下水严重超休、京津生态危机、京杭大运河断航,均是位山工程错误和失败的后遗症。所以京杭大运河长期断航,不是自然条件的变化,不是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过时了,而是人为之。
现在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的时代条件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周总理早在1963年就已下令把这一工程的主要错误拦河大坝炸掉,因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与苏联的关系微妙,未进行彻底的清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水利科技工作者对此已进行了认真的清理,位山工程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已被认识,已进行了全面深刻、无可辩驳的分析,山东沿运各市已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计划经济时代认为在铁路、公路发达的条件下轻视水运的偏见也早已解决,水运的优势已清楚的反映出来,恢复大运河航运的时代条件已经成熟。
二、抓住关键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山东。两年前在杭州会议上我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要成功,航运要开通,关键在山东”。这是客观存在的科技事实。从大运河发展的历史阶段看,明代1411年宋礼、白英建设成功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以汶济运,才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程通航;同样今天恢复和发展京杭大运河也要发挥山东的水优势,只要解决黄河悬河的隔阻,充分发挥南四湖的作用,实行湖水北用,以湖济运,建成山东现代都江堰,就可以达到恢复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的目标。
把南旺工程与南四湖作出比较,问题就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南旺镇的海拔高程是39.5米,明清京杭大运河在南旺分水的高程是大约是34.5米;而南四湖大堤堤顶高程39米,运行水位的高程也是34.5米,山东古代都江堰以这个高程南北分水,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程通航,那会今天以这个高程同样可以恢复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全程通航;山东古代都江堰依靠的水源主要是一条大汶河,而今天南四湖有53条河流流入,其面积1266平方米,有足够的水源、广阔的水域供京杭大运河使用,保证把京杭大运河的事业发展到时代高度。
南四湖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她可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其湖底高程30―32米,南向枣庄万年闸闸底高程25米,北向聊城大运河的河底高程也是25米,中间只有88公里的济梁运河和3100米的黄河河床较高,所以去掉南水北调东线山东两湖段“三级提水”的错误设计,代以“降河、开隧、自流”的科学设计,问题就可以圆满解决。降河工程挖土方量约6850万立方米,穿黄隧道按引水、通航、通车、防洪、灌溉、生态六大功能设计,隧道底海拔高程28米,净空高10米,该处黄河底高42米,隧道以上有4米土厚,设计建设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的基础条件是完全具备的,所有对穿黄隧道的主观担心均可运用现代技术解决。
这一隧道的开通即建成了山东现代都江堰的“宝瓶口”,南四湖、东平湖水即可自流天津、白洋淀,为京杭大运河恢复航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南四湖的水南北分流、以北为主,形成常态,免费使用,南水北调东线受益地区就免去了水费的负担,而正常运行费用由穿黄隧洞的车船收费解决。这样就免除了山东、河北、天津因使用东线水造成的经济负担,而得到的是永久的福利,正像罗哲文教授提出的“大运河,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大运河穿黄隧道亦是人与自然创造的现代伟大杰作。
三、抓出成效
按照以上正确的思路和科学方案抓紧工作,就可以很快抓出成效。
1.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可恢复运行。现在国家文物局已把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汶上县正在搞北水南调工程,只要做好二者的结合,县城水系上与小汶河结合,下与南旺分水工程结合,并与现在的济梁运河连通,山东古代都江堰即可恢复运行,可以很好的发挥旅游、科技、灌溉、生态的综合效益。
2.可很快解决华北缺水特别冀东地下水超采的问题
最近一位中央首长来山东告诉我,他在河北调研时当地的领导告诉他“现在石油涨价不可怕,粮食短缺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地下水超采,农民吃水困难。”我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发现加快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活动,推动京杭大运河复航,可以很快为此做出实际贡献。当前认真用好水利部穿黄试验涵洞,首先把东平湖、大汶河的水送往天津、白洋淀,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大汶河建国以来年际最大水量是62亿立方米,平均年际来水12亿立方米,所以大汶河经东平湖调蓄,每年送水10亿立方米,大多数年份是可以办得到的。
3.开通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
抓紧开通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把南四湖的水送住天津、白洋淀,建国以来南四湖最大下泄93亿立方米,年平均20亿立方米以上,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开通后,每年向天津、白洋淀送水10亿立方米,一般年份是可以保证的,特别年份则以江补湖,完全可以保证供水。
4.建设鲁南运河,改造周商永运河,将淮河40%的流域面积和相应的水量调给黄河流域和华北平原,并可大大减小淮河水灾,降低治淮的难度,彻底解决黄淮海平原的水问题。
从此可以看到,华北缺水,首先从山东找水源,治理安徽、江苏的水灾要从河南省找办法,改造、扩建周商永运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人民治水有两大贡献,一是红旗渠,解决了林县的用水问题,这一项工程水利部注意到了;二是周商永运河,可惜水利部没注意总结提高,其实红旗渠仅解决了林县一个县的水问题,周商永运河可解决安徽、江苏的水灾,意义大得多。见黄淮海平原除害兴利网络图。
从历史上看,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航运的河、文化的河,而且是生态的河,一直牵动国家建设、统一和发展的大局。今天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也必将影响到黄淮海平原的治水大局,这是京杭大运河历史和现实的地位决定的。只有这样理解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活动,吴良镛院士《运河文化将在地区和城市未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周干峙院士《大运河申遗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王国平同志《运河保护与发展,鱼与熊掌兼得》的要求,以及沿运城市的所有期望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