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建筑  /  正文

银川当代美术馆景观建筑设计

admin 2015-08-07 来源:Archdaily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
    中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禾乐路12号 银川当代美术馆
  • 项目规模:
    13188.0 m2
  • 设计公司:
  • 施工单位:
    waa (we architech anonymous)
  • 图片来源:
    NAARO, waa/
  现场 / 外表: 一边是沙漠,一边是绿洲,中间隔着的是黄河,这是建筑师对周边环境最直观的印象。美术馆在绿洲的这一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片土地曾是一片荒滩,要在这样一个了无人迹的地方、这样一座并不具备太丰沛的艺术土壤的城市,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建筑师需要找到她存在的必然性。
  通过对地貌学的研究,建筑师了解到美术馆的所在地在汉代至清代曾是黄河的流经之处。由于河水的冲刷,泥沙形成大量的固态沉积岩层:土壤表层的沉积岩层在千年的时间里逐渐移动、破裂,下层地质的岩石逐渐上升,在岩层不断挤压的过程中,河道逐渐迁移,原先的河床变成了如今的湿地。
  美术馆外观的设计正是基于这千年间地貌的变化,以流动的皱褶肌理还原了千百年间塑造了如今地貌的沉积岩运动,同这片土地千年前的过往发生着对话。美术馆的外观犹如一个“运动中”的地质断面,暗喻着这片土地千年间的变化,亦传达了这片土地的源头——黄河——丰富、多变的性格;而其流畅、优雅的线条,又给人以轻盈的印象,仿佛是“降落”在大地上,自成大地的景观。 对建筑师来说,这座建筑犹如化石般记录着时间。
  材料: 时间的风化. 美术馆采用玻璃纤维强化混凝土(GRC)为主体材质,通体暖白的色调(是为了维持材料的自然基础色调而不需要因为人工着色)。选择GRC这一材质,一方面可 以满足幕墙的双曲造型,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作为工业石材却有着同石材一样对环境的敏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颜色逐渐黯淡。然而,建筑师认为材质/建筑同气候、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是有趣的,材质本身应当表现出时间的印记感。同时,建筑的表面刻意保留了每个体块间的缝隙(通常建筑师会为了维护表面的完美,而将其填平),一方面保持了其尽可能舍弃人工痕迹的原则,一方面则意在凸显建筑由石块累积而成的体量形态,如同南美印加帝国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头建筑,是时间与自然力作用的痕迹的记录。
  同时,建筑的外型是建筑师对这种地貌肌理的精神的诠释和形态的表达,”参数化”作为设计工具而满足了后期数字生产的条件。建筑表皮由1600多块板块组成,每块的大小不一,板块尺寸在40-8平米之间,在制作上没有“批量复制”的可能,均是独立制作而成,这也体现了一种在工业化设计时代不再主流的工匠精神。
  反“殿堂式”的美术馆:相聚之所. 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从内部开始的,在充分考量了人的需求与空间感受之后,以内部空间布局作为外观形态的基础。不同于通常的美术馆如教堂般巍峨的形态,建筑师希望打破当代艺术同普通公众的距离,营造出一个欢迎访客进入的美术馆, 一层布置非展陈的休闲功能,是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一个社区的枢纽、吸引人们 的相聚之所,使公众可以自然而然地感知艺术。
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