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意山居—香山81号院住宅区景观设计
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路81号院
项目面积:2.7hm2
项目委托:北京雕刻时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方案及扩初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学vs设计学研究中心
项目费用:350万人民币
首席设计师:朱育帆
项目负责人:朱育帆
项目组成员:石可、姚玉君、王丹、曹然、刘静、郭湧、张扬、李颖璇
设计时间:2005年3~8月
施工时间:2005年9月~2006年8月
建成时间:2006年8月
相关信息参见:www.thupdi.com
在美国,在花园中反映地区景观特色的做法在出色的住区设计中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的花园常常被封闭在20世纪晚期的亚洲后现代主义之中,充斥着天圆地方、腾飞的凤凰和其他象征性的形体。这就是为什么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位于北京郊区的香山别墅出众的原因。它避免了象征主义,而是着力于与地区地形特色、本土材料—使用与中国东北部相适宜的石材及植物的建造技术的关系。
该别墅项目是一个占地2.7h m2,由40栋联排别墅组成,位于北京西北五环的复合体,距紫禁城大约10km。香山通常以它位于这个古老首都西北部的上好风水而闻名—这也是为什么明清帝王决定在这里建造他们的夏宫和花园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每栋别墅几乎价值100万美元的封闭式社区中,居民主要是北京的新贵阶层—特别是那些来自于中国硅谷的精英们,这是搜狐、雅虎、谷歌和微软等技术巨人们的家。同时也有政府高官和军队官员在这里置业,因为这里邻近人民解放军行政大院和一所为政府官员子女开办的私立小学。最后,这个别墅也因为和帝王们决定在附近修建夏宫的同样原因而受欢迎—更加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
封闭式社区在北京的城市发展中是一种惯例,香山别墅也不例外。它的大门由一个站在岗台上警觉地注视着每一个访客的年轻保安把守着。
西方, 尤其是美国建筑案例的影响在香山别墅中显而易见。别墅的外表皮处理,延展屋檐和水平性都让人想起赖特(F r a n k L l o y dW r i g h t)。但是景观却并没有按照赖特和他的合作者会采用的方式来将别墅的室内空间延伸到室外的花园。相反,香山别墅的景观是独立于别墅的内部空间的。
这些别墅建造在平行于景观等高线的线性斜坡上。它们沿着地形层层向下,最高处的别墅几乎比最低的高出10m。景观最基本的姿态是一个长步道,北面当地石头砌筑的挡土墙和南面成线状种植的竹林定义了这个步道空间。竹香径指向附近的山丘以及玉泉山顶可视的古塔,这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借景手法。沿着步道是一个抬起的长条形溢流池,水自西向东而流,这个方向加强了该地区水的自然流动。香山地区是滋养向东流过北京平原河流的泉眼泉水的来源;香山别墅的水也沿着同样的自西向东的方向以一个较小的坡度涌出和流动。这个场地按照在许多传统园林中造景的
方法而被组织成了许多“景点”。一潭天、静远想和天木霖之类的名字对于景观建筑师来说是一种比喻,而同时也帮助业主理解设计的意图。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这些景点通常伴随着刻在竹子上的对联,悬挂在亭子上的匾额或者其他文字来解释被游览者期待经历和赏鉴的东西。在这里,地点被命名,但是文学解释却被省略了。这些景点均出自唐代诗人李翶的作品,他描绘出了山居的7个要素—“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在传统中国园林中的景点通常都暗指遥远的地方—例如主人的故乡,或者贤士隐居的山林。而香山别墅景观却不同。与其构想一个遥不可及的地点,不如强调和放大自身的地区文脉。在多户小区中划分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挑战在这里通过大量的挡土墙和围合私人院落的石墙得到了解决。在项目的最低点有一小块场地临近道路。正是在这里设计了最有创造性的景观空间—静远想。一个大约5.5m高的镜面墙同时围合并在空间上延伸了这个线性的花园。
栽植在高高的石墙前玉簪中的成排槐树位于一个铺以石子的水池旁。镜面墙就位于这个水池的末端。安放在这个隔绝的地方,这个小空间引人沉思,映照天光的同时也映照自身。但是一个潜在的业主却并不喜欢这个镜子—通常用做驱邪—因为不喜欢从台地看到镜子,他并没有购买在整个小区中最好的一套别墅。正如在北京的CBD中央公园中一样,设计师采用了结合苗圃提供的统一植物和精心挑选具有明显形态特色古树的植物配置方法。植物和材料的丰富性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体验和乐趣。
尽管在开始的两年中仅售出了少于一半的别墅,开发商却坚持不降价销售。而与此同时,在临近别墅的私人空间中业主的个人化行为已经使得与公共景观空间的视觉联系性破裂。铁艺大门、车棚、混凝土狮子和木亭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售出的封闭院子和前厅中涌出,破坏掉了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的比例、材质和尺度。并且,入口的门柱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损坏,而被权宜性的取而代之的是对原有设计或残留大门都缺乏同情的门柱。而新的门柱顶上面的“乒乓球”灯尤其地不协调。这个获奖景观设计的完整性也许经不起这样一点一点的破坏和蚕食。
1. 一潭天 © 古丰杨
2.“半山枫林”总平面图 © 朱育帆、曹然、王丹
3. 基地分析
4. 山居气息 © 朱育帆
5. 一潭天 © 朱育帆
6. 引泉间建成实景 © 兰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