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建筑  /  正文

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建筑改造设计 | 原筑景观

原筑景观 2018-12-12
原创
  • 项目名称:
    昆山计家墩村民中心建筑改造设计
  • 项目地点:
    江苏省昆山市
  • 项目规模:
    2000平米
  • 设计公司:
  • 委托方:
    乡伴计家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建成时间:
    2018年
  • 图片来源:
    田方方、闫明、仇银豪

计家墩村位于富饶的昆山,是个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村子,四周都是稻田,有两三条水道穿村而过,小桥流水,行走其间虽然不见雕梁画栋,却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村子两年前有惊无险地逃脱了被整体拆除建工厂的厄运。妥协后的结果是被开发改造,营造一个城市人梦想中的“乡村”:安静、田园、放松、有趣。未来的村民是从上海开车一小时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的城市人。他们在这里小住并参加各种活动,体验城市和乡村经验上的差异是他们来此的主要目的。

任务书

设计任务是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楼的改造和加建,让它成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业主最初并没有严格的功能要求,未来这里的空间会出租给小商户来经营酒吧、咖啡馆、商铺和工坊。唯一确定的是要有作为餐馆的大空间,以及配套厨房。需要给每个经营场所提供可以开展活动的室外空间,让有限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的活动。我们同业主一起确定了从空间操作入手的工作方式,营造从大到小有级差关系的一系列空间,并创造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公共空间。这种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一直延续到了建筑落成之后,原来计划用作餐厅的大空间被作为展览和活动空间。而每个小房间也都承载了远非可以预期的功能。

旧建筑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村委大楼,双坡层顶、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侧有一间之后加建的公厕。屋脊离地十米高,是整个村子最高大的建筑。改造前的村委大楼和大部分政府建筑一样,布局紧凑、外观平实。虽然屋顶用了青瓦坡屋顶,但四四方方的外形与城里人头脑中的江南水乡有着很大出入。特别是建筑四周都是八米高的墙面,直上直下地区分了建筑的内外,行走一周并没有一处让人想呆下来的积极空间,作为唯一的公共建筑在空间处理上却没有公共性。村委大楼的空间权力关系简单明了,大楼威严而高大,人站在跟前有压迫感,显得无足轻重。

灵感来源

有趣的是村委大楼的威严和封闭与整个村子的开放和平差异巨大。沿着小巷走走就会发现这里的公共空间有机而又动人。沿街的界面时不时地会出现惊喜,一些积极生动的小空 间面向行人,让建筑的界面不再冰冷。

其中有两处十分精妙的空间处理让人印象深刻:通常中国的房子只有檐面是正面,檐部出挑或是墙退至金柱让房子有个檐下空间,这个檐下空间既在屋檐之下,又是室外,因此它给房子带来正面性,房子因此面向人、服务人。而其它三面都是白墙、小窗,是房子的背面。在这两处细部中,将房子的山面和背面稍加改造,让它们响应环境,变成正面。第一处在山面加了不到一米宽框,在山面形成檐下空间,屋主甚至把房子入口挪也到了山面以响应街道。第二处是房子背面的墙退到金柱位,形成门廊,尽管并没有门,但檐下空间却让邻居们可以在此小坐。

改造策略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的细微操作,让房子的背面成为正面,让消极空间变为积极空间。在村子中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或是面向行人的、或是与室内联通的、或是遮风挡雨的、或是可以坐下来休息的空间。这些空间品质正是我想在改造和加建中所营造的:把封闭的、拒人千里之外的方盒子打开,让村子的公共空间进入建筑。因此,与其说是我们做的是建筑改造,不如说是城市设计——把一座建筑打开,让室内变为室外,让它变成整个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设定了改造的目标后,我们便有了空间操作的策略:

1 打破公整对称的方盒子、消除原来的空间权利关系,降低建筑立面尺度、破除冰冷傲慢的姿态。

2 让进村的步行主路从建筑中穿过,让建筑的室内外空间都连通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3 彻底颠覆建筑内外的皆然分割,让室内外联通,建筑内是室内花园、建筑外是室外客厅,人的活动由室内延伸到室外,由室外流动到室内。

4 把建筑四面全部向周边打开,让四周的消极、威严、抗拒的界面变成既属于室内又属于室外的、面向并且服务于外侧的(facing and serving)积极空间。

5 强调建筑的城市性,让其从在外面被观赏的一块雕塑变成从内部被经历的一座花园。

空间操作

大空间/室内花园

通过结构改造和加固,把旧建筑一层的梁和楼板锯掉,让旧建筑呈现出其最大的空间潜力——一个10米通高的单跨大空间。这样进一步模糊室内外的边界:室内大厅对于室外空间来说仍然是室内,而对于小房间来说,这里却是有阳光和植物的室外。房间的内外关系变得复杂,大厅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身在大厅之中,让人感觉到既在建筑内又在建筑外。

打开南侧界面

通过顶部结构加固,把旧建筑南立面的五开间彻底打开,创造全新的室内外连通可能性。 此后,在原建筑南侧3.6米处加盖一堵高墙,让其成为新的空间界面,这样一来,原来隐藏在墙身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被显露出来,成为空间中的主角,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混凝土激肌理和立面大梁被锯掉后在柱子上留下的切口,让建筑改造的操作得以显现。

打开建筑北侧界面

原建筑北侧有一排低矮的民房,和原建筑之间有一条三米宽的巷子,极少有人通过。通过把建筑背面首层墙向建筑内侧移,让街道走进建筑,让民房和墙围合成尺度宜人的檐下空间,新空间界定打破了原来建筑的边界,产生了一种既在建筑内、同时又在建筑外的复杂空间知觉。

在原设计中,选择保留部分梁和二层楼板,并对切割后的梁和楼板进行加固,由内移的混凝土柱对其进行支撑并悬挑。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楼板加固的技术要求过高,施工队无法完成,最终选择钢结构实现最初的设计,这也造成了真实结构与结构表达的不一致。

南侧加建

在旧建筑前加建四组角部相连的坡屋顶房子,围合出四组互相连通的院落,空缺处形成两层贯通的天井,让上下层空间在多处连通。在新建部分做一层挑檐,降低尺度,并定义出一层的室内外的连通空间。建筑南侧的树木和田地自然流入院内直至室内,进一步挑战既定的建筑院落内外关系。

入口院落

入口处通过院墙的开口与铺装的边线界定出既属于院内,同时属于院外的空间。这些界定既定义了“内”与“外”,又模糊了两者关系。在主庭院与入口庭院之间设计了一个双面廊,两侧都可坐人,角部打开形成一个可以一人通行的门,门向侧面一拐变成人眼高度的窗,可以从院外窥向院内。门向下一卷又形成了跨在水面上的桥供人通过。这样一个既是廊,又是门,又是桥,又是窗的构筑容纳了坐、窥、行的几组行为,让两个院子之间产生了多种不同方式的连通。

空中走廊
建筑二层的两处屋顶平台通过空中连廊与室内外的二层走廊连通形成环线。该环线同时连通了室外的一系列的天井和二层室内平台。沿其行进会在室内外间穿行,人会时刻通过观察质疑并确认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行进的次序带来迷宫似的体验。

多义的构建

整个改造中试图构建多处既内又外、既彼又此的空间,空间的多义性(ambiguity)挑战人的空间归属认知,创造出一种室内与室外交织、建筑与自然交织、迷宫似的空间体验。这也是我在这个建筑中试图构建的一种“乡村”:一个由房子、墙和庭院绵延交错而成的整体。改造后的建筑像是一个多孔的、没有内外界限的结构,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它不再是一个雕塑似的,只能从外面观看的建筑,它成为了一个需要从内部经历和体验的花园。

身体的经历

当一个建筑可以简单地被浓缩成为一张照片,可以方便地从手机屏幕上消费之后,真实的建筑消失了,照片成为了这个建筑。如果说雨果的年代书杀死了建筑,那么我们的年代,照片也许做了同样的事。

无法描述的建筑可能是一个很难去用一张或几张照片去概括的建筑,也可能无法简单地用一段叙事或概念去抽象。尺度的感知、空间的次序和身体的经验这些最有趣的部分都是照片、图纸以及文字所无法传达的。它们强调一种身体的在场经验,抵抗对于建筑的抽象、概括以及传播。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在其中漫步,才能体会到照片无法描述的部分,也许这些部分恰恰是建筑被媒体过度消费年代里建筑最为珍贵的品质。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意于强化这种人的身体与建筑的互动以及人的经验在建筑中的积累,我们设计了一座需要用身体去经历的房子。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
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4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