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深入气候领域探究或等待都不是最佳选择,但设计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又使得直面气候挑战成为必然。建筑、景观业内很久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使命,但他们更倾向于将这看作是一种机遇。

 


网络论坛 PDF

 

戴维·L·海斯:建筑学硕士、博士;景观设计学副教授;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景观设计学专业硕士项目主管;模拟媒体实验室的联合创办人。

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构建相关系统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更确切地说,为了使适应性的建筑系统设计更具可持续性和可模拟性,建筑材料的自然动态特性也被纳入研究当中。那些机制基于基础物理,利用变化的环境能量并随之改变,不需数字感测器、计算机和引擎。

 

弗里茨·海格:建筑师,关注于可食用花园的建造与推广,以及园艺、舞蹈、表演、设计、生态及建筑等多学科综合的创作,其代表作品“动物家园”入选08年惠特尼双年展。

我认为所有的景观设计师都应该扪心自问:“如果一处景观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环境污染、滥用了珍贵资源、危及了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那么我还能认为这处景观很美吗?”这个问题很耐人玩味,也很紧要迫切。我们应该重新考虑什么是美—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应该对城市中一定程度的自然野趣感到舒适—要扩大我们对景观的理解。

 

陈显尧:中国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我认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是气候系统正常的变化过程。这些被称为“极端”天气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未来也会再次发生。而现在之所以被称为极端天气,是因为它过分地偏离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平均状态。我们界定自然变化的过程正常或异常时,会事先取一个平均值。如果现在的状态偏离这个平均值太远,就可以说现在的状态是一种极端状态。但是,气候系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内的平均值各不一样,所以正常的或异常的变化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来界定。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不应该将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对立起来。人的审美观念会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而改变的。今天中国,不少人的文化意识仍然被旧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氛围所笼罩,已经与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价值观和面对当代环境问题的伦理价值观格格不入。以倡导尊重乡土文化、大胆使用乡土植物材料的新美学,就是这样的价值观的具体化。我们强调,今天的设计中,一定要优先使用乡土植物材料、保护乡土生境,还有它的实际意义。乡土植物一般来说都是最适于当地的生物气候,它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形成最大的生物量,能够为当地的昆虫、鸟类、小的兽类提供食物,能够固定最多的CO2。

 

马修·贝尔德:马修·贝尔德设计事务所负责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所有的海岸线正在发生变化,并且为减轻这一问题将会出现许多相关的新作品,而不是人们奔向高地或者从上升的海平面上撤退。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参与到重新定义滨水区的机会。所以,不要逃避它,而是要亲近它,并且尝试在变化来临之时做出好的设计。/p>

 

科恩·奥瑟斯:荷兰建筑师,Water Studio主持人,以“关注世界未来,发展水上建筑”为其核心事业,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当前的建筑师也属于“气候变化的一代”。2010年,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成了社会论争的焦点,更进一步地,也决定了设计师们的职责。是时候该年轻建筑师们思索如何应对这种持续的气候变化了。他们决定着我们城市的明天。对于可持续发展城市我们可能要问:它们长得什么样?我们如何能使它们得以完善?需要如何调适城市结构及其元件以应对涌入的新居民?如何维持或提高生活水准?我们如何处理几个世纪以来城市设计的残余,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伤痕和文化遗产?

 

彼特·金德尔:芝加哥A S+G G建筑事务所城市设计总监。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如此,不能仅仅将减少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严重的问题简单地重新归为“机遇”。目前,各种量化指标显示气候变化正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最值得注意的是因CO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高山地带和两极地区急剧的温度变化直接影响了动物生境,并且对物种繁衍产生了威胁。此外,由于主要热带地区的生物量的减少,C O2的吸收量正在不断降低。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联合起来应对这些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陈跃中: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总裁兼首席设计师,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美国环境景观协会会员,美国城市土地规划研究院会员。

我觉得我们景观设计师能做的是能够提倡一种理念,启发别人。举个小例子:景观设计里种植“奇花异草”,这是一个传统的景观审美观,而当代的审美观应该是更趋于“生态”的价值观。ECOLAND易兰在为项目提供一流服务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把生态观念作为企业的职业追求与现实关怀。多年前提出的“大景观”理念更是从生态角度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我们看待这些植物,不是从审美上来评价,相反,那些可能不需要浇灌的、成片生长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在我看来是美的。比如一大片芦苇,这在以前肯定是要拔掉的,然后种上奇花异草。

 

马晓暐:AGER(意格国际)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设计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董事会董事。

我认为我们的体会应该是很深刻的,比如说前几年贵州的冰冻灾害,会造成大规模生活上的困扰以及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某些地区遇到了所谓的“百年一遇”的干旱或是洪涝,现在可能变成了“十年一遇”,甚至可能“年年都遇”。我们以往对环境、气侯的常识被打破了,几乎成了很难被预知的事物。我们几乎已经不能用常识,或是经验来判断了。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农作物的影响。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旦粮食欠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末日预言篇

 

末日预言1——地球与太阳的磁极将于2012年发生颠倒
末日预言2——厄尔尼诺的灾难
末日预言3——玛雅古文明预言
末日预言4——天王星异常接近地球 强磁场引发海啸地震
末日预言5——藏僧遥视2012年:认为有外力拯救地球不灭
末日预言6——《推背图》的预言
末日预言7——地球即将转形进入第四度空间 [详细]

科学探究篇

 

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详细]

设计研究与实践篇

概 念

 

曼哈顿下城地区

海平面的上升对帕利塞德湾(Palisades Bay)的威胁为我们重新思考生态与曼哈顿基础设施的关系、根本性地重新塑造城市特征带来了机会。如今,在建成城区和自然水体的对立关系之中,曼哈顿的人工海岸线轮廓格外鲜明。在长达400余年的岛屿演变过程中,曾经完整的生态系统被不断扩张的城市逐步分隔开来。[详细]

 

自由州立公园地区

这个区域包括自由州立公园、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岛。伴着不断上升的海平面,这个区域将来注定会消失。LTL建筑事务所团队为这个区域构想了一个未来,以1860~1928年期间,由于作业港口内铁路的开通而产生的大量垃圾填埋场为主要对象。面对着有水才有景观的挑战,在LTL团队的构想中,利用开发土地所需要的条件要以不间断的水动力和复杂的锯齿状 [详细]

 

范库尔水道和巴约讷地区

纽约海岸线海平面上升的前景令人担忧。让我们看一下预期的洪泛区,例如,科学家预计该区中每50年中就会有一年可能将有85%的区域淹没在水下。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水面上升,重新改建海岸,以制造出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未来。[详细]

 

日落公园、湾脊、斯塔顿岛地区

在由维拉查诺海峡大桥所体现的更早的基础设施上,这个项目模糊了海陆的界限,将城市扩张到水中,适宜居住的水上平台(在它们上面有一个悬浮的住房)为穿过港口的区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渡运网络联系系统。一系列人造群岛通过可充气的风暴阻隔来促进淤泥堆积,从而增强那些天然群岛的适应力,以便对抗风暴及加强南部现存的风暴壁垒。[详细]

 

高斯瓦纳运河、红钩区和酪乳峡地区

我们回顾这一地区的历史以探求这一地区未来发展的预景。现在的红钩/高斯瓦纳地区之前曾是由各个小岛组成的群岛,浅的潮滩和蜿蜒的水道联系,其中长满了牡蛎和其他水生生物。暗礁和浅滩保护着周边的内陆地区,同时也是周边经济繁荣的一部分。牡蛎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动物。它通过生物过程清洁水体,并聚集在礁石结构周边,以减缓水流。我们对未来治理的预景是通过牡蛎的生物力量来产生变化。

实 践

 

分水河景观的设计研究

许多现代城市及其发展都缺乏对与其周边河流的关系的考虑。我们一直致力于探寻能够将城市发展,自然环境,水资源管理和景观综合考虑的设计理念。在1993年和1995年,荷兰的河流经历了过渡引流和水位极度升高的问题,致使洪灾的风险大幅提高,堤坝的安全也受到威胁。由于气候的变化,这类的事件被预计在未来会变的更加频繁。[详细]

 

莱茵河生态泄洪区总体规划

莱茵河当前的泄洪平原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水量,因此周边的景观处于威胁之中。除此之外,在河水流量处于正常范围的期间,夏季堤坝将河水阻挡在泄洪区范围之外,使得这个地区已经存在的一些依赖水流多变的自然环境受到威胁。简言之,河流在高峰期水量不足,通常流量时河流受到压迫,不利于自然环境。[详细]

 

Jburg水上住宅

荷兰某建筑事务所最近完成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水上住宅”,这是一个居住密度很大的住宅社区,它漂浮在 IJburg河上,位于阿姆斯特丹zeeburgereiland和haveneiland之间。 建筑师有意将住宅建在一系列码头上,并朝向各个不同角度的景色。随意划分的距离让每个单元在高度和朝向上都各不相同,为这个规则的地块带来了分散而特别的平面布局。[详细]

拓 展

新奥尔良方舟

 

东京清水金字塔

 

俄罗斯海上漂浮酒店

石油钻塔上重建的伦敦

 

波士顿生态建筑

 

旧金山海上农场

被淹没国家的大使馆

 

荷叶摩天大楼城市

 

未来海上城市

1968年海上城市

 

“自由舰”海上城市

 

上海世博会漂浮城市

海神之城

 

漂浮的海洋摩天大楼

 

海洋城市2000

结 语

意识到要做这篇专题是因为近来频频有水上建筑出现,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案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加之前些时日听了荷兰VISTA总监瑞克·德菲索(Rik de Visser)关于海平面下景观设计的讲座,于是这篇专题的想法便诞生了。但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却发现,关于气候的研究和影响很多,单纯说讲设计理念的文章也不少,但是将这两者结合并做深入研究的并不多,于是借用了《景观设计学》“适应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一辑中的访谈和几个项目资料,特此致谢。在此呼吁多一些关注景观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