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感觉我存在于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公共与隐私、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交界线上。我一直努力在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寻找对立面相遇的地方。” 她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她遗传了姑姑林徽因的蓬勃野心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她的父亲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在她21岁的时候,因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被载入美国历史史册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20多年来,她的设计作品从公寓楼、别墅、花园、雕塑、景观建筑到公众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礼拜堂,包罗万象。从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通常将一件物品赋予科学意义或是历史观,提醒人们珍惜地球、地球上的泥土沙石,还有光阴和空间。她就是华裔女建筑师——林璎。

 


林璎家族

林璎

林璎,她的家族堪称书香门第,林璎的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林璎的祖父林长民曾赴日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林璎的父亲林桓精于陶瓷,曾任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任院长。母亲是一位诗人,曾任俄亥俄大学亚洲和英语文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林璎的姑父和姑母。脍炙人口的《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亦是该家族中人。

林璎访谈

林璎访谈

吴欣:您总是称自己为一位艺术家和建筑师,景观在你的艺术和建筑之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林璎:对我来说,景观源自我的艺术和建筑作品,因为我一直在艺术和建筑作品之间寻找平衡,还一直在做花园设计,也将会继续做下去。我相信如果我们仅从一个方面来解读事物,不给事物以全面发展的可能,这是非常危险的。
吴欣:所以景观是您的艺术和建筑之间的连接?
林璎:不是,纪念碑才是。我的某些景观作品设计意味很强,人们可以说他们是景观设计。然而,“读花园”(Reading a Garden)和“输入”(Input)等花园项目也同样融合了语言,而语言更是以概念为基础的。
吴欣:那您是否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风景园林师?
林璎:我非常喜欢景观设计和花园设计。但是它们不像我为斯托金艺术中心创作的“波场”雕塑那样,有纯粹、非功能性的形式。如果只是一件艺术品中加入一条小路,把它改造成一个公园,那这将会毁掉艺术形式的纯粹性。我当然非常喜欢设计花园和景观,但我内心还是有点矛盾:一方面,我非常着迷于雕塑和地景艺术品的制作,但是如果赋予这些艺术品功能性,会毁掉它们的艺术性。所以,即使我喜欢设计城市景观,现在还是最好不要给我的工作增添太多复杂元素。我的作品一直都是难以界定归类的。 [详细]

林璎独白

林璎独白

“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越战纪念碑”设计者 林璎
关注人,而不是政治
林璎独白: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林璎考验和战斗

考验和战斗
林璎独白: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有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的人都在反对。不仅因为这位越战纪念碑的创作者不是退伍军人,还因为她是一个亚裔。我曾问过一同工作的退伍军人有关那些批评信的情况,的确有人责问过他们,说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纪念碑。在纪念碑破土动工之前我离开了华盛顿。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相信当你越近距离地看着某件事物的成长时就越难察觉到它的变化。再一次来到那里,碑身已被竖立起来,而且整个地方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我简直有点害怕。那是种奇怪的感觉,当一个之前还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被付诸实现并且公开出来时,它就再不是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再不是你私有的了。你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断的促进着我。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樊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林璎童年和血脉的影响

童年和血脉的影响
林璎独白: 我父母从事的都是艺术;父亲是陶艺家,母亲是诗人,两人都选择了艺术教育事业。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的哥哥现在是一位诗人,而我则介于建筑和艺术之间。对我影响最大的,我想,莫过于家庭所带给我的一个安定和清怡的环境。似乎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推动着你去做一些事……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一种注重创造力的思想的感染。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致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法国的对称式花园或那些经典的建筑语言的好奇。我曾经非常惊讶于自己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微妙联系。直到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他对我事业的影响之巨大。他对美的敏感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我们使用的家具到喝水吃饭用的陶罐;从我们修建房子的地点——离群索居的树林深处,虽然身在城市,却又与之隔离,总是离不开自然的环抱——直至他使用的那些和土地一样颜色的粗陶彩釉。

林璎简介

林璎简介

 

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她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以绝对优势当选了耶鲁大学新任校董。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林璎获奖

美华裔女建筑师林璎获奥巴马颁国家艺术奖章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 20岁那年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华裔女建筑师林璎获颁国家艺术奖章。2010年3月25日晚,她在白宫获奥巴马总统颁发2009年国家艺术奖章。颁奖典礼在白宫东厅举行。穿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是获奖的唯一亚裔。奥巴马为她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时,司仪诵读奖状指出,此奖是表扬林璎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她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洞见,显示她深切了解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感受。[详细]

林璎谈创作

“我的每一个作品都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愿望: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周围的环境,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我们生活中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认识。”[详细]

作品趋向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题,创造思考的场所

 

作品趋向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题,创造思考的场所
我的作品趋向于反映当代的社会和政治思维。我的作品主题通常与我们的时代或者历史相关,然而我不愿意称自己为“政治”艺术家;如一定要,我宁愿称自己为一个“非政治性”(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我不愿意将个人的评论强加于历史事实之上。我感兴趣于展示事实性的资料,让观众有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设计了社会性很强的作品,如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的“女子桌”,以及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注重作品的审美体验,使其与观众进行亲密对话,营造冥想空间

 

注重作品的审美体验,使其与观众进行亲密对话,营造冥想空间
无论是以社会还是美学为基础的作品,我都寻求让其与观众进行亲密对话,让其营造冥想空间。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共鸣。这些作品依靠于本体的或通感的,而非后天的反应,来让观众理解;或者更确切地说,“体会”。作品重触觉质量。我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积极参与性,让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直接而亲密的对话。观众进入作品中就坐或穿行,直接参与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偏爱使用文字语言,赋予公共场所私密性的阅读

 

偏爱使用文字语言,赋予公共场所私密性的阅读
我使用文字,无论是某一特定语言或是科学、数学符号,来邀请观众“阅读”作品。这种阅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私人行为,会因为我精心挑选的小字体而更有亲和力。因为人们仿佛是在阅读一本书,而不是在看一个广告牌。这样,我赋予公共场所私密性的阅读。我认为写作是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你的想法和意图尽可能直接地传达给另一个人,没有翻译的必要。文字是传达我们思想最直接的方式。

将时间概念引入作品,并作为设计的关键因素

 

将时间概念引入作品,并作为设计的关键因素
这种对时间的使用将观众引入这些作品所纪念的真实时代,让他们能够参与互动,让纪念的事件成为阅读作品活动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当人们体验这些作品时,时间暂停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一个人客观而中立地面对历史。时间成为设计的内容;物质的形体消失了,当你接近它时,形式蜕化为表皮,而文字和信息成为作品的实体。时间也是我衡量自己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我不会认为我的建筑停留在某一个时刻,它们是随着空间进行运动的。我将建筑作为能够进行体验的路径来设计,空间在时间中流动,而不是一系列互相连接的封闭个体。

作品创造场所感,景观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品创造场所感,景观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的作品也创造了场所感,景观通常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建筑和雕塑,都是为特定场所设计的。我从现状场地中获取线索,以此来确定作品的品质或特征。并不是去支配或覆盖土地现有的景观,而是试图与现状景观产生互动,来创造出新的场所感或者场地结构。我的艺术和建筑作品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它们都营造环境并反映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一种对于土地强烈的尊重和热爱贯穿于我的工作。我每时每刻都关心环境问题并且为美丽的大自然所折服。 我不认为我可以创造可与自然世界相媲美的作品,我的作品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应。

林璎代表作品

纪念性景观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

  民权纪念碑

民权纪念碑

  康弗伦斯项目

康弗伦斯项目

大地艺术

暴风王波浪地

暴风王波浪地

  输入

输入

  食

十一分钟线

十一分钟线

  感知花园

感知花园

  波场

波场

建筑艺术

兰斯敦·休斯图书馆

兰斯敦·休斯图书馆

  美国华人博物馆

美国华人博物馆

  Riggio-Lynch教堂

Riggio-Lynch教堂

装置艺术

系统景观

系统景观

  水之躯

水之躯

  大地与海洋汇合的地方

大地与海洋汇合的地方

林璎作品品评

上善若水——浅析林璎的几个作品
从林璎最初的民权运动纪念碑、妇女之桌,到后来的变换的溪流,宁静的美学潜流等作品,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亦或意向的,“水”这种元素无一不在作品中流曳穿梭。很多人读及林璎的作品,总觉得读出了东方哲学的意味,我想,这可能与她作品中密不可分,无处不在的水有一定的因联。她那经常反刍自然而得出作品,浑然天成,自成一派,看过的人内心流淌着,正是一股清泉:如水般灵动的作品,如水般抚慰着人心,如水般慰藉着生命,如水般以柔断刚,如水般传达着微妙的讯息,如水般述说着无声的哲理。[详细]

 

捕捉瞬间的灵感——林璎的景观设计作品解析及其启示
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 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她的设计理念包括:东西方双元文化的融会;极简主义与大地艺术的影响;依靠直觉进行设计;对地域特征的挖掘。林璎的设计作品, 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而闻名设计界。她独特的设计构思大都来源于瞬间的灵感, 而这些灵感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们与林璎深厚的艺术积淀, 对东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充满勇气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也是我们更应认真学习的地方。[pdf]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