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英国调整《建筑规范》之后,住房规划部长宣布截止到201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建成的新房屋将要求实现“零碳”排放。一些以低碳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都特别强调了一个理念——为了实现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和减排目标,建筑师必须通过设计倡导一种低资源消耗的生活模式。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住宅本身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居住环境,而住宅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模式,包括人居生活中的交通、食物、废物循环等相关因素的选择,才是影响能耗和碳排放的关键。

 

 

实例详勘

英国唯一有人居住的零碳排住宅
“零碳建筑”即房子消耗的能源量与其自身产生的能源量大体相当,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英国建筑设计师约翰·克里斯托夫斯的零碳建筑获奖无数,也是迄今为止英国唯一有人居住的可持续住宅。难怪美国记者鲁斯·布鲁姆菲尔德在《时代》杂志中感叹:“我已经看到了建筑的未来,就在伯明翰。”

老房新生
在看到老砖房的一瞬间,他已经在头脑中绘制出了改造蓝图。他打通北部和西部墙面,并加宽整个建筑。长、宽方向的延伸将房子的居住面积扩大了两倍。在高度上,除了建造两层加盖房外,克里斯托夫斯还在楼顶上加盖了一个尖顶的独立小屋作为工作室。因为邻居的房子比他们高,所以加高一层就不会被周围建筑挡住阳光。除了打通两堵墙面外,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老砖房的其余构造。

零碳能源
第一步拆除所有需要使用能源的设备。夫妇俩拆除了散热器、煤气炉、壁炉、大部分灯具等耗能设备、无隔热效果的普通窗户、无法达到节水效果的第二步针对房屋本身建材做出改造,改进房子的供暖功能。夫妇俩保存了老砖房原有的红砖外墙,在老砖房的屋顶和墙面内嵌入了加强型隔热材料,使房子内的热气不易散发出去。拆除了传统的供暖设备,利用从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灯、电脑等设备中产生的废热,外加从窗户中折射进来的阳光,满足了整栋房子的供暖需求。为了抵御一年中温度极低的几个星期,夫妇俩保留了去除湿气的干燥系统以及壁炉,壁炉取暖用的木材来自后院的白蜡树,而燃烧白蜡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全数被后院的白蜡树吸收。

零碳装饰
克里斯托夫斯一家于一年多前搬进这栋房子,尝试着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哲学也贯彻于房子的装修上。一如既往,克里斯托夫斯在室内装修上也体现了他的“零碳”理念。所有装饰材料都是废弃的二手建材。厨房吧台由回收玻璃制成,餐桌是一个旧的广告牌等等。大小细节无一不体现着节能环保这一理念。尽管这些材料都是二手的,但整体设计却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到处体现出简约和摩登。[详细]

北京首座“零排放”四合院
“零排放”四合院是东城区大兴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四合院中的照明、电风扇、电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都靠太阳能发电,其用电系统被连接在两块面积为8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上。在多功能厅的西北角有块蓄能电池,它除供电外,还能将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而小院只有连续10天阴雨无法发电时才使用交流电。

扇门节能
“零排放”项目的设计师涂铮讲,当初,院子是没有装大门,经过她们测算,冬季,小院里40%的热量因为没门被风带走,所以,她们首先给小院装了两扇仿古门,这样,冬天就能留住热量,而夏季开着门,又与前后院中间狭长的过道形成“狭管效应”,能带走更多的热量,降低院里的温度,冬季就能节能40%,夏季则节能30%。记者站在风道中果然感觉凉爽很多。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传统建筑中调节温度的主要手段,几百年前,没有空调,但先人们一样过“三伏”,就是利用了自然通风技术,小院中自然通风是大循环,房屋中则是小循环。

太阳节能
夏季,四合院里大面积的玻璃窗会让室内形成一个温室,从而使得室内过热;冬季又会形成大面积的“辐射”通路,让室内的热量透过辐射的方式散失,从而使室内温度过低。

自主发电
“零排放”四合院在许多方面以古人为师,但在照明和用电上只能自己另辟西径。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段涛秘书长讲,四合院中的照明、电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都靠太阳能发电,其用电系统被连接在了两块面积为8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上。

能量消耗低
“零排放”四合院的浇灌植物和院落洒水降尘用水同样能实现自给自足。段涛秘书长讲,“四合院房屋本身的设计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型,中庭两侧和前后院内侧的雨水都会顺着屋瓦流入院内,所以,她们在院里顺地势开挖了一个3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汛期,收集雨水,平时也能收集人们用过的清水,而通过一个手工压井和滴灌系统能为前后院的植物浇水,也能提水为院落降尘。

资源共享
实用、成本低、可复制、技术难度低、使用材料大众是‘零排放’四合院最大的特点,这要适合在北京其它四合院的环保改造中推广。[详细]

集合住宅

 

米兰可持续住宅
花园和建筑的交界处体现着人与景的交流,它通过内部立面的多孔设计来实现。玻璃墙如万花筒般对花园进行折射来发挥作用,从而可在不透明部分和绿色的透明部分进行交替 [详细]

 
 

印度零耗能住宅
印度打造LEED白金级零耗能住宅=拷贝自国际品牌资讯网站,印度打造LEED白金级零耗能住宅客户要求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社区,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可持续性 [详细]

 

迪拜“用呼吸发电”住宅
这座摩天大楼高420米,共有80层,每一层都能以不同的速度进行360度的旋转,使整座大楼看上去就像一个翩翩起舞的美少女。更让人惊奇的是,“动态塔”的每个楼层之间 [详细]

 
 

丹麦可发电的未来住宅
该方案的中心主题就是最大化被动能量创新技术并通过设计方法使建筑本身可以产生出尽量多的电能。建筑中面对着Limfjord海湾的倾斜平面上装有一个12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阵 [详细]

 

美国再生能源住宅楼
除了地热发电厂,这座10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在北塔立面上部(1.1万平方英尺)安装了光电板。这两项可替代的能源资源每年能够发电749万千瓦 [详细]

 
 

瑞典生态友好型住宅楼
能耗的降低主要是通过错列后光照的最大化以及智能照明、太阳能取暖和热回收等技术。此外,这些排屋都建造了一个绿色屋顶系统,种植野生的忍冬和草药。公共庭院里 [详细]

 

意大利能源战略住宅
将现有的塔楼转换成了3个附塔结构,其中每一个设计都有它自己的能源战略。屋顶上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南立面提供的60+ 15千瓦电力与生物气候设备 [详细]

 
 

北爱尔兰零碳住宅
aulDavis合伙事务所战胜了包括RMJM、B3和Boyd事务所在内的竞争对手,赢得了在北爱尔兰设计一座零碳住宅项目的机会。PD&P事务所设计的住宅有冬季花园,屋顶呈29度角 [详细]

单体建筑

 

人住“树宅”
“树宅”理念源于都市人们对丛林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失去生存家园的可能性”后,对人类的所作所为积极的精神救赎。全球气候、能源问题引发的环境保护课题 [详细]

 
 

“珍珠”住宅
“珍珠”采用了一种“反射太阳能”的原理,利用太阳进行加热同时利用空气流动以进行自然通风。沿海的窗户安装了自动通气系统——在冬季能够大量而迅速地吸收微弱的阳光 [详细]

 

地下住宅
这个富有思想的设计并非来自褐色石材砌筑的掩体,而是充分考虑了其生态特性,并保证了其与周边宁静宽广的农场和山坡的协调统一。该住宅的位置和朝向都经过精心思考,建筑 [详细]

 
 

太阳能木屋
住宅主要材料是木材和胶合板,其他辅助材料也是常见的超轻材料。住宅的椭圆形状设计使住宅占地面积小,而室内的空间更为开敞。木屋下方的三根支柱使木屋更为牢固,并可方 [详细]

 

全生态住宅
无论是在建筑的前方和后方,我们的设计是让站在每个楼层的阳台上,不管是视觉或亲临其境都有绿色。我们的目的是试图让每一个屋顶花园,每层提供一个基础层的分层效果。 [详细]

 
 

希望之宅
建筑师认为:“或许这个项目开始展现了21世纪设计的重要性,通过使用非常低的预算,把设计作为工具用以提供美丽和舒适的住宅。同时,利用创新性不仅来重新定义废弃材料 [详细]

 

零排放住宅
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楼建筑组成。两栋建筑外观一模一样,每栋房子的屋顶,各安装着11个五颜六色的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房子朝南的墙壁采用的是镂空设计,以后 [详细]

 
 

绿色明天住宅
该项目的主要概念是要推动人们节能,并提供了绿色城市住房的模本,适合韩国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建筑能与外部空间沟通,并遵循了传统韩国建筑的布局。在“零能源屋”里 [详细]

 

英国居住文化及启示
英国的房子多很老,居住的文化是上百年的积淀,如同生命,随着时间推移生长出来。英国百年住宅保存完好,材料利用率高,很少产生建筑垃圾,节约环保;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也可从北面升起,又回北面落下,所以住宅不重视朝向,多随道路而行;住宅多有前后院,前院是门面,门灯、吊蓝、雕塑、喷泉、花卉,入口大门也是各式各种十分漂亮。院周植矮灌木,后院是功能性空间,种菜、养花、养宠物皆可;英国每个居住区至少都会有一个大的绿化活动公园,有大约几个足球场大小,草坪中间有足球场,草坪中还辟有儿童游戏场,周围是高大的树木,两面有河流环绕,河里鸭、鹅、鸳鸯悠闲游动 [详细]

结语

英国是第一批宣布这样一种根本性政策动向的国家之一,它的经验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要实现生态和低碳建设,多少推动力应来自政府,多少推动力应来自私营部门?政府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建筑行业这样庞大复杂而且产品生命周期在数十年才能计量的行业,如果政府没有适当的立法,建筑行业不太可能自我适应和调整。除此之外,英国特许建筑设施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迪·福特(Andy Ford)评价说:“相对于政府而言,行业也需要意识到,建立一个行业带头的驱动机制所能带来的机会和利益,而不要被动地等待政府立法。低能耗的建筑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商机,值得关注和开创。从长远看,它在能源安全和应对社会事务方面还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好处。”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