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协会会员。玛莎·施瓦茨女士作为景观建筑师和艺术家从业30多年。她在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剑桥和英国伦敦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她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在全球享有盛誉,并且已经赢得众多的国际设计大奖。2008年前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任命玛莎·施瓦茨女士为"为伦敦设计"顾问团委员,与多位世界顶级著名建筑、规划和景观大师们一起为伦敦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努力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面貌。自从1987年以来,玛莎·施瓦茨女士一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设计学院担任景观设计教授,并且在2007年被哈佛大学授予终身教授职位。在此之前她曾经分别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教。她曾经是罗马美国学院的会员,还被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聘为客座艺术家。

近期获奖作品

2008年 英国景观协会复兴奖--英国伦敦圣玛丽教堂项目
2007年 美国景观师协会设计荣誉奖--美国梅萨艺术中心项目
2007年 芝加哥雅典娜神殿奖的最佳新全球设计--英国伦敦的利茅斯半岛项目
2006年 美国库柏o休伊特国家建筑设计奖
2006年 全球城市土地协会优秀设计奖--美国梅萨艺术中心项目
2004年 美国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授予杰出女设计师称号
2004年 美国陶西格玛金奖
2003年 娱乐休闲设计奖--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多个项目
2001年 美国创新交通规划奖
2000年 艺术设计成就奖国家基金--美国Courthouse广场项目
2000年 美国景观师协会优秀设计奖--国家住宅和城市发展部广场,美国。

对话施瓦茨

改变我们对景观的思考方式
我对景观设计最大的贡献是在没有试图成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或没有任何景观设计经验的情况下完成的。“面包圈花园”或许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知名的作品。它是我研究生毕业2年后建造的,距今已有31年。当我把这个艺术装置般的项目投稿给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杂志时,是为了揶揄我当时的丈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

相信自己
1977年女性还很少拥有自己的公司或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当时我认识的唯一拥有自己公司的女性是卡罗·约翰逊(Carol Johnson),她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就是为了证明“她和男人一样优秀”。美国大部分女性从业者的工作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内向型,而且规模很小。建筑业和景观设计业职场是男性的天下,女性在这些行业中一向都不受欢迎。虽然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但却并不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公司内外的职业女性,然而时至今日,还是鲜有女性主导或是拥有自己的公司。

成为一名女性景观设计师—胜任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我希望我的另一个贡献是为那些希望成为“多面手”的年轻女性展示一个(某种意义上)可行的模式。也就是说不仅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而且在家庭里也成功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可以说我职业生涯中的精彩之处就是我的3个孩子。身为景观设计师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无法与身为母亲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满足相提并论。[详细]

我的动力源自于我对风景园林艺术潜在的热爱。如果说希望学生从我身上学到些什么,我希望是一种对自己所喜欢事情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和兴趣使人不断地自我发展,有种今生不悔感觉。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些完全依赖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同时我可以在教书的过程中看到许多新的思想,认识不少有趣的人,从学生那儿得到更多的设计灵感,我已经学会迅速地对所见之事物进行总结反思并以此帮助自己的事务所成长。2009年秋季我将在哈佛大学组织一个关于风景园林发展的研讨会,和来宾一起探讨风景园林师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我们必须明确地表达我们发挥的角色,但现在我们还没有做到。我们不只是建造绿色屋顶和做与绿色相关的事的设计师。我们需要去考虑如何建造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上可持续发展城市并且明确地表达我们在城市密度中的追求目标。[详细]

玛莎·施瓦茨 人物解析

 

1950年,施瓦茨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建筑师家庭,从小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她在费城艺术学院选修课程,1973年就读于密执安大学艺术系并获得学士学位。这时她开始熟悉大地艺术,由此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最初的兴趣。1974年她转入密执安大学景观设计系学习,在这期间遇到了彼得·沃克。由于两人对艺术与景观的共同追求,使施瓦茨找到了继续学习景观的意义,一年之后她获得了密执安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学位,并于1977年进入SWA公司,在沃克手下工作。1978年,嫁给老师彼得·沃克。1990年,为了各自事业的发展,施瓦茨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与彼得·沃克

 

施瓦茨一直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沃克的作品。对艺术和景观的热情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不断探索艺术与景观结合的道路上并肩前进着。他们同样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熏陶与极简主义艺术、大地艺术的影响。但是两人的设计思想却并非完全相同,随着各自事业的发展,他们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具有个人特征,风格明显不同。沃克的作品极力追求一种纯净、高品质的景观面貌,犹如现代贵族般的高雅与讲究。而施瓦茨园林是活泼的、亲切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民景观。[详细]

形式手法特征

平面中几何形式的应用

她认为直角和直线是人类创造的,当我们在园林中加入几何感的秩序也为园林中加入人的思想,几何形清晰的界定了一个人造的和非自然的环境。如果你想在天生混乱的自然中看到或读到什么,最快的方法就是在那里加入几何感的秩序。几何图形还是城市肌理的延伸,是建筑物在现存的网格中扩张的方式。

 

对基地文脉的体现

施瓦茨这种平面构图的系列化和秩序感,简化与精练,在形式上与极简主义具有相似的面孔。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她的平面常常具有与基址文脉相关的含义。使景观不仅可视,还使它因具有意义而充满生机。例如:费姆国际游泳馆的设计方案(见彩图),条形平面使人联想到游泳池中的赛道…

 

在景观中组合非常规的现成品

施瓦茨的景观作品是日常用品和材料的集合,而且是在大多数五金商店或园林用品目录上可以找到的东西——陶土罐、彩色碎石、亮黄色的油漆、塑料植物、人工草皮、园林装饰物(反光的球体和镀金的蛙)、石灰、线绳。她对素材的选择来源于对波普艺术的兴趣,一开始就树立了一种使用日常用品

使用廉价的材料

从环保和预算的角度考虑,施瓦茨认为用低档的材料创造不平凡的效果不再仅仅是一个选择,而是必须的。此外,施瓦茨憎恶虚饰,主张设计应该诚实。对将混凝土制成石头样子的做法深恶痛绝,“这根本欺骗不了任何人,而只能显得更不够档次,而使人对这种诡计感到不快。相反,将沥青和混凝土…

 

人造植物代替天然植物

施瓦茨认为人们没有弄清植物创造景观所承担的义务究竟有多大,即植物对于景观的创造是不是必需的。她的设计中没有植物常常意味着没有资金和养护条件。如一些屋顶花园,承重问题限制了植物的使用。还有一些客户直接提出设计要便于养护。这一点在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分裂园”中体现得很突出…

 

传统园林要素的变形和再现

在面包圈花园、奈可园、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分裂园”、盐湖城新监狱庭院、Jacob Javits广场等设计中都有法国17世纪花园的抽象和变形。尤其在“分裂园”的设计中,超现实主义和对自然的抽象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分裂园”是一个25x35英寸的屋顶花园,也是这个微生物研究中心搜集

对垂直面和水平面的同等关注

施瓦茨对已存在的建筑空间野心勃勃。如特夫帕特花园的设计,这是一个建在由西萨·佩里设计的世界金融中心外的临时性景观。施瓦茨采用建筑立面的图形,经过扭转,作为另外一个层,加到建筑上去。于是人造草皮移出草地,爬上建筑立面,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墙…

 

对易忽视的城市边缘空间的重视

对于一些被许多设计师遗弃和忽略的城市边缘空间、施瓦茨也有兴趣。对她来说,这些空间对于城市景观同样显著和重要。例如:停车场、过渡和边缘地带、建筑间的剩余空间、高速公路等等。象“城堡”(the Citadel)(见彩图)、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分裂园”和迈阿…

 

临时性景观

施瓦茨的许多作品都是临时性景观或部分地使用临时性构件。这体现了行为艺术和大地景观艺术家对她的影响,他们都将景观的建造过程看做是景观艺术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景观的稍纵即逝,使人将时间要素纳人景观的体验中,也是它特殊的审美价值体现。

玛莎·施瓦茨 作品解析

最新作品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迷宫园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6号园是一个重在展示个性的设计。我们希望展示的不是美国的传统景观,而是美国一贯坚持,并使美国强大的思想基础:个性自由与创新。经过多次推敲和探索,最终确定了“迷宫园”这个方案。灵感来自于欧洲的古典迷宫园和莫妮卡·博文悉尼(Monica Bonvicini)的公共艺术品“透明公共洗手间”。西安的青砖墙是古典欧洲迷宫园里树篱的现代诠释代码。玛莎希望人们通过游园观赏体会到景观的重要元素不一定是软质的,硬质无生命的 [详细]

竞赛作品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巴尔的摩内港

 

爱尔兰科克港区公共领域竞赛

 

澳大利亚悉尼东达令港

代表作品

面包圈公园

 

垂柳花园

 

日本岐阜kitagata公寓

英国巴克利银行中庭设计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共广场设计

 

英国曼彻斯特交易所广场

慕尼黑瑞士再保险公司四色花园

 

Mesa艺术中心

 

港口红地毯—都柏林大运河广场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