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admin 2003-06-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1991年1月,国家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规划为期50年,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一战略决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有
1991年1月,国家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规划为期50年,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一战略决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有设市城市663个,还有2000多个县,19780个建制镇。按行政管理体制,市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副省级市的生态建设规划含于省(自治区)范围,但已有从本区域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出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给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发展的质量、特色,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面积大、人口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主要是宏观性、战略性的规划,包括水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和建设、生态农业、防治荒漠化等。对于一般的地级市、县级市,面积和人口虽有较大差异,但区域性很强,城市(城镇)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对规划的要求比较具体、实用,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城市科学角度考虑,认为要明确几个问题,使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城镇)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具体建议:   将城市(镇)作为生态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调查是编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自然资源调查不会忽视,必要的补充性的生态调查也会引起注意,但对于城市这样特殊的、又很脆弱的人工生态调查,易于忽视、易于粗浅。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人工生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脆弱的环节,它们之间、它们与大自然之间并没有经过久经考验的磨合,会不时地发生这样那样的不和谐的现象,以至发生灾害;加之,人类自身的种种活动,城市的质量、安全会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期,今后平均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城镇)人口,进入千个、万个的城市(城镇)中,这不能不令人有沉重的紧迫感。应积极推进将城市资源资料与自然资源和其他单项资源资料相结合、相衔接,并作一些必要的专门生态调查,如城市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吻合与分离影响的定性、定量的调查分析;建立城市人工生态调查、研究中心。   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城市(区域)城市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进行   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一个城市区域范围的发展战略,除了要同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外,要落实到地块上,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这样“面”上(区域)和谐、统一“点”上(城镇)熠熠生辉,即城镇成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优良的明珠。这种事例在发达国家是常有的,在发展中的国家也有先例。我们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现在也适逢其时。   城市是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要创造性地寻求城市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一是使用新的计算、统计方法。就是将环境、生态因素计算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国民生产总值应扣除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以环境污染为例,据有关统计,每年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有人认为达到6~7%)。改变传统的方法,还事物本来面目,也可起到警示作用。以“九五”为例投资于环境方面达4500亿元,约占GDP的1.39%,仍属投入不足。污染严重,投入不足,这一对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难于根本改变。即使改变了,从战略、长远考虑,也必须研究根本出路何在?比如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包括基本生存的发展观、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   二是发展新经济,通常是指发展知识经济,这对城市功能、布局、形态都有很大的影响;若从环境、生态角度,循环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循环经济就是按生态规律去进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物质不断的循环利用,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环境、生态是城市的重要资本和生产力。将生态理论运用到城市“经营”上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各方连手合作,是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开辟新途径,作出新贡献的。   努力建好一定数量的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我国从1995年起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试点工作,至1999年,共建立生态示范区222个,其中国家级154个。我国的生态示范区范围主要是县域,即县、县级市及地级市的区,也有少数的地级市;此外,有两个省(海南、吉林)。这是一项战略性的选择,应当充分肯定。从发展趋势考虑,应在重视“面”(区域)的基础上,突出“点”(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个点(城镇)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口集聚的“建成区”及“规划区”,这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努力建设好一批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抓好一批以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示范城市,着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其任务同样紧迫,作用更加显著,影响更为深远。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发展链”。   结束语:城市科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工作者近些年来积极探索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又恰逢“十五”计划中特别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此外,大规模的建设相当程度上仍在城市进行,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探索:(1)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体系研究。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代表,提出一系列的理论问题,研究转型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系列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工程生态学(产业生态、交通生态、住宅生态、生态恢复工程等)。(2)将城市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工程领域进行探索。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交通”……。(3)针对一个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城市病”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制度的创新等。(4)直接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系统分析市域及周围关系,提出种种预测。(5)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或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提出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研究。为使城市的特殊战略地位得到有力的保证,建议国家每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会议增加“城市”内容,成为“人口、资源、环境、城市”会议。(张启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