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师何以胜出—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谈设计国际竞赛
admin
2003-05-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从去年的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体育场、中央电视台,到今年的广州歌剧院,以及刚刚确定的国家体育场等诸多大型公建,规划设计方案都进行了国际竞赛,并吸引了库哈斯、赫尔佐格和
从去年的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体育场、中央电视台,到今年的广州歌剧院,以及刚刚确定的国家体育场等诸多大型公建,规划设计方案都进行了国际竞赛,并吸引了库哈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等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建筑师,他们大胆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令国人惊讶。无一例外,竞赛最终取胜者都是国外的或中外合作的设计方案,国内的设计方案屡屡受挫。惋惜之余,不免让人心生许多疑问:中国建筑师怎么了?我们面对竞争,应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
记者:近来,国内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进行了国际竞赛。在这些竞赛中,国外建筑师占有明显优势,而中国建筑师却屡屡受挫。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窦以德:这种现象近来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业内人士也议论颇多。我们要承认与国际先进建筑设计思想、技术上的差距,但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清不是在所有类型、规模的项目上都有差距,也不是所有的国外建筑师都占有明显优势。通过多年实践和培养,包括留学、交流,中国本土建筑师,特别是领先的一个群体中不乏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创作条件具备的环境下也创作了一批颇具水准的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避免片面性,看到差距的同时,要对自己有全面的估计和认识。
中国建筑师的确要从“受挫”中找到差距,赛而知不足。我认为,建筑创作的构思决定了设计方案的优劣,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公建的设计中,好的创意构思决定了建筑是否经济,能否体现生态理念或技术先进,这也是竞赛中方案取胜的关键。建筑师在设计构思时不能漫无边际地瞎想、乱想,而要有文化、科技、社会人文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作为基础。我一直认为,单纯的艺术不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因,建筑师只有把他对材料、技术以及社会的需求和对城市的理解、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之中,才能创作出多姿多彩的建筑作品,这样的作品才符合时代潮流的要求。从近年来我所参加的设计方案评选给我的感觉是,国外建筑师的想象力比较大胆、丰富,而国内建筑师由于知识面比较窄,对新材料、新技术和结构技术的知识不够全面丰富,综合把握能力差,因而局限了其设计构思和创作理念,使其设计方案平平。以上仅就建筑师创作的思路做一比较,可能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还有其他。总之,有差距是正常的,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对待,要科学地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把同场竞技当成一个学习、交流和磨练的机会,只要假以时日,付出努力,相信,这种状况只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段的历史现象。
记者:您说知识面窄是中外建筑师之间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何以造成这种差距?面对差距,我们应该怎么办?
窦以德:原因很多,长久以来国内的建筑教育体制和设计院的管理体制应该说是其中两个主要原因。多年来,我们的建筑教育比较偏重于艺术,注重形象、比例、尺度的推敲等,要求学生图画得好,建筑构图好,而对于设计理念、先进科技、结构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淡化了,社会、人文历史知识的培养也十分缺乏,使得学生的知识比较单一。多年前,我们曾到英国考察建筑教育,在曼彻斯特大学看到,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方面学校放得很开,一年级学生的设计方案千奇百怪,但到了构造要求又很细,三年级学生的构造画得如施工图一样,三五年的教育,却有这种深度。我们有些大学,可能三年级的学生就在帮老师做项目画图了,研究生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状况业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但要解决它则不是一两年的功夫即可见效的。
目前,国内设计院大家都忙于生产,忙于应付市场。市场也是如此,楼的外观好看就容易中标,大量表现建筑外观形式美的出版物也纷至沓来,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从决策者到业主、开发商,在决定一个项目时,首先考虑的不是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建筑的结构空间有什么新概念,与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关系如何,而是强调建筑的外观造型好看,要多少年不落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等等,有的业主甚至要求建筑师把他在国外看好的建筑照搬过来。这种风气让设计人员无可奈何,为了拿到项目只好违心屈从。长此以往,建筑师从知识背景到创作理念、手法都几乎形成定式,一旦遇到新任务、高要求难免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建设项目也难尽人意,多受批评,正是通过近年来的国际设计竞赛,暴露了中国建筑发展中的不足与缺憾。这既是多年来问题的积累,也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看到差距不能悲观,要找到差距补上去。要从建筑教育着手,从营造社会的大环境、大气氛着手,给建筑师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还要做好积极引进工作,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内,要学到“真经”,而不是“皮毛”;将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向相对落后地区引入,只有在全面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基础上,才能与国际先进水准相比肩。
记者:近年来,不论项目大小,也不管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许多城市都竞相搞起了设计方案的国际竞赛,这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髦。您对此有何看法?
窦以德:近年来,随着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不断开放,进行国际竞赛或招标的设计方案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国外公司进入国内设计市场,并与国内设计单位同场竞技。这既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又有利于提高国内的设计水平。
搞国际竞赛是好事,但不能一哄而上,变成赶时髦。至于那种以打“国际”牌来提升项目名气的做法,就更应予以抵制批评。要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难度和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的实力来决定是否进行国际竞赛或招标,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目前,国内市场的需求很大,有些城市希望通过国际竞赛能找到国外一流的设计公司,但对国外公司的情况又不了解,难免会碰上二流、三流公司,结果是出高价没有买到好方案,甚至受骗上当。
此外,对于大型公共建筑这类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设计,国外公司做得多,经验多,处理起来可能比我们更高一筹。但在住宅设计或居住区的规划方面就未必了,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居住习惯、本土文化、气候条件终究不很了解,有些方案硬是把国外的东西搬过来,结果就是不理想。相比之下,国内优秀的设计单位在住宅设计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记者:目前,国内设计招标与竞赛面临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么,我们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与国际通行做法有哪些差异?
窦以德:国外通常是两种办法,一是进行设计方案竞赛,设计深度做得比较浅,只是大的构思,提交平、立、剖面图和一个三维示意模型,立面或内部的细节在此阶段不表示,竞赛任务书规定支付设计保底费,购买设计者的知识产权,竞赛后设计方案的使用权归业主支配;二是不进行设计竞赛,业主看准一家设计公司,做多方案比较,并由他们进行设计深化,最终完成设计。
国内目前主要采取设计方案招标或竞赛的方式,大多要求做得比较细,除提交上述图纸和模型外,还要提交透视图,设计深度有的甚至达到了扩初的要求,一个竞赛下来要花费高额成本和大量精力。我认为,时下多数大型项目方案竞赛要的就是一个好的概念、构思,做得这么细没有必要。这种做法应该逐步与国际接轨,首先进行概念设计,以后再逐步深入,避免劳民伤财。
另一方面,竞赛是否与设计权挂钩也是我们在组织管理上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许多竞赛在概念阶段就想把设计权定下来,这是不大科学的,因为这个阶段只是构思,形成的是大思路,还要进一步研究深化,在此阶段就要确定设计权往往会有偏颇。有时,能提出好的构思方案的单位,其综合实力未必能胜任项目的工程设计,而举凡大型工程项目一定要有综合实力的公司来承担,否则好的构思也难以深化和真正完满实现。
总之,搞国际竞赛既要明确目的性,也要从实际出发。近来有少数所谓境外设计公司采取了弄虚作假的市场炒作行为,损害了国际竞赛的名声和质量,应该提起注意。只要我们把握得好,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通过国际竞赛的方式,让建筑师们同场公平竞技,一定会把我们的设计水平更快的提高上去。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