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北京”旅游圈:旅游圈定格“大北京”
admin
2003-05-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北京”呼之欲出 自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以来,大都市圈便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区域经济一
“大北京”呼之欲出
自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以来,大都市圈便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很快以理论探讨时代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上正按着预定的目标实施,人员和资本的流动几乎畅通无阻,当年不可思议的统一货币已成为现实。北美经济一体化,东盟经济一体化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与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也在相当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许多国家纷纷发表宣言,确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各国都在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与此同时,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三驾马车”———苏沪杭、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内城市群落也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以建立超级都市圈的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与之相对应,活跃在三大都市经济圈内的热点产业———旅游业,也积极表现着不同程度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向构建大都市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旅游协作区,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率先实现了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2001年,位于长三角地带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以建立“大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方式,主动进行上海与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14个沿江城市的150多个景点的连横贯通,集中包装并推出36条跨区域旅游线路,携手创下3年实现旅游收入2300亿元的辉煌业绩。广东省则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优势和港澳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争先做“大旅游圈”的文章,同样获得了1260.83亿元的丰厚回报,表现了不可替代的大区域旅游的优势。与此同时,一个以京津两大巨型城市为“双核”,以河北省的11个城市为卫星环绕的大北京旅游圈也呼之欲出。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旅游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相互竞争中并肩发展,共同争夺未来中国旅游的“皇冠”。
这种以大城市或大城市群领衔所形成的区域化旅游发展模式。即是当今发展“大旅游”的重要表现,并将呈现日趋加剧的态势。因为只有大城市、大城市群才具有雄厚的旅游产业积聚和旅游竞争所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及人才资本。
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长江三角州城市旅游圈和以广州、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州旅游圈自然是今后中国旅游的两大“中坚”。而大北京旅游圈虽构建和定位较晚,但凭借“大北京”完善的城市旅游功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潜在的市场消费能力,依然存在许多“独步天下”的机会。
找优势,整合各路诸侯
较之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圈相比,“大北京”旅游圈的构建已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大北京”旅游能否后来者居上?
北京人自信有自己的优势;河北和天津则声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当几种不同的优势(长处)相互交汇时,大家方才明白一个道理:各有所长。只有将所有的优势和长处整合叠加,才是永久的优势和长处。
事实正是如此。对自信心不断升华的北京人来说,北京并非完美。“大北京”旅游业的发展正需要足够的空间支持。今天的北京人口密度已远远超过伦敦等许多世界城市,由此引发的大城市病已积重难返。尽管北京曾多次确定“分散集团”城市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空间支持不得不无果而终。北京需要重新跑马占圈,需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环境负载过重,景区、景点客源的疏导和分流,以及产业和市场能量的有效释放等许多发展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合作和京津冀联手才能解决和克服。据悉,北京市目前正积极着手进行“大北京”旅游的发展规划,并努力降低河北与天津进入的门槛,以弥补今后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相反,北京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城市拉动作用正是河北之所需。河北也正积极进行着自己的定位,并努力通过“大北京”的优势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不失为发展“大北京”旅游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构建“大北京”旅游圈,还需要有一个强力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发展机制,需要制定突破性的发展战略,统一调配三省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京津冀,“五行”俱全
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位于京津冀旅游协作区内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对北京的注意力和依赖性已越来越专注和强烈。特别是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北,几乎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发展大旅游离开北京的支持,河北就会成为没有绿洲的戈壁滩。”因此许多地市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着各自的资源整合和调配,并努力形成有别于北京的城市定位和分工,以期获得最大限度的“北京优势”。
的确,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国都,北京在中国乃至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具有国际大都市的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和众多世界顶级的旅游吸引物,而且在产业积聚、人才资本、交通区位和市场资源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堪称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倾心向往的旅游胜地。在其带动和辐射下,京津冀地区必将成为今后中国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产出值最高的地区。据了解,在国内所有的旅游协作区域中,京津冀地区所占有的旅游资源、区位和市场是最为优越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企及和比肩。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就此指出,旅游业是个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而资源、区位和市场则是最重要的支持和发展条件。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自周口店“北京人”开始的50万年人类发展史,有三皇五帝到于今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有以元、明、清至今800多年的建都历史,以及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沙漠、森林、湿地、田园、海洋、海岛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正在形成的工农业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高科技旅游资源等也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价值,堪称“全国旅游资源的百科全书”。每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占全国的25%,位列全国前茅。在交通区位上京津冀的优势更加明显。
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中心和枢纽,天津是华北的海上门户,环渤海的中心城市,河北与京津的铁路、公路及海上和空中交通四通八达,可出入性极强,具有开展区域旅游的便利条件。在市场容量方面,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大城市群,拥有9000多万人口,且具有相当的旅游消费能力。加上每年数千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入京公务、务工和旅游者,为京津冀三省市依靠地缘优势进行客源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京津冀三省市旅游界正积极推动“构建大北京旅游圈”的动议和战略,把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张家口、保定、沧州等7个环京津城市及石家庄、邢台、邯郸和衡水4个有效辐射城市全部纳入大北京旅游圈,以13个城市的合纵优势来推动京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李闻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