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风雨飘摇话城墙--南京明城墙的历史

admin 2003-05-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南京明城墙前后修建时间长达39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现在所说的明城墙,一般指其宫城,全长33.7公里,现存23.743公里,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史的颠峰之作,600多年来,南京明城墙经历了风
  南京明城墙前后修建时间长达39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现在所说的明城墙,一般指其宫城,全长33.7公里,现存23.743公里,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史的颠峰之作,600多年来,南京明城墙经历了风风雨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严格意义上来说,南京明城墙的防御作用直到清代才开始发挥。明初的"靖难之役"和清军攻占南京都没有打真正的攻城战,而清初郑成功北上却正是在南京城下大败而归。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于1853年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多米攻占南京。1864年,清军如法炮制,炸塌太平门附近城墙攻入城内。清军破城后,陆续修补受损的城墙,明城墙基本恢复了原貌。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近代城市化发展,政府陆续开辟了很多新城门,以改善和缓解城市道路发展和保护城墙的矛盾。即便如此,南京明城墙在民国时期仍然遇到了拆保之争,各派争执不下,直到1934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才告一段落。这样,明城墙得以保存并在抗战中奏响了中国古代城墙原始价值的绝唱。   1937年12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在飞机、火炮等重型武器的狂轰滥炸下,南京明城墙最后一次承担起防御的重任,13日,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终于再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铁骑,南京沦陷,明城墙的防御功能虽然就此终结,但作为历史的见证,苍苔斑驳、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仍在警示后人。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明城墙废与存的矛盾又一次浮出水面。尽管有一些著名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但从1954年开始,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在东南大学刘敦桢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下,拆城风得到了遏制,南京明城墙才得以断断续续的残存,到1958年底,大约三分之一的城墙被拆毁,城门也大多被拆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城墙的保护工作终于走上了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南京市对于城墙的维修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扩大,按照"修复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老城砖补砌修复墙体。1998年,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成立于明城墙台城段,博物馆在展示南京古都特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同南京市明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着明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   如今的明城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在新时期开始了自己的全新使命。 附资料:   明代南京城墙是从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元亡期间,朱元璋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为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皇位,在应天府的城池基础上重新设计规划,并于1366年开始大规模建造的。  除了《明太祖实录》能提供一些有限的资料外,数百年来,人们对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的实际过程几乎一无所知。一种说法是"这些内容对于史官似乎并无兴趣",意思是这些技术报告被史官忽略了,没有记载;另一种不同的说法是作为创建的都城,其原始的技术性报告可能被删改;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批存放在南都禁宫内的原始资料,被明中期的一场大火焚毁了。  根据《明太祖实录》得知:公元1366年,朱元璋对住了10年之久的旧元御台(即元南台)感到低矮狭小了,需要建一座新宫。由于刘基所卜的新宫位于钟山南面,距旧城有1公里之遥,所以要按新格局重建一座城池。这座新城东北到钟山脚下,长度25余公里,形制雄伟。所谓新城,是指在旧城附近,另外建造一座新的城池,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城市建设中,包括都城建造史上,是有先例的。但是,朱元璋建造的新城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 在新城与旧城之间并不隔离开,而是将旧城北、东(明代称之为通济水关以北一段)两面城墙拆除,借以与新城连成一体。建康府旧城周长为二十五里四十四步,将这两面城垣拆除后,余下的长度在5公里左右,加上25余公里新城的长度,合计为30余公里。这个长度与实际南京明城墙的长度比较接近。因此,1366年开始大规模建造的这座城池,是一座包容旧城又另辟新城的城池。  当年朱元璋建造南京城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初期建造的新城,完成于1367年3月1日仅仅用了一年多一点时间。在当时应天府附近大量用兵的情形下,不仅完成了25余公里新城的建造,还完成了填燕雀湖、打桩、建造新宫的主要殿宇,筹建或新建圜丘、方丘及社稷坛等一系列浩大的工程。  尽管史料中没有为我们提供这座新城城墙的高度、宽度和用材等情况的详细介绍,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发现明南京城垣的北边和东边的城墙中还隐藏着一堵小墙(即所谓的墙中墙)。非常巧合的是迄今发现的这些小墙,均处在1366年朱元璋下令所筑的新城位置上。如在小东门一金川门(今下关一带)段城墙内发现有用小城砖砌成的矮墙;1998年,南京市文物局对南京城墙东面前湖段(今中山门一带)坍塌豁口进行前期抢救性清理中,发现了隐藏在大墙中的小墙;2000年春,在月牙湖南侧城墙外,也发现了用块石垒砌的墙中墙。根据综合分析,所谓墙中墙,可能就是新城城墙的遗存,高约10米,厚约5米(有些地段可能更窄);这个尺度,与旧城城墙的尺度是比较接近的。新城墙体大体采用了六朝墓砖、旧砖(即所谓小城砖)、块石等建材。我们现在看到的南京明城墙,则是后来朱元璋不断将城墙加高、加厚的结果。   明城垣史博物馆展厅内有一件展品虽小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只砖土烧制的小人头,它表情古怪似笑非笑,似有愁苦又似恐惧。1957年,在一处拆城工地上,一民工不小心跌断了一块刻有"怀宁县"的城砖,断开处就掉出这个古怪的核桃大的小人头来。它为什么被烧在城砖里?是祈祷平安吉祥的信物;是烧砖人夫的嬉戏之作;亦或是对大明皇帝劳民伤财的诅咒?我想应该是后者。压迫愈甚反抗则愈烈。捏一个象征王权的人头,包在城砖里投入窑炉烧制,何尝不是在发泄其心中的忿恨呢?    展厅里另一个令人震撼的实物,是一支扭曲的根,它是生长在城墙缝里的一种植物,是拆城墙时拆下来的。它的几个侧面都印上了城砖上的字,其中一面清晰地看到窑工的名字:金四。这是大自然的一件杰作:不知多少年前,一只鸟在城墙上拉的粪便里,有一颗未消化的树种在墙上发芽,把根扎在城墙缝里,艰难地生长起来。没有营养、没有水分,甚至没有生存的空间,只在漫长的岁月里把一个苦厄的往事烙印在自己身上。这多像我们的民族:没有优裕的生存环境,有的是勤奋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虬劲的树根是大自然的雕塑,烙印的文字是历史的吻痕。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