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因地制宜 创新住宅

admin 2003-04-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B]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B]  居住小区建设的基础是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等有利的自然因素,重视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就为创造优美和舒适的环境奠定
  [B]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B]   居住小区建设的基础是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等有利的自然因素,重视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就为创造优美和舒适的环境奠定了基础,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为创造清洁舒适、环境优美的小区居住环境提供可利用的条件。   [B]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国家标准[/B]   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检验和评价小区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的重要依据。其中包括用地平衡指标、密度指标、公用设施指标等。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实施方案”总体目标的要求和当地的有关规定。   [B]提倡创新[/B]   在当今天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接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住宅小区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是很小的细胞组合,但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延伸。优秀的建筑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更新。   如今住宅小区建筑的发展,生命力在于创新,住宅创新的动力除了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孕育创新,更要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正确的政策方向,三者缺一不可。对规划师、建筑师来说,首要的是要挖掘、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建筑传统,鼓励策划理念和规划设计的创新。二是一些小城市也流行“错步式”住宅,带来的不仅是使用不便,而且极易造成不安全事故。有些业主不懂得建筑原理,认为这就是“跃层”,家里有了两层楼,就很摩登,误认为这就是超前、时尚。   城市大小,不分地区都喜欢在层顶上架起“飘板”,似乎这就是“时尚、现代”。事实求是的说,这不是创新,它既不符合建筑设计原理,也不经济、实用、美观。   抄来抄去,盲目抄袭的结果是摆脱不了俗套,风格雷同、式样单调。虚假的美观,既不合国情民情,又偏离了人民大众需求,更谈不上增加住区的亲和力。   2002年5月2日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学生马岩松,突然间成为纽约时报等媒体追逐的对象,他设计的新纽约世贸中心方案“浮游之岛”,得到了美国建筑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据设计人马岩松介绍,他认为双子塔的消失,标志着传统的摩天楼时代已经结束了,根本原因不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而是因为摩天楼的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抑制,这些线性的特征和严格的分割是和现代商业关系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相违背的,它改变金融区的封闭孤立状态,而将纽约的公共活动空间连接起来,与金融区相似。不论这方案的取舍,入围与否,它是对传统的形式设计理念提出了挑战;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思维,这个设计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   200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建筑奖奖给了一位“普通人”,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莫克特。获得的评语是“将现代建筑材料实施的同时,关照了周围的景观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这道出了他设计生涯简单中的不平凡,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因地制宜,随着当地的条件和相互变化而变化。“少一点就是好一点”,“形式不是作品的目的,而是作品的结果”。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小区规划设计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关键就是在于它是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历史、地理、自然、经济、人文的特点,建设出一个又一个有特色的宜人居住的新区。 [B]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特邀专家 赵士绮 [/B]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