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景观失调 突出自己,忘掉环境
admin
2003-04-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纵观北京的建筑,可以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便是突出自己,忘掉环境。
西长安街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工艺美术馆、长途电话大楼三者均以自我为中心,一字儿排开;北
纵观北京的建筑,可以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便是突出自己,忘掉环境。
西长安街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工艺美术馆、长途电话大楼三者均以自我为中心,一字儿排开;北京站口上的交通部大楼、海关大楼、邮电大楼、妇联大楼也是各自为政;中粮大厦、中旅大厦等建筑更是标新立异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北京的建筑单看还可以,凑在一起总体看就不好说了。
站在进阳门桥向南看,那些大饭店的顶部比例极不协调,外轮廓的影约线缺少美感。建筑应事先规划,小环境应服从大环境,这是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原则。但实际状况是施工引导设计,设计引导规划,顺序完全倒了过来。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有关人士介绍:造成京城建筑的总体设计和单位设计互相脱节的原因是,单体建筑的设计基本上是建筑单位的意图,而建筑单位往往只考虑本单位或领导个人的风格所好及审美取向。他们缺乏对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整个群体关系的考虑及对城市建筑文化品位的总体认识。因此形成同一个地点同时上马好几个工程,可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结果是“各自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有的建筑明知不可取,可因为有关法规的不严谨,谁也奈何不了。
设计“追风”问题不仅仅反映在传统建筑上,西洋古典及“欧陆风”也刮过那么一阵子。如1986年提出“维护古都风貌”,1993年又倡导“夺回古都风貌”。在此口号的感召下,北京城乡许多新建筑几乎无一例外都顶上一个小亭子,像城乡贸易中心、妇联大楼、交通部大楼等等。三环边上的中旅大厦那几具黄灿灿的小亭子则极易使人联想起皇太子的帽子。对此,建筑评论界一片“否”声:北京盲目搬建具有权力色彩的大屋顶子、小亭子,不惜重金来表示过分奢侈的审美要求,这种审美要加引导。
过去的建筑一般都是低层,平面简单,运用小亭子很相匹配。而如今让功能复杂、平面多变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扣上小亭子,这就尤如穿西服戴瓜皮帽,比例也不协调。只有旧城区和文物建筑才是古都风貌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载体,即使所有的高楼大厦都扣上了形神俱备的大屋顶,也绝不是古都风貌,再说新建筑都去体现古都风貌了,谁来体现新都的风貌?
近两年,北京又出现了一种模仿世界古典建筑的“西洋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这种对西洋建筑的模仿和小亭子的运用机理是否如出一辙?我们的建筑除了模仿难道就真的创作不出有自身个性特色的新风格吗?
建筑的宗旨是追求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理想中的建筑形式。多少年来,我们建筑的模式也早已习惯靠信念来支撑,至于代价和过程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内容顾及得并不太多。一个突出的现象,在一大批新建筑复古的同时,现存的古建筑的维护也并不令人乐观。圆明园唯一幸存的完整的古建筑正觉寺长期被遗弃;翻新后的颐和园长廊修旧如新,工艺水平远远不如以前;旧城区粗线条的大拆大建大改更成了京城建筑的一大时髦。
历史的教训理应记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奥运”是很合适的提法,但万万不可给错误利用了,万不可以此为借口再搞大拆大建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建筑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必然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并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因此对于城市建筑,我们应追求新的、现代的、而且是东方的,这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符合时代各方面要求的建筑理想。要有效地防止外行瞎指挥和克服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尊重科学、尊重专家,让建筑师、规划师们的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西长安街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工艺美术馆、长途电话大楼三者均以自我为中心,一字儿排开;北京站口上的交通部大楼、海关大楼、邮电大楼、妇联大楼也是各自为政;中粮大厦、中旅大厦等建筑更是标新立异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北京的建筑单看还可以,凑在一起总体看就不好说了。
站在进阳门桥向南看,那些大饭店的顶部比例极不协调,外轮廓的影约线缺少美感。建筑应事先规划,小环境应服从大环境,这是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原则。但实际状况是施工引导设计,设计引导规划,顺序完全倒了过来。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有关人士介绍:造成京城建筑的总体设计和单位设计互相脱节的原因是,单体建筑的设计基本上是建筑单位的意图,而建筑单位往往只考虑本单位或领导个人的风格所好及审美取向。他们缺乏对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整个群体关系的考虑及对城市建筑文化品位的总体认识。因此形成同一个地点同时上马好几个工程,可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结果是“各自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有的建筑明知不可取,可因为有关法规的不严谨,谁也奈何不了。
设计“追风”问题不仅仅反映在传统建筑上,西洋古典及“欧陆风”也刮过那么一阵子。如1986年提出“维护古都风貌”,1993年又倡导“夺回古都风貌”。在此口号的感召下,北京城乡许多新建筑几乎无一例外都顶上一个小亭子,像城乡贸易中心、妇联大楼、交通部大楼等等。三环边上的中旅大厦那几具黄灿灿的小亭子则极易使人联想起皇太子的帽子。对此,建筑评论界一片“否”声:北京盲目搬建具有权力色彩的大屋顶子、小亭子,不惜重金来表示过分奢侈的审美要求,这种审美要加引导。
过去的建筑一般都是低层,平面简单,运用小亭子很相匹配。而如今让功能复杂、平面多变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扣上小亭子,这就尤如穿西服戴瓜皮帽,比例也不协调。只有旧城区和文物建筑才是古都风貌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载体,即使所有的高楼大厦都扣上了形神俱备的大屋顶,也绝不是古都风貌,再说新建筑都去体现古都风貌了,谁来体现新都的风貌?
近两年,北京又出现了一种模仿世界古典建筑的“西洋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这种对西洋建筑的模仿和小亭子的运用机理是否如出一辙?我们的建筑除了模仿难道就真的创作不出有自身个性特色的新风格吗?
建筑的宗旨是追求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理想中的建筑形式。多少年来,我们建筑的模式也早已习惯靠信念来支撑,至于代价和过程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内容顾及得并不太多。一个突出的现象,在一大批新建筑复古的同时,现存的古建筑的维护也并不令人乐观。圆明园唯一幸存的完整的古建筑正觉寺长期被遗弃;翻新后的颐和园长廊修旧如新,工艺水平远远不如以前;旧城区粗线条的大拆大建大改更成了京城建筑的一大时髦。
历史的教训理应记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奥运”是很合适的提法,但万万不可给错误利用了,万不可以此为借口再搞大拆大建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建筑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必然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并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因此对于城市建筑,我们应追求新的、现代的、而且是东方的,这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符合时代各方面要求的建筑理想。要有效地防止外行瞎指挥和克服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尊重科学、尊重专家,让建筑师、规划师们的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