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济南城建“十六字诀”
admin
2003-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济南历史上,城市建设还从没有过像今天这样被众多的普通市民所关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济南城建会更吸引泉城市民的热切目光,因为人们想知道,在实现“5年大变样
在济南历史上,城市建设还从没有过像今天这样被众多的普通市民所关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济南城建会更吸引泉城市民的热切目光,因为人们想知道,在实现“5年大变样”后,今后几年济南将如何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建思路?
从实现“5年大变样”到“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济南的城市建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济南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的建设是被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上来考虑的。
1997年6月15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用5年的时间,使济南的城市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综合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明显提高”。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出的全局性战略决策,给济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如今5年过去,一组数字足可以显出“大变样”的内涵:5年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完成了省委常委会确定的6项重点工程和市里安排的30个重点项目。绕城高速公路、顺河高架路的建成通车及市内50多条主次干道的拓宽改造,济南机场一期工程的实施,鹊山水库、玉清湖两大水库的建成,使济南的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泉城广场的建成、泉城路商业街的拓宽改造及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三大名胜的整治扩建,使泉城特色和品位明显提高。这5年,成为济南历史上整体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
然而济南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成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估计。主要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省会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透;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市区交通拥挤状况日益加剧;城市规划相对滞后,违法违章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济南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济南建设成为充分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
在4月6日召开的济南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鲜明地提出了今后5年济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目标,力争经过再一个5年的努力,使城市形态布局更合理,服务功能更完善,泉城特色更突出,生态环境更良好,综合竞争力更强,为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两翼展开”、“一城四团”到今天的“十六字诀”,济南的城建思路在一步步成熟,城市规划布局在一步步清晰
济南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由于国家当时对发展大城市存在着的认识不一,济南的城市建设的重点也一直是放在老城区改造上。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山区,济南城区向两端延伸成为济南的必然选择。
但是,始于1995年,以完善主城区和四个外围组团为主要内容的济南的新一轮总体规划(1996年至2010年),直到2000年12月22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复。
实际上,在国务院批复的这个总体规划之日,这个规划已经滞后于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例如在批复的规划中,到200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198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控制在186平方公里内。到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220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控制在205平方公里以内。而实际上,济南市的现状人口(不含长清区)为210万人,再加上5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再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到2020年济南市区人口达到350万人是可能的。而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济南市建成区的面积却一直控制在180平方公里以内。
正是由于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济南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济南市总体规划所控制的用地规模,才导致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名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场办公会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总体规划,改善提高老城区,规划建设城市新区。
按照高起点规划和充分体现济南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风貌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的要求,济南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深化研究与城市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知名专家吴良镛、周干峙等也应邀来济考察,对济南市城市规划工作、城市新区建设构想、城市发展方向等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规划部门在向省会规划委员会多次汇报并论证后,形成了初步成果。
在《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中,专家们针对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了“西进、东串、南控、北待、中疏”的“十字方针”,建议济南城市新区选择在城区西部,二环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在对城市总体规划完善补充的基础上,济南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城(包括老城和城市新区)、一区(指长清片区)、一带(指东部产业带)”带状分布,有大型生态绿地隔离的“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泉城特色风貌带空间规划结构规划研究》对泉城特色风貌做出全面论述,在南起千佛山一带山体,北至黄河及鹊山、华山,东起历山路,西到顺河街、生产路的特色风貌带中,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成为维系名城的生命线和城市的品牌与标志。
在多方面座谈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步成熟。
搭起一城一区一带框架
今后5年,济南城市建设将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规划建设新城区。重点是抓好东部产业带、西部新城和长清片区建设。在功能定位上,东部产业带主要是以引导产业有序聚集为重点,使之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各类特色园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基地,为济南经济规模的扩张构建新的平台。西部新城区主要是培植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商务办公、旅游会展等新型功能。长清片区主要是发展教育产业、科技研发和新兴工业。
二是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主要是发挥老城区已有的资源和设施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的建设,承接部分城市功能,增强县域带动能力,形成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规模适度的中小城市。
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在今后5年,济南主要是在已有基础上,加快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济南机场:要以建设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空港为目标,加快实施二期工程,达到年运送旅客800万——1000万人次的规模;铁路:主要是配合搞好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南西客站,进一步提升济南在全国、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市区道路建设: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完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形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覆盖东西两翼和老城区的高标准路体系。在济南与郊县及周边城市交通联接方面,重点是加快济王路、济青路拓宽改造和济菏高速路建设,规划建设黄河三桥及绕城高速路黄河北线,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规划建设东湖水库
构筑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是在完善现有设施的同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公交、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中水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公用设施的整体服务功能。针对今后制约济南发展的主要因素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充分利用国家“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东湖水库,提高现有水库的拦蓄能力,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和调节能力。
再现山泉湖河城一体景观
进一步加强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抓好地下水渗透区特别是玉符河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市区地下水的开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推行中水利用,着手泉水先观后用的研究论证。要把加强泉城特色标志区和城市风貌带建设与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文物古迹、泉池园林、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风景名胜的保护性开发,形成南迄千佛山、北到黄河的泉城特色风貌带,再现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
实现“依河兴城”
着重抓好4项工作:一是抓好南部生态功能区、旅游观光区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新上工业项目和各类开发建设,逐步搬迁和关闭污染企业。二是抓好北部黄河两岸的绿化和整治,加快黄河两岸淤背和造林绿化,高标准建设绵延百里的绿色屏障,研究开发北展滞洪区,努力把黄河两岸变成集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风光带、旅游区,实现“依河兴城”。三是高标准搞好二环、三环和京福、济青高速公路及京沪、胶济铁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四是抓好市区内小清河、工商河、兴济河、护城河等河道的水污染治理。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济南城建会更吸引泉城市民的热切目光,因为人们想知道,在实现“5年大变样”后,今后几年济南将如何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建思路?
从实现“5年大变样”到“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济南的城市建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济南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的建设是被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上来考虑的。
1997年6月15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用5年的时间,使济南的城市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综合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明显提高”。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出的全局性战略决策,给济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如今5年过去,一组数字足可以显出“大变样”的内涵:5年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完成了省委常委会确定的6项重点工程和市里安排的30个重点项目。绕城高速公路、顺河高架路的建成通车及市内50多条主次干道的拓宽改造,济南机场一期工程的实施,鹊山水库、玉清湖两大水库的建成,使济南的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泉城广场的建成、泉城路商业街的拓宽改造及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三大名胜的整治扩建,使泉城特色和品位明显提高。这5年,成为济南历史上整体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
然而济南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成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估计。主要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省会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透;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市区交通拥挤状况日益加剧;城市规划相对滞后,违法违章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济南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济南建设成为充分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
在4月6日召开的济南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鲜明地提出了今后5年济南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目标,力争经过再一个5年的努力,使城市形态布局更合理,服务功能更完善,泉城特色更突出,生态环境更良好,综合竞争力更强,为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两翼展开”、“一城四团”到今天的“十六字诀”,济南的城建思路在一步步成熟,城市规划布局在一步步清晰
济南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由于国家当时对发展大城市存在着的认识不一,济南的城市建设的重点也一直是放在老城区改造上。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山区,济南城区向两端延伸成为济南的必然选择。
但是,始于1995年,以完善主城区和四个外围组团为主要内容的济南的新一轮总体规划(1996年至2010年),直到2000年12月22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复。
实际上,在国务院批复的这个总体规划之日,这个规划已经滞后于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例如在批复的规划中,到200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198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控制在186平方公里内。到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220万人以内,建成区用地控制在205平方公里以内。而实际上,济南市的现状人口(不含长清区)为210万人,再加上5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再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到2020年济南市区人口达到350万人是可能的。而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济南市建成区的面积却一直控制在180平方公里以内。
正是由于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济南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济南市总体规划所控制的用地规模,才导致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名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场办公会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总体规划,改善提高老城区,规划建设城市新区。
按照高起点规划和充分体现济南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风貌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的要求,济南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深化研究与城市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知名专家吴良镛、周干峙等也应邀来济考察,对济南市城市规划工作、城市新区建设构想、城市发展方向等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规划部门在向省会规划委员会多次汇报并论证后,形成了初步成果。
在《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中,专家们针对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了“西进、东串、南控、北待、中疏”的“十字方针”,建议济南城市新区选择在城区西部,二环路以西、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地区。在对城市总体规划完善补充的基础上,济南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城(包括老城和城市新区)、一区(指长清片区)、一带(指东部产业带)”带状分布,有大型生态绿地隔离的“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泉城特色风貌带空间规划结构规划研究》对泉城特色风貌做出全面论述,在南起千佛山一带山体,北至黄河及鹊山、华山,东起历山路,西到顺河街、生产路的特色风貌带中,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成为维系名城的生命线和城市的品牌与标志。
在多方面座谈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逐步成熟。
搭起一城一区一带框架
今后5年,济南城市建设将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规划建设新城区。重点是抓好东部产业带、西部新城和长清片区建设。在功能定位上,东部产业带主要是以引导产业有序聚集为重点,使之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各类特色园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基地,为济南经济规模的扩张构建新的平台。西部新城区主要是培植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商务办公、旅游会展等新型功能。长清片区主要是发展教育产业、科技研发和新兴工业。
二是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主要是发挥老城区已有的资源和设施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的建设,承接部分城市功能,增强县域带动能力,形成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规模适度的中小城市。
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在今后5年,济南主要是在已有基础上,加快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济南机场:要以建设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空港为目标,加快实施二期工程,达到年运送旅客800万——1000万人次的规模;铁路:主要是配合搞好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南西客站,进一步提升济南在全国、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市区道路建设: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完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形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覆盖东西两翼和老城区的高标准路体系。在济南与郊县及周边城市交通联接方面,重点是加快济王路、济青路拓宽改造和济菏高速路建设,规划建设黄河三桥及绕城高速路黄河北线,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规划建设东湖水库
构筑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是在完善现有设施的同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公交、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中水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公用设施的整体服务功能。针对今后制约济南发展的主要因素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充分利用国家“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东湖水库,提高现有水库的拦蓄能力,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和调节能力。
再现山泉湖河城一体景观
进一步加强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抓好地下水渗透区特别是玉符河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市区地下水的开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推行中水利用,着手泉水先观后用的研究论证。要把加强泉城特色标志区和城市风貌带建设与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文物古迹、泉池园林、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风景名胜的保护性开发,形成南迄千佛山、北到黄河的泉城特色风貌带,再现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
实现“依河兴城”
着重抓好4项工作:一是抓好南部生态功能区、旅游观光区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新上工业项目和各类开发建设,逐步搬迁和关闭污染企业。二是抓好北部黄河两岸的绿化和整治,加快黄河两岸淤背和造林绿化,高标准建设绵延百里的绿色屏障,研究开发北展滞洪区,努力把黄河两岸变成集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风光带、旅游区,实现“依河兴城”。三是高标准搞好二环、三环和京福、济青高速公路及京沪、胶济铁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四是抓好市区内小清河、工商河、兴济河、护城河等河道的水污染治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