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卿司长:设计市场放开改革迫在眉睫
admin
2003-04-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王素卿司长在深圳市设计院长座谈会上讲话节录
编者按:设计单位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改企还容易,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却很难。上海的许多勘察设计单位目
——王素卿司长在深圳市设计院长座谈会上讲话节录
编者按:设计单位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改企还容易,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却很难。上海的许多勘察设计单位目前正处于这样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单位已完成了单位性质的转变,但对于更实质性的“建制”还在彷徨、观望、等待甚至逃避。为此,本期编发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王素卿司长在深圳市设计院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期望大家能够看清自己身处的环境———事实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
改革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形势是紧迫的,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大家很清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了,国内设计市场已经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局面。设计行业对外开放较早,1985年就对中外合作设计有规定,开始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国外许多大型设计公司都派了办事处,或搞分支机构,搜集有关攻策,对设计单位的情况作详细分析,所以一些国外设计机构对国内市场研究得很透。现在大门一打开,他们是有备而来的。这种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在高端项目上国外公司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剧院是法国人设计的;广州南沙地区的整体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消息一公布就吸引了全球50多家设计机构;广州歌剧院公布的九个方案中7个都是国外方案;北京奥运场馆设计参赛的171家中,境外独资的74家,占总数的61%。现在一些中低端项目也逐渐被国外公司盯上,一些住宅项目特别是高档住宅也趋向于拿洋方案。如上海有个小广场,几千平米的小项目,国外公司也跟着参与,光方案费就几万美金给了他们。当然这里面也有某些地方领导、企业领导对国外东西比较欣赏的问题,但我们设计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够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我了解,有些院包括有些省级院,现在某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的省院参加了几次竞赛中不了标就不敢再去了,越不去越拿不来任务,最后他的一些骨干都到外资公司给人家去画图去了。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面对的形势很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造成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经营模式、服务功能、管理水平和技术质量上的差距。在体制方面,我们的产权结构与国外通行做法有很大差异。从2001年统计年报来看,全国各类设计企业共11338家,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9599家,占84.66%;全国建筑院共4327家,其中国有独资3488家,占80.6%,其他所有制的839家,占19.4%,这种产权结构与国外普遍采取的私有的或股份合作制有较大差异。从经营模式上看,我们绝大多数还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设计院所,专业事务所寥寥无几。在发101号文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工程公司、设计咨询公司、专业事务所和项目管理公司这几种模式,但目前真正按这几种模式动作的并不多。从1994年搞第一批设计事务所试点到现在,只有16家,其中有2、3家已经搞不下去了。最近部里又新批了一此专业事务所,共有49家,只占到建筑设计企业总数的1.1%。从服务功能上来看,设计院大多还局限在设计这个主业上,而国外的公司从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到设计、监理、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从管理水平上看,我们还属于粗放型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差距不小,还存在机制不灵活、市场适应性不强等许多问题。在技术质量方面,国外许多设计企业的技术储备雄厚,他们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掌握了一些高新技术,譬如钢结构、超高层设计等等专门技术,在精细化程度、细部处理上也都有保证。有些设计企业就是工程公司里的设计队伍,整个科研、技术、施工一体化,能随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工程上去。这方面我们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另外,在行业管理上也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较突出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咨询业的概念,基本还处于多头发证、分割管理状态,一个企业需要取不少证才能从事工程全过程的服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二是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比如招投标不适应设计行业特点、恶性压价压缩设计周期等问题,都影响设计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三是政府职能转移相对滞后、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中介机构尚不发育、行业协会与国外同类协会相比尚不成熟等问题,都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我们必需要抓紧时机认真研究,要增加紧迫感,看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加入WTO已经1年多了,过渡期也就剩3年多的时间,如果我们没有对策的话,那么我们的队伍很可能被冲垮,这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编者按:设计单位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改企还容易,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却很难。上海的许多勘察设计单位目前正处于这样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单位已完成了单位性质的转变,但对于更实质性的“建制”还在彷徨、观望、等待甚至逃避。为此,本期编发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王素卿司长在深圳市设计院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期望大家能够看清自己身处的环境———事实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
改革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形势是紧迫的,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大家很清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了,国内设计市场已经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局面。设计行业对外开放较早,1985年就对中外合作设计有规定,开始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国外许多大型设计公司都派了办事处,或搞分支机构,搜集有关攻策,对设计单位的情况作详细分析,所以一些国外设计机构对国内市场研究得很透。现在大门一打开,他们是有备而来的。这种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在高端项目上国外公司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剧院是法国人设计的;广州南沙地区的整体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消息一公布就吸引了全球50多家设计机构;广州歌剧院公布的九个方案中7个都是国外方案;北京奥运场馆设计参赛的171家中,境外独资的74家,占总数的61%。现在一些中低端项目也逐渐被国外公司盯上,一些住宅项目特别是高档住宅也趋向于拿洋方案。如上海有个小广场,几千平米的小项目,国外公司也跟着参与,光方案费就几万美金给了他们。当然这里面也有某些地方领导、企业领导对国外东西比较欣赏的问题,但我们设计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够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我了解,有些院包括有些省级院,现在某本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的省院参加了几次竞赛中不了标就不敢再去了,越不去越拿不来任务,最后他的一些骨干都到外资公司给人家去画图去了。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面对的形势很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造成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经营模式、服务功能、管理水平和技术质量上的差距。在体制方面,我们的产权结构与国外通行做法有很大差异。从2001年统计年报来看,全国各类设计企业共11338家,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9599家,占84.66%;全国建筑院共4327家,其中国有独资3488家,占80.6%,其他所有制的839家,占19.4%,这种产权结构与国外普遍采取的私有的或股份合作制有较大差异。从经营模式上看,我们绝大多数还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设计院所,专业事务所寥寥无几。在发101号文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工程公司、设计咨询公司、专业事务所和项目管理公司这几种模式,但目前真正按这几种模式动作的并不多。从1994年搞第一批设计事务所试点到现在,只有16家,其中有2、3家已经搞不下去了。最近部里又新批了一此专业事务所,共有49家,只占到建筑设计企业总数的1.1%。从服务功能上来看,设计院大多还局限在设计这个主业上,而国外的公司从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到设计、监理、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从管理水平上看,我们还属于粗放型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差距不小,还存在机制不灵活、市场适应性不强等许多问题。在技术质量方面,国外许多设计企业的技术储备雄厚,他们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掌握了一些高新技术,譬如钢结构、超高层设计等等专门技术,在精细化程度、细部处理上也都有保证。有些设计企业就是工程公司里的设计队伍,整个科研、技术、施工一体化,能随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工程上去。这方面我们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另外,在行业管理上也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较突出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咨询业的概念,基本还处于多头发证、分割管理状态,一个企业需要取不少证才能从事工程全过程的服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二是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比如招投标不适应设计行业特点、恶性压价压缩设计周期等问题,都影响设计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三是政府职能转移相对滞后、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中介机构尚不发育、行业协会与国外同类协会相比尚不成熟等问题,都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我们必需要抓紧时机认真研究,要增加紧迫感,看到形势对我们的要求。加入WTO已经1年多了,过渡期也就剩3年多的时间,如果我们没有对策的话,那么我们的队伍很可能被冲垮,这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