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的城市“化妆”批判
admin
2003-04-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机械工业时代认为是美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觉察到那是不美的,甚至是有害的
国际城市景观设计的趋势再不是以大的人工投入,移山填海、破坏自然为荣耀的时代,遗憾的是我
机械工业时代认为是美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觉察到那是不美的,甚至是有害的
国际城市景观设计的趋势再不是以大的人工投入,移山填海、破坏自然为荣耀的时代,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还在重走历史的弯路这种城市建设中暴发户心态和100多年前美国的情况很相似
一本《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的新书,开始摆上不少中国市长的书架。该书中肯地提出,目前在国内大小城市遍地开花的建景观大道、城市中心广场热,实际上是在步100多年前美国等城市化妆思潮的后尘,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城市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性的潮流。
今年1月17日,美国《波士顿全球报》发布了本世纪全美最大的城市改建工程———波士顿环海高架路大开挖工程绿色廊道景观设计的招标结果。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当地一家合作者设计的绿色廊道唐人街段景观方案一举中标。《波士顿全球报》发布的消息说,他们的设计方案以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亚洲感和包容世界的时尚感打动了评委,从众多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公司中脱颖而出。
波士顿绿色廊道唐人街段主要设计师和《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的首席作者,都是中国首位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
第一个故事:我们要花200亿的学费去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吗?
记者:请俞博士介绍一下土人景观设计所在波士顿绿色廊道工程的中标情况。您和您的合作者是怎样战胜了其他对手中标的呢?
俞孔坚:在美国波士顿城,沿着海湾的地表有一条架空的高速干道,这条高速路建成以后所带来的噪声、污染等,对这个城市影响很大。当地政府一直设想通过大开挖,把这条高架干道埋到地下去,在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条绿色廊道,使之变成城市公共空间。这个项目已经讨论了十多年,所以被称为跨世纪工程,这次终于决定开始实施,总投资大概要达到200亿美元。地上部分绿色廊道的设计分成3段,我们中标的是其中最后一段。这段景观带紧靠波士顿中国城唐人街。
我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中国特色和亚洲味道。唐人街记录的是中国移民在海外生活的一段历史。我们的设计就从历史的深处,去表现中国劳工背井离乡开始踏上这块土地时的感受。比如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做了一口井,其中的寓意是一个中国人当你背井离乡出远门的时候,你如果带上一包家乡的土,把这包土撒到所到之处的井里,人也像这包家乡的土一样和当地的环境融合,你才好扎下根去繁衍生息。
记者:这个创意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
俞孔坚:由我自己的一个故事。1963年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1980年考上了中国林业大学园林系。在我母亲的心目中北京是个好远好远的地方,所以临上大学走的时候,她从家门前的林子里包了一包土作为礼物送给我,告诉我不论走到哪里,那边(水土)要服,这边也要服。这包家乡的泥土我从金华带到北京,又带到美国留学,后来这包泥土又随我回到了祖国。我觉得家乡的泥土让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环境。我在波士顿绿色廊道招标的答辩会上,讲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和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评委。
记者:您认为波士顿高架干路大开挖工程对中国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启示?
俞孔坚:波士顿城半个世纪前把高架桥修起来,现在花这样大的投资要把它埋到地下去,而我们却还在乐此不疲地搞高架桥,几十年之后,我们可能也会像波士顿一样再去拆掉一些高架桥,就意味着那时候,我们要去花费几百个亿、上千个亿的代价去犯这个错误。
还有一些例子:美国的波士顿、加州等城市,都在把好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渠化”的河道炸掉、拆掉,恢复河的自然状态。而我们目前正在乐此不疲地给城市河道加衬砌、加栏杆进行河道的“渠化”。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机械工业时代认为是美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觉察到那是不美的,甚至是有害的,而我们还在津津乐道。
第二个故事:被90%国内专家反对的项目荣获国际观设计大奖
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红火了几十年,那时候中山人都以能进这个厂当工人为自豪。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粤中造船厂开始走下坡路。到90年代末,船厂不得不解散。1999年中山市政府决定在船厂的原址上建一座歧江公园。这个公园后来成了俞孔坚对国内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的第一次反叛。
记者:听说俞博士回国后设计的第一个城市景观项目,是把广东中山市的一个老造船厂改造成公园。这个项目当时给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冲击很大,也是最能代表俞博士景观设计理念的一部作品。
俞孔坚:造船厂的面积有11公顷,在我们去之前这个公园的改造方案已经做过好几轮,有的设计者想在这里搞房地产开发,有的想把这里搞成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岭南园林,基本的设计思路都是把旧船厂清理掉之后重建,但是中山市的领导都不满意。
船厂的位置靠着一条河,河边挖了一个湖,船坞面向湖面。到处是生锈的破铜烂铁,空中悬浮着各种电线,地上的铁轨啊,野草啊砖啊,断壁上依稀可见“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啊,但是却没有人。这个场景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里面蕴涵着一段记忆。我强烈地感到这个记忆应该保留下来。于是在首轮方案中我提出,最好能保留船厂的味道,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现代景观语言改造成公园。
在中山市组织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有90%的专家反对。很多专家质问把原来破烂的厂房、船坞、铁轨、机械、齿轮等等保留下来作为公园的景观,这不是胡闹吗?专家普遍认为我们的设计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太超前了。
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往往珍惜的是5000年的历史,至少也是百年以上的历史,对历史古迹很重视,对自己脚下的与现代城市相关的历史却忽视了、忘掉了。而这段历史却恰恰是最能唤起普通人对自己生活记忆的东西。所以我坚持要尊重这段历史,保留、利用、再现当时的那种精神,让当时的人可以重新回味,后代能够去感受。
记者:您最后是怎样解决保留历史的记忆,又让现代人有兴趣来欣赏的矛盾呢?
俞孔坚: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对脏的、乱的、不安全的遗留物舍弃或进行艺术加工,保留当地原有的植被、护岸。比如旧船厂堤岸上有一个水塔,通过我们的重新包装,变成了公园照亮过去50年过往时间的灯塔;铁轨是工业革命的符号,船厂的旧铁轨通过我们用洁白的卵石和两侧的绿草装饰,变成了难得的景观。
歧江公园项目2002年获得全美景观设计荣誉奖,这是本领域国际最高奖励之一,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项目首次获得此奖。我们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赞赏。
我们在波士顿绿色廊道景观设计中标,我们设计的歧江公园项目去年获得国际设计大奖,这些都说明国际城市景观设计的趋势再不是以大的人工投入,移山填海、破坏自然为荣耀的时代,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还在重走历史的弯路。
第三个故事:露天睡过赵王台拿出的方案却没有实现
记者:俞博士留洋归国,却给自己的设计所起了个“土人”的名字,能不能讲一讲其中的寓意?
俞孔坚:我给你讲一个土地有灵魂的故事:1999年5月份,我们在河北邯郸做一个文化广场的项目。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是几千年前群雄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地,是以造就悲歌壮士、仗义豪侠著称的地方。邯郸还是中华粟文化的源头。当时我们到现场去看,附近的亭台楼阁,还有一些古迹都很壮观。但是我看完之后老是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找不到设计灵感。我当时和我的助手说,我们今晚到郊外露宿去。
晚上八九点钟,市里人用车把我们送到了赵王台遗址。那个地方只有个黄土台地,四周是大片的农田、草丘,还有好多坟墓,很冷。同来的人都很害怕,我就让他们都回去了,剩下我和助手,想支帐篷时才发现由于去得仓促没有带支柱,身边只有从宾馆抱来的两床被子。于是我和助手只能把帐篷铺在地下,露天睡在赵王台的废墟上,去感受大地的灵魂。
晚上有风,四周的农作物在长,小动物们也都出来了,整个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一夜我们都感觉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多我们就起来了,开始沿着赵武灵王的古城遗址走。这时天刚蒙蒙亮,在我们眼前一幅辽阔壮观的画面展现开去:黄褐色的土地从我们脚下延伸而去,一望无际的粟垄一直伸向天边,这是华北平原所特有的种植方式和景观,早晨起来耕作的农民三三两两散落在地里,女儿在前面拉着驴子,父亲扶犁,母亲在后面撒着谷种。
这时我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了两句诗:一万年粟垄连天,三千载古道成河。后来我们的设计就是在这两句诗上做文章。为了表现一万年粟垄连天的意境,用大片的茅草代替人工草坪用作广场绿化,中间纵横交错着行人通行的白色石板路,一直延伸到高处的台地上,而台地建筑就是邯郸市最大的会展中心。延伸很远的白色石板路表现了历史的久远,绿色粟垄式的乡土禾草随季节而变化,表现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在整个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做得非常投入,倾注了所有的激情,但是后来这个项目交给房地产开发商来做了。我们的设计没有能实现,非常遗憾。
记者:您的工作和感情是不是经常会在这种遗憾和失望中受到打击?您最难受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泄?
俞孔坚:有很多。一次在湖南,一个很有钱的开发商听说我是从国外回来的非要我去给他做项目。对方要开发的那块地有山有水、有丘陵,非常好,开发商要在那里盖他的办公室、盖別墅。我和同事非常认真地去考察,提出把原有的水和林子保留下来,然后结合当地的地形做一些建筑,我认为会做得非常符合现代国际设计理念。但是这个开发商是个典型的暴发户,他理想的设计要有白宫的气派和豪华,房子要建在山顶上,把山底的湖填掉,而在山上做人工水池、大广场。对方的要求和我们的设计理念根本没办法融合,他砍掉的树让我心疼、填掉的湖让我心疼,削平的山顶让我心疼。那都是很茂密的林子,砍掉之后至少要20年才能长成那样。我向他介绍国际上早不流行这种做法了,他听不进去。我说既然这样那你另请高明吧,我是不能做白宫的!
警惕:暴发户和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
记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到现代社会却出现了把人凌驾到自然之上的现象呢?
俞孔坚:我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意识、小农意识。暴发户意识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是一种拜金主义的倾向,追求昂贵、不讲品位,什么东西贵、奢侈,什么东西就是好的。到处建高楼大厦、金堆玉砌的城市广场,不惜工本地引进国外的名贵树木花卉,都是这种城市建设中暴发户心态的表象。这和100多年前美国的情况很相似。
第二个原因是小农心态所然。城市建设中的领地意识、攀比意识、挥霍意识,实际上都是小农意识。国外引进的奇花异草在他们眼里是“庄稼”,要精心栽培,把本乡本地极具繁衍能力的物种视为杂草,花大量人工或除草剂灭杀。小农意识的其他表现还有以不沾泥土为荣耀,瓷砖在各种建筑上大行其道,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消失殆尽。
第三种是封建残余思想、帝王意识,以权威、气派为美。
记者:您感觉目前国际流行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与中国现行的作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俞孔坚:你会发现,我们的交通在走人家的老路,城市发展在走人家的老路。人家已经走在时代前面,我们还在后面模仿,甚至有些错误的东西也在模仿。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不同,但是所走的弯路如出一辙。
文/李罡
国际城市景观设计的趋势再不是以大的人工投入,移山填海、破坏自然为荣耀的时代,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还在重走历史的弯路这种城市建设中暴发户心态和100多年前美国的情况很相似
一本《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的新书,开始摆上不少中国市长的书架。该书中肯地提出,目前在国内大小城市遍地开花的建景观大道、城市中心广场热,实际上是在步100多年前美国等城市化妆思潮的后尘,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城市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性的潮流。
今年1月17日,美国《波士顿全球报》发布了本世纪全美最大的城市改建工程———波士顿环海高架路大开挖工程绿色廊道景观设计的招标结果。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当地一家合作者设计的绿色廊道唐人街段景观方案一举中标。《波士顿全球报》发布的消息说,他们的设计方案以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亚洲感和包容世界的时尚感打动了评委,从众多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公司中脱颖而出。
波士顿绿色廊道唐人街段主要设计师和《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的首席作者,都是中国首位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
第一个故事:我们要花200亿的学费去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吗?
记者:请俞博士介绍一下土人景观设计所在波士顿绿色廊道工程的中标情况。您和您的合作者是怎样战胜了其他对手中标的呢?
俞孔坚:在美国波士顿城,沿着海湾的地表有一条架空的高速干道,这条高速路建成以后所带来的噪声、污染等,对这个城市影响很大。当地政府一直设想通过大开挖,把这条高架干道埋到地下去,在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条绿色廊道,使之变成城市公共空间。这个项目已经讨论了十多年,所以被称为跨世纪工程,这次终于决定开始实施,总投资大概要达到200亿美元。地上部分绿色廊道的设计分成3段,我们中标的是其中最后一段。这段景观带紧靠波士顿中国城唐人街。
我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中国特色和亚洲味道。唐人街记录的是中国移民在海外生活的一段历史。我们的设计就从历史的深处,去表现中国劳工背井离乡开始踏上这块土地时的感受。比如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做了一口井,其中的寓意是一个中国人当你背井离乡出远门的时候,你如果带上一包家乡的土,把这包土撒到所到之处的井里,人也像这包家乡的土一样和当地的环境融合,你才好扎下根去繁衍生息。
记者:这个创意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
俞孔坚:由我自己的一个故事。1963年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1980年考上了中国林业大学园林系。在我母亲的心目中北京是个好远好远的地方,所以临上大学走的时候,她从家门前的林子里包了一包土作为礼物送给我,告诉我不论走到哪里,那边(水土)要服,这边也要服。这包家乡的泥土我从金华带到北京,又带到美国留学,后来这包泥土又随我回到了祖国。我觉得家乡的泥土让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环境。我在波士顿绿色廊道招标的答辩会上,讲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和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评委。
记者:您认为波士顿高架干路大开挖工程对中国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启示?
俞孔坚:波士顿城半个世纪前把高架桥修起来,现在花这样大的投资要把它埋到地下去,而我们却还在乐此不疲地搞高架桥,几十年之后,我们可能也会像波士顿一样再去拆掉一些高架桥,就意味着那时候,我们要去花费几百个亿、上千个亿的代价去犯这个错误。
还有一些例子:美国的波士顿、加州等城市,都在把好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渠化”的河道炸掉、拆掉,恢复河的自然状态。而我们目前正在乐此不疲地给城市河道加衬砌、加栏杆进行河道的“渠化”。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机械工业时代认为是美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觉察到那是不美的,甚至是有害的,而我们还在津津乐道。
第二个故事:被90%国内专家反对的项目荣获国际观设计大奖
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红火了几十年,那时候中山人都以能进这个厂当工人为自豪。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粤中造船厂开始走下坡路。到90年代末,船厂不得不解散。1999年中山市政府决定在船厂的原址上建一座歧江公园。这个公园后来成了俞孔坚对国内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的第一次反叛。
记者:听说俞博士回国后设计的第一个城市景观项目,是把广东中山市的一个老造船厂改造成公园。这个项目当时给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冲击很大,也是最能代表俞博士景观设计理念的一部作品。
俞孔坚:造船厂的面积有11公顷,在我们去之前这个公园的改造方案已经做过好几轮,有的设计者想在这里搞房地产开发,有的想把这里搞成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岭南园林,基本的设计思路都是把旧船厂清理掉之后重建,但是中山市的领导都不满意。
船厂的位置靠着一条河,河边挖了一个湖,船坞面向湖面。到处是生锈的破铜烂铁,空中悬浮着各种电线,地上的铁轨啊,野草啊砖啊,断壁上依稀可见“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啊,但是却没有人。这个场景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里面蕴涵着一段记忆。我强烈地感到这个记忆应该保留下来。于是在首轮方案中我提出,最好能保留船厂的味道,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现代景观语言改造成公园。
在中山市组织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有90%的专家反对。很多专家质问把原来破烂的厂房、船坞、铁轨、机械、齿轮等等保留下来作为公园的景观,这不是胡闹吗?专家普遍认为我们的设计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太超前了。
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往往珍惜的是5000年的历史,至少也是百年以上的历史,对历史古迹很重视,对自己脚下的与现代城市相关的历史却忽视了、忘掉了。而这段历史却恰恰是最能唤起普通人对自己生活记忆的东西。所以我坚持要尊重这段历史,保留、利用、再现当时的那种精神,让当时的人可以重新回味,后代能够去感受。
记者:您最后是怎样解决保留历史的记忆,又让现代人有兴趣来欣赏的矛盾呢?
俞孔坚: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对脏的、乱的、不安全的遗留物舍弃或进行艺术加工,保留当地原有的植被、护岸。比如旧船厂堤岸上有一个水塔,通过我们的重新包装,变成了公园照亮过去50年过往时间的灯塔;铁轨是工业革命的符号,船厂的旧铁轨通过我们用洁白的卵石和两侧的绿草装饰,变成了难得的景观。
歧江公园项目2002年获得全美景观设计荣誉奖,这是本领域国际最高奖励之一,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项目首次获得此奖。我们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赞赏。
我们在波士顿绿色廊道景观设计中标,我们设计的歧江公园项目去年获得国际设计大奖,这些都说明国际城市景观设计的趋势再不是以大的人工投入,移山填海、破坏自然为荣耀的时代,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还在重走历史的弯路。
第三个故事:露天睡过赵王台拿出的方案却没有实现
记者:俞博士留洋归国,却给自己的设计所起了个“土人”的名字,能不能讲一讲其中的寓意?
俞孔坚:我给你讲一个土地有灵魂的故事:1999年5月份,我们在河北邯郸做一个文化广场的项目。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是几千年前群雄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地,是以造就悲歌壮士、仗义豪侠著称的地方。邯郸还是中华粟文化的源头。当时我们到现场去看,附近的亭台楼阁,还有一些古迹都很壮观。但是我看完之后老是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找不到设计灵感。我当时和我的助手说,我们今晚到郊外露宿去。
晚上八九点钟,市里人用车把我们送到了赵王台遗址。那个地方只有个黄土台地,四周是大片的农田、草丘,还有好多坟墓,很冷。同来的人都很害怕,我就让他们都回去了,剩下我和助手,想支帐篷时才发现由于去得仓促没有带支柱,身边只有从宾馆抱来的两床被子。于是我和助手只能把帐篷铺在地下,露天睡在赵王台的废墟上,去感受大地的灵魂。
晚上有风,四周的农作物在长,小动物们也都出来了,整个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这一夜我们都感觉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多我们就起来了,开始沿着赵武灵王的古城遗址走。这时天刚蒙蒙亮,在我们眼前一幅辽阔壮观的画面展现开去:黄褐色的土地从我们脚下延伸而去,一望无际的粟垄一直伸向天边,这是华北平原所特有的种植方式和景观,早晨起来耕作的农民三三两两散落在地里,女儿在前面拉着驴子,父亲扶犁,母亲在后面撒着谷种。
这时我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了两句诗:一万年粟垄连天,三千载古道成河。后来我们的设计就是在这两句诗上做文章。为了表现一万年粟垄连天的意境,用大片的茅草代替人工草坪用作广场绿化,中间纵横交错着行人通行的白色石板路,一直延伸到高处的台地上,而台地建筑就是邯郸市最大的会展中心。延伸很远的白色石板路表现了历史的久远,绿色粟垄式的乡土禾草随季节而变化,表现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在整个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做得非常投入,倾注了所有的激情,但是后来这个项目交给房地产开发商来做了。我们的设计没有能实现,非常遗憾。
记者:您的工作和感情是不是经常会在这种遗憾和失望中受到打击?您最难受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泄?
俞孔坚:有很多。一次在湖南,一个很有钱的开发商听说我是从国外回来的非要我去给他做项目。对方要开发的那块地有山有水、有丘陵,非常好,开发商要在那里盖他的办公室、盖別墅。我和同事非常认真地去考察,提出把原有的水和林子保留下来,然后结合当地的地形做一些建筑,我认为会做得非常符合现代国际设计理念。但是这个开发商是个典型的暴发户,他理想的设计要有白宫的气派和豪华,房子要建在山顶上,把山底的湖填掉,而在山上做人工水池、大广场。对方的要求和我们的设计理念根本没办法融合,他砍掉的树让我心疼、填掉的湖让我心疼,削平的山顶让我心疼。那都是很茂密的林子,砍掉之后至少要20年才能长成那样。我向他介绍国际上早不流行这种做法了,他听不进去。我说既然这样那你另请高明吧,我是不能做白宫的!
警惕:暴发户和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
记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到现代社会却出现了把人凌驾到自然之上的现象呢?
俞孔坚:我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意识、小农意识。暴发户意识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是一种拜金主义的倾向,追求昂贵、不讲品位,什么东西贵、奢侈,什么东西就是好的。到处建高楼大厦、金堆玉砌的城市广场,不惜工本地引进国外的名贵树木花卉,都是这种城市建设中暴发户心态的表象。这和100多年前美国的情况很相似。
第二个原因是小农心态所然。城市建设中的领地意识、攀比意识、挥霍意识,实际上都是小农意识。国外引进的奇花异草在他们眼里是“庄稼”,要精心栽培,把本乡本地极具繁衍能力的物种视为杂草,花大量人工或除草剂灭杀。小农意识的其他表现还有以不沾泥土为荣耀,瓷砖在各种建筑上大行其道,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消失殆尽。
第三种是封建残余思想、帝王意识,以权威、气派为美。
记者:您感觉目前国际流行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与中国现行的作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俞孔坚:你会发现,我们的交通在走人家的老路,城市发展在走人家的老路。人家已经走在时代前面,我们还在后面模仿,甚至有些错误的东西也在模仿。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不同,但是所走的弯路如出一辙。
文/李罡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