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们身边的生态文化
admin
2003-03-31
来源:景观中国网
解读“生态文化”:
“青山涤我目,流水悦我耳,树影引我思,鸟语动我心。”、“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
解读“生态文化”:
“青山涤我目,流水悦我耳,树影引我思,鸟语动我心。”、“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制度。现代社会里,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它预示着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说,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先进文化……
一、“生态塔”:“塔尖”是“生态文化”
去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一个环境专家这样解剖生态城市的“生态塔”。
“生态卫生”处于“生态塔”底,通过生态工程方法处理和回收生活废物、污水和垃圾,减少空气噪声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整洁、健康的环境。“生态安全”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塔”的第二层次,包括饮水安全、食物安全、居住区安全、减灾和生命安全。作为第三层次的“生态产业”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生态产业代谢主要是指资源上的再生和利用,包括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态景观”为第四层次,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来减轻水资源耗竭、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此生态景观是集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多维景观。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常见的景观。生态景观整合,是指通过对这些开放空间、人工环境和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及水路、城市轮廓线等自然要素的整合。
“生态文化”位于“塔”尖,是以整体、和谐、还原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培养一类具有较高生态意识和继承历史文化的群体,包括建立认知文化、体制文化、物态文化、规范和准则等,“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和关键所在。
专家指出,生态文化主要是一种观念文化,这种观念文化与人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二、生态城市:深圳的现实与目标
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首先得从最基本的环境生态抓起。以生态文化观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很早就成为特区建设者心中的目标。
早在1983年,深圳就建立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主题公园——仙湖植物园,收集保存了4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桫椤、苏铁等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00多种。园内占地3公顷的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收集了国内外苏铁纲植物180多种,是世界上保存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苏铁植物保存与研究基地之一。深圳还保存了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林居群26个,并对分散在全市各地的数百株古树实行了编号管理。市政府每年都要拨出专款用于珍稀植物的保护和更新复壮。仙湖植物园成了深圳早期生态文化的“标本”。
1996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全市土地中的一半以上作为旅游休闲、郊野游览、自然生态和水源保护区等用地,其中城市生态用地占全市非建设用地面积的76%,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达129.3平方公里,若干条宽800—1200米、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带分布在城市的各个组团之间。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阻止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使得生态用地得到良好保护,为未来的生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面积仅2020平方公里的深圳,自然保护区面积多达170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达368公顷的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惟一的位于市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超过10万只候鸟,如大白鹭、小白鹭以及鸬鹚鸟等,来此越冬。红树林已被誉为“镶嵌在深圳湾畔的绿色明珠”。
深圳市拥有260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为了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深圳对入海的陆海工业污染和陆源生活污染有着完备的控制措施,污水在入海前都要求先截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目前,深圳的近岸海域海面清洁,水质良好。
为了使城市整体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深圳开始有系统地营造宏观生态、道路绿化和社区园林三个层次的景观,构建绿色网络。深圳还每年植树500万棵左右,坚持不懈地提高城市绿化率,改进绿化效能和景观效果。目前,深圳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7.4平方米,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提升,住宅的规划设计引入景观设计概念,营造环保型、智能化住宅新区形象,居住区绿地覆盖率一般高于25%,建筑式样和风格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到2005年,全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优美景观。
在废物利用方面,深圳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危险废物处理站,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目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4%,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1.4%。全市已创建36个“环境文明小区”,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风尚。社区的绿化美化、垃圾分类收集、节能节水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2005年,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处理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良好的城市生态产业结构和生态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一个根本因素;也是深圳特色“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保障利器。深圳在产业导向上一开始就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强调科技先导、资源节约、内涵发展的生态产业发展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同时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从源头上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诗意地栖居:深圳住宅小区的人文生态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对自身居住行为的最高期待。“我要在庭院里种几棵竹子,几棵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凉爽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天,如北平所见的一样。我要几位知心友,不必拘守成法,肯向我尽情吐露他们的苦衷……”这是林语堂先生的随心之言,但字里行间全是对生态居住文化的形象注释。蜿蜒于现代城市钢筋丛林中的人们,总想呼吸一些能够浮出城市水泥的空气,哪怕是海边略带咸味的空气。住宅小区所透露出来的生态文化,是离大众最近的,也是最让大众受益的。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有一段动人的有关家居环境的描述:“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居家生活的生动情景,涉及了自家庭园的绿化、光影、、声色等生态因素与居住者的关系,是生态居住生活的典型写照。
在深圳,有不少住宅设计者孜孜以求地实践着居住的生态文化理念。
有一个住宅小区,利用43万平方米的植物园、20万平方米的自然湖,构筑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生态片区。深圳的住宅小区建筑一直在走“生态+人文”的模式。自然人文的亲密结合,成为生态居住区域最核心也最具表现力的价值点。绿阴繁密的华侨城有一处汲取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精华的社区,尽享华侨城生态、人文和配套的优越——这片社区位于谛诺山下,雁栖湖畔,对面是8万平米苍翠浓郁的荔枝林,两条林阴大道将依湖岸而建的意式建筑轻轻合围。绿树和湖水赋予了建筑宁静的秉性。而随意布置的园林小品,精雕细刻的阳台护栏,原始木质的沿湖栈道,莫不流露和谐的生态文化气韵,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和居住空间的有机结合,使人们实现了在自然风光诗意地居住的梦想。深圳很多住宅小区都努力地以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生态文化氛围,为居住者提供诗意的生活内涵。业主常常能透过窗前的鲜花望向小区中的生态花园,清晰地体味户内与户外的沟通与融合。使居住超越了坚硬的墙壁,变得更加自然、随意。(微尘)
“青山涤我目,流水悦我耳,树影引我思,鸟语动我心。”、“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制度。现代社会里,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它预示着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说,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先进文化……
一、“生态塔”:“塔尖”是“生态文化”
去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一个环境专家这样解剖生态城市的“生态塔”。
“生态卫生”处于“生态塔”底,通过生态工程方法处理和回收生活废物、污水和垃圾,减少空气噪声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整洁、健康的环境。“生态安全”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塔”的第二层次,包括饮水安全、食物安全、居住区安全、减灾和生命安全。作为第三层次的“生态产业”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生态产业代谢主要是指资源上的再生和利用,包括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生态景观”为第四层次,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来减轻水资源耗竭、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此生态景观是集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多维景观。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常见的景观。生态景观整合,是指通过对这些开放空间、人工环境和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及水路、城市轮廓线等自然要素的整合。
“生态文化”位于“塔”尖,是以整体、和谐、还原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培养一类具有较高生态意识和继承历史文化的群体,包括建立认知文化、体制文化、物态文化、规范和准则等,“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和关键所在。
专家指出,生态文化主要是一种观念文化,这种观念文化与人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二、生态城市:深圳的现实与目标
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首先得从最基本的环境生态抓起。以生态文化观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很早就成为特区建设者心中的目标。
早在1983年,深圳就建立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主题公园——仙湖植物园,收集保存了4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桫椤、苏铁等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00多种。园内占地3公顷的国际苏铁迁地保存中心,收集了国内外苏铁纲植物180多种,是世界上保存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苏铁植物保存与研究基地之一。深圳还保存了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林居群26个,并对分散在全市各地的数百株古树实行了编号管理。市政府每年都要拨出专款用于珍稀植物的保护和更新复壮。仙湖植物园成了深圳早期生态文化的“标本”。
1996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全市土地中的一半以上作为旅游休闲、郊野游览、自然生态和水源保护区等用地,其中城市生态用地占全市非建设用地面积的76%,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达129.3平方公里,若干条宽800—1200米、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带分布在城市的各个组团之间。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阻止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使得生态用地得到良好保护,为未来的生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面积仅2020平方公里的深圳,自然保护区面积多达170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达368公顷的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惟一的位于市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超过10万只候鸟,如大白鹭、小白鹭以及鸬鹚鸟等,来此越冬。红树林已被誉为“镶嵌在深圳湾畔的绿色明珠”。
深圳市拥有260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为了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深圳对入海的陆海工业污染和陆源生活污染有着完备的控制措施,污水在入海前都要求先截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目前,深圳的近岸海域海面清洁,水质良好。
为了使城市整体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深圳开始有系统地营造宏观生态、道路绿化和社区园林三个层次的景观,构建绿色网络。深圳还每年植树500万棵左右,坚持不懈地提高城市绿化率,改进绿化效能和景观效果。目前,深圳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7.4平方米,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提升,住宅的规划设计引入景观设计概念,营造环保型、智能化住宅新区形象,居住区绿地覆盖率一般高于25%,建筑式样和风格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到2005年,全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优美景观。
在废物利用方面,深圳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危险废物处理站,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目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4%,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1.4%。全市已创建36个“环境文明小区”,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风尚。社区的绿化美化、垃圾分类收集、节能节水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2005年,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处理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良好的城市生态产业结构和生态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一个根本因素;也是深圳特色“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保障利器。深圳在产业导向上一开始就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强调科技先导、资源节约、内涵发展的生态产业发展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同时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从源头上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诗意地栖居:深圳住宅小区的人文生态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对自身居住行为的最高期待。“我要在庭院里种几棵竹子,几棵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凉爽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天,如北平所见的一样。我要几位知心友,不必拘守成法,肯向我尽情吐露他们的苦衷……”这是林语堂先生的随心之言,但字里行间全是对生态居住文化的形象注释。蜿蜒于现代城市钢筋丛林中的人们,总想呼吸一些能够浮出城市水泥的空气,哪怕是海边略带咸味的空气。住宅小区所透露出来的生态文化,是离大众最近的,也是最让大众受益的。明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有一段动人的有关家居环境的描述:“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居家生活的生动情景,涉及了自家庭园的绿化、光影、、声色等生态因素与居住者的关系,是生态居住生活的典型写照。
在深圳,有不少住宅设计者孜孜以求地实践着居住的生态文化理念。
有一个住宅小区,利用43万平方米的植物园、20万平方米的自然湖,构筑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生态片区。深圳的住宅小区建筑一直在走“生态+人文”的模式。自然人文的亲密结合,成为生态居住区域最核心也最具表现力的价值点。绿阴繁密的华侨城有一处汲取意大利波托菲诺小镇精华的社区,尽享华侨城生态、人文和配套的优越——这片社区位于谛诺山下,雁栖湖畔,对面是8万平米苍翠浓郁的荔枝林,两条林阴大道将依湖岸而建的意式建筑轻轻合围。绿树和湖水赋予了建筑宁静的秉性。而随意布置的园林小品,精雕细刻的阳台护栏,原始木质的沿湖栈道,莫不流露和谐的生态文化气韵,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和居住空间的有机结合,使人们实现了在自然风光诗意地居住的梦想。深圳很多住宅小区都努力地以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生态文化氛围,为居住者提供诗意的生活内涵。业主常常能透过窗前的鲜花望向小区中的生态花园,清晰地体味户内与户外的沟通与融合。使居住超越了坚硬的墙壁,变得更加自然、随意。(微尘)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