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绿化的误区

admin 2003-03-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铺了草皮不等于绿化 ●草坪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草地修剪过勤不利生态保护 ●盲目搞灯光照射弊大于利 春天正是绿化的季节,但笔者经过调查,认为目前的
●铺了草皮不等于绿化
●草坪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草地修剪过勤不利生态保护
●盲目搞灯光照射弊大于利
春天正是绿化的季节,但笔者经过调查,认为目前的城市绿化中存在着六大误区,应该引起重视。
误区之一:铺了草皮就是绿化
科学的“绿化”标准,应是植被的恢复,栽植植被要以它们能植根于土壤,并能继续自我生长为前提。然而,现在流行的铺草皮,却几乎完全背离了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则。北京的一些绿化公司主要以“绿化期长”为标准,选择的草种大都是外源性草种,根系短,根须细,根本不适合北京干旱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多处草皮地带都出现了草皮与下面的土层分离,草皮下土地严重板结等问题,失去了渗透雨水的功能。因此,这些草皮地对北京的环境改善,尤其是减少热岛效应不仅毫无帮助,而且会带来负效应。
实践证明,铺设草皮后带来的水资源消耗、草皮的反复死亡、修剪草皮的能源消耗、维护草皮的化学药物消耗等等,都极大地增加城市的环境负担,是与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原则相违背的。因此,希望城市绿化部门能出台对绿化地带的生态验收标准,比如:多层次、本地种、抗旱、好管、利于鸟类觅食和栖息等。
误区之二:草坪地带禁止入内
草坪地带是城市环境中的一种区域,其功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能够在草地上活动的场所,而不是主要为了观赏。正是为方便人们的进入和休闲(踩、坐、躺等),草坪才需修剪。
在西方的许多大城市,所有公园中都有两类草地,草种都是自然杂生,形态和功能却不同。修剪得整齐、低矮而开阔的草坪供人们在上面自由活动;完全不修剪、任草长得有半人高的草地供鸟儿和其它小动物栖息,因此用围栏拦住,不让人们进入。在这些公园中,人和动物都有权利使用草地,并互不干扰,使生态回归城市。
遗憾的是,在我国一些城市,所建成的草坪既不能让人们享用,也没有对鸟类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功能,仅仅起到观赏的作用。
误区之三:以“绿期长”为选择植物的首要条件
北京的常绿型树种是柏树和松树类。但这类针叶型树种虽然能在冬季保持绿色,却在夏季缺乏遮荫的优势,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功能远不及阔叶类树种。
目前国际上的生态设计中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原则,那就是:在房前屋后,要多栽落叶型树木,在夏季,它的树荫能够遮挡阳光,使室内凉爽,因而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而在冬季,树叶掉光了,太阳光能够照射入室,为室内增加温暖,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所以种植植物时要多一些种类和层次。
误区之四:对草地修剪过勤
城市草地对滞留粉尘、净化空气有帮助。但草地被修剪得越短,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就越差。
草地修剪过勤对环境还有一大危害,那就是消耗水资源。剪短的草地使阳光能直射土壤和草根,引起这些部位的水分大量蒸发;相反,如果草坪保留一定的高度,土壤的湿度就能保留得好一些,草地需要浇灌的次数就会减少。
草地修剪过勤还对草地中的微生物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利。草地是城市大多数昆虫的栖息地,重要的鸟类觅食地,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地。草地修剪过勤、过短,要么会使这些生物资源消失,要么会使这些生物资源发生性能变异,对物种和生态保护是很不利的。
因此,对于城市草地的管理,不能照本宣科地学欧洲国家管理草坪的旧知识。最近几年,欧洲的城市草地管理已走向生态型、自然型、粗放型。
误区之五:绿化过于依赖浇水,却无保水措施
为了浇灌树木,绿化队给每棵树挖出一个坑来,便于浇水。然而,这些坑都以裸露的形式暴露于阳光下。夏天浇完水后,这些坑的水分蒸发会很快,水资源又流失了。
为使树木摆脱人工浇灌,依赖自然的降水就能存活,国际生态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树枝屑对树坑、树林、园林地的土壤进行覆盖。具体做法是:将园林修枝通过粉碎机打成指头大小的小块,然后将这些树枝屑覆盖到每棵树的根部,或园林土地中。这样,被覆盖的土地水分不易蒸发,利于土壤保湿,树木依靠自然降雨就能存活。
误区之六:绿地中大搞灯光照射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在马路边和社区的绿地安装昂贵的射灯现象,这些灯光安装过密,对绿地的害处主要有三:一是干扰植物的生理周期,因为植物在黑暗的夜晚会发生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叫“暗反应”,光亮的灯光照射,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二是绿地草丛中的昆虫和树上的鸟会由于灯光的照射而没有了栖息地;三是射灯会使水分大量蒸发,引起水资源的浪费。
在欧洲国家,安装树的射灯是在圣诞节前后,这个时期白天的日照时间很短,灯光照射对植物生理没有太大影响,而且12月底圣诞节一过,树灯装饰就拆除了。我们盲目地去学人家“都市”的繁华,却没有把道理弄明白。而且绿地中的灯光工程为城市增加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不符合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潮流。
作者简介:李皓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6年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派往德国,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4年获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后开始关注中国环境状况,2001年5月建立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