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汪恕诚部长在第三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上演讲

admin 2003-03-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三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上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2003年3月22日) 尊敬的主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三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上的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2003年3月22日)

尊敬的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水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首先我代表中国代表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能够就中国在水资源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我们的治水思路、对策、进展,以及在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主张等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中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大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水资源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洪涝灾害频繁。上个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局部地区的洪水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山洪灾害也很突出。

  (二)水资源短缺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三)水土流失严重。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四)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中国2001年的水质评价结果,在调查评价的12.1万公里河长中,四类水河长占14.2%,五类或劣五类水河长仍占24.4%。

  此外,中国的水利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对水的认识和治水思路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面对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中国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

  我们认识到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认识到水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客观上存在着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我们认识到水具有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联系。在治水过程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的综合功能。

  我们认识到获得洁净和卫生的饮用水是人的基本权利,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坚持把解决饮水困难、保护国民健康作为大事来抓。在干旱缺水时,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近五年来中央财政投资69亿元建设了一大批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34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我们认识到水是商品,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公益事业。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我们认识到水以流域为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的开发利用各环节紧密联系。坚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城乡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

  我们认识到水问题的社会广泛性和普遍性。坚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水的管理。在广大灌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对农村饮水工程,由受益农户经过民主协商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进行自主管理;在水价制定中推行价格听证制度,以保证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水的管理。

  我们认识到法制建设对治水的保障作用、科技进步对治水的巨大推动作用。坚持依法治水,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建立了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三、主要进展

经过长期的水利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减灾和保障体系。全国共修建加固堤防2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形成了58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467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万平方公里,发展水电装机8455万千瓦。水利在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洪减灾、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水利功不可没。

  下面我想就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长江灾后重建、黄河断流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做重点介绍。

  关于长江灾后重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河长、水量均居全国首位。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促使我们以新的思路构建江河的防洪体系。这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要逐步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为此,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累计投资数百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在重点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