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追赶“园区时代”——走马江浙带来的碰撞与思考(二)

admin 2003-03-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江浙发展进入了什么时代?进入了园区时代。   经济发展工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化。江浙发达县市区的实践,已经生动地诠释了这一道路。一个个生机勃发的工业园区,成为江浙大地
  江浙发展进入了什么时代?进入了园区时代。
  经济发展工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化。江浙发达县市区的实践,已经生动地诠释了这一道路。一个个生机勃发的工业园区,成为江浙大地上一道亮丽风景。

  “载体”怎样添活力?

  视点:杭州市萧山区负责人告诉我们,萧山规划建设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12个配套园区、11个镇工业园区,土地规划总面积237平方公里。园区成了萧山招商引资的主体,是展示萧山活力的最显眼标志。
  嘉善县则直接提出了“园区经济”模式,全县共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8个,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进区企业981家,投资超过58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49%,形成了以开发区为龙头,专业园区为重点,各镇工业园区为配套,企业工业园为补充的组团式特色工业园区体系。
  碰撞:到去年,昌乐工业园区发展到19个,进入园区企业5646处,其中,乐化工业园和温州工业园被评为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园。县长王立胜说,看了江浙的园区,有点站在巨人旁边的感觉。昌乐虽然有了“两区四园”的主阵地,但是问题还非常突出,比如规划跟不上、框架拉不开、设施不配套、滚动开发难等都亟待解决。
  昌乐县把2003年作为“园区建设年”,建设重点是打造园区品牌,提高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通过这次考察,他们进一步开启了思路:园区要上规模上档次,既依附城市,又给城市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园区和城市之间,用高标准的道路和绿化带连接。特别是县经济开发区,要做成一个“经济亮点”,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力园区”。
  记者旁白:党的“十六大”指出,今后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各地风起云涌的大小园区,正是承载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我省县市区的园区已有很多,但与江浙相比还有欠缺,可以用“三少三多”来概括:大项目少,小项目多;高科技项目少,一般性项目多;外向型项目少,内向型项目多。补齐“短腿”,增强活力、拉动力,应成为当务之急。

  规划应“穷”还是“富”?

  视点:走进江浙的工业园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图”(总体规划图)和“一盘”(总体规划的沙盘)。“先规划、后建设”,各地莫不如此,而且在规划上非常舍得投入。苏州工业园以建设国际化工业园区为目标,邀请国际知名大师参与,光是一个金鸡湖就花去设计费139万美元,从而设计出了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引来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竞相进入。昆山开发区全部“九通一平”,水管、电缆全部埋在地下,整个开发区看不到一根电杆,厂房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道路两侧建设50米绿化带,既是工业园区,也是花园城市。
  碰撞:昌乐县城南开发区,正在请上海同济大学搞规划设计,一开始预算规划费几十万元。王立胜看了江浙的园区模型后,深感预算少了。他立刻打电话告知有关人员:“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规划所需,不要怕投入。如今省小钱,将来可能就要费大钱,现在多费点钱,以后就会少花钱。我们不能再做反反复复、拆拆建建的蠢事了。规划搞好了,哪个地方做什么项目,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就有了规矩。什么都可以省,就是规划费不能省!”
  记者旁白:规划无小事。在江浙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规划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的确,“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逐步到位”是园区建设的一条路子。园区建设中的教训已有许多:一哄而上,随便划块地,潦草画张图,就开始干起来。结果,不仅不是增长点,反而成了“牛皮癣”,回头再除“牛皮癣”时,往往要花费比原来投入更多的钱。

  “经营”文章如何做?

  视点:苏州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投入1亿美元,萧山区两年投入37亿元,建设37条道路,园区土地每亩投入18万元,嘉善县通过银行贷款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最近又由市工商银行授信10亿元贷款,走的都是市场化路子。
  在园区建设模式上,他们坚持多腿走路。江阴市除市级开发区外,还有镇办园区、村办园区、企业办园区等多个形式。昆山市则“以区兴市”,把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产出占到全市的40%,财政收入占到全市的50%。
  碰撞:“园区建设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污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竞争力。”
  “要学会经营土地,可以探索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大胆利用土地抵押进行融资。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外商入园投资,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进行成片开发。”
  ……
  走马江浙,昌乐县的干部们在园区建设上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发。
  记者旁白:园区建设“提速”,建设高标准园区,钱从哪里来?靠自身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又太难,还得靠市场运作,靠创新经营机制。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园区建设,看到的是投入,是缺钱;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园区建设,看到的是收入,是丰厚的回报。昆山领导在介绍经验时说,他们搞园区建设,有时不但不用政府花钱,而且还赚钱。这主要靠什么?靠的是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园区得来的结果。(崔永刚)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