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广州大学城人杰地灵遍地是宝
admin
2003-03-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记者寻访番禺小谷围,发现此地人文积淀深厚,堪为广州大学城营造文化氛围的参照物
番禺小谷围,为未来广州大学城所在地。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此为一方人杰地灵之水土,
记者寻访番禺小谷围,发现此地人文积淀深厚,堪为广州大学城营造文化氛围的参照物
番禺小谷围,为未来广州大学城所在地。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此为一方人杰地灵之水土,帝王将相,遍地是宝。建大学城,可以此作为营造文化氛围的参照物。文物专家引路,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刘王冢——
康陵就在北亭村
我们寻找的第一站是小谷围北亭村的刘王冢,这是一位帝王的陵墓。同行的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崔志民先生说,以前北亭村有南汉帝王的行宫,所以南汉主死后葬在这里。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曾是“三朝帝都”——南越国、南汉、南明曾建都广州。南越王的文物遍布广州,但南汉、南明的难得一见。
《广州文物补查成果汇编》里记载,南汉主刘墓,墓名叫康陵。建于南汉大有年间(942-943)年间。刘,初名严,梁贞明三年即帝位,改元乾年,国号大越,二年改为汉,即南汉。
70岁梁伯自告奋勇,为记者带路。在一片荒山野岭中,记者看到一处地窟窿,这就是帝陵?在这小半圆拱旁,有一无字碑。梁伯说自小就在墓中玩,听说以前有人捡到过公仔、宝镜,此事广州府志、番禺县志等都有记载。刘王冢发现于乾隆年间,曾被盗。梁伯说,“文革”期间很多人来掘墓砖砌猪圈。
小谷围还是当年南越王打猎的地方,知道这点的人就更少了。
图:南亭村的石人石马,高大威猛 本报记者 吴万生/摄
韭菜地——
石人石马墓葬群
小谷围还有五个古墓葬群,明、清、民国初年各个时期的形制都有。在广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顺德祠堂南海庙,番禺笨拙搞山坟”,折射了番禺古墓葬群的地位和价值。
在穗石村,记者看到了两根三米来高的华表。华表完整无缺,庄严肃穆。但坟墓早已经杂树丛生,荆棘满布。墓有华表说明主人生前地位显赫。墓志铭显示,这是清末一位诰命大夫。崔志民说:此墓形制十分完备,价值不可忽视。
我们又到南亭村,这里有石人石马。青翠的韭菜丛中,六尊高大的石人石马威严而恭谨地排列着,从石人的服饰可以判断是明代的。村民关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敢动这些石人石马,连小孩都知道:“就算用手指指都会肚痛!”可能就是这种原因,石人石马得以完整保存。坟墓离石人石马的距离相当远,当时应该有很长的墓道。坟墓的零星构件就散落在竹林里,如石狮和挂榜等。可知此墓规格之高。
小谷围——
小桥流水田园风
小谷围还有原生状态的乡土气息,颇具古诗词里苍凉古朴的意境。
关氏大宗祠门口,正对着一片茫茫的水面,远处是连绵青山,眼前是葱茏小岛,偶见白鹭从碧净的天空缓缓滑过。祠堂门口古榕遒劲,枝繁叶茂,阴翳蔽日。古老的台阶连接着水域与村落,构成完整和谐的景观,如此景致在小谷围比比皆是。
小谷围还有条艺术村,聚集了一批雅士名流。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就经常来此走走。李公明说:它是自然的小村落,独立,不受外界发展的干扰,有古老的民风、民俗,保留了传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我们当今社会难得一见的古老景观。
祠堂群——
岭南建筑特色浓
小谷围还有一个特点:村村至少有一个祠堂,多且精。
练溪村是霍英东的故乡,四家祠堂环绕村前池塘,其中有霍英东先生捐资50万元重修的霍氏大宗祠,这些宗祠可以看做是岭南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穗石村林氏大宗祠,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上面的卷刹显示了这起码是清初的建筑;陆地村陆氏大宗祠据说建于明代,当地居民提供的族谱显示,他们是宋代名人陆秀夫之后……
大学城——
利用风物造品位
小谷围文物多,人为破坏少;文物价值较高,广州地区罕见;古树和原生林也很有特点,可结合建设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式大学校园。崔志民去过好几次小谷围,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寸土地。他说,建大学城本身就是文化建设,这里如此众多的文化积淀,可以提高大学城的文化品位,因此建设大学城和保护、利用文物并无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的大好事。如果能将同类文物集中在一起,还可直接为教学服务。
番禺小谷围,为未来广州大学城所在地。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此为一方人杰地灵之水土,帝王将相,遍地是宝。建大学城,可以此作为营造文化氛围的参照物。文物专家引路,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刘王冢——
康陵就在北亭村
我们寻找的第一站是小谷围北亭村的刘王冢,这是一位帝王的陵墓。同行的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崔志民先生说,以前北亭村有南汉帝王的行宫,所以南汉主死后葬在这里。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曾是“三朝帝都”——南越国、南汉、南明曾建都广州。南越王的文物遍布广州,但南汉、南明的难得一见。
《广州文物补查成果汇编》里记载,南汉主刘墓,墓名叫康陵。建于南汉大有年间(942-943)年间。刘,初名严,梁贞明三年即帝位,改元乾年,国号大越,二年改为汉,即南汉。
70岁梁伯自告奋勇,为记者带路。在一片荒山野岭中,记者看到一处地窟窿,这就是帝陵?在这小半圆拱旁,有一无字碑。梁伯说自小就在墓中玩,听说以前有人捡到过公仔、宝镜,此事广州府志、番禺县志等都有记载。刘王冢发现于乾隆年间,曾被盗。梁伯说,“文革”期间很多人来掘墓砖砌猪圈。
小谷围还是当年南越王打猎的地方,知道这点的人就更少了。
图:南亭村的石人石马,高大威猛 本报记者 吴万生/摄
韭菜地——
石人石马墓葬群
小谷围还有五个古墓葬群,明、清、民国初年各个时期的形制都有。在广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顺德祠堂南海庙,番禺笨拙搞山坟”,折射了番禺古墓葬群的地位和价值。
在穗石村,记者看到了两根三米来高的华表。华表完整无缺,庄严肃穆。但坟墓早已经杂树丛生,荆棘满布。墓有华表说明主人生前地位显赫。墓志铭显示,这是清末一位诰命大夫。崔志民说:此墓形制十分完备,价值不可忽视。
我们又到南亭村,这里有石人石马。青翠的韭菜丛中,六尊高大的石人石马威严而恭谨地排列着,从石人的服饰可以判断是明代的。村民关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敢动这些石人石马,连小孩都知道:“就算用手指指都会肚痛!”可能就是这种原因,石人石马得以完整保存。坟墓离石人石马的距离相当远,当时应该有很长的墓道。坟墓的零星构件就散落在竹林里,如石狮和挂榜等。可知此墓规格之高。
小谷围——
小桥流水田园风
小谷围还有原生状态的乡土气息,颇具古诗词里苍凉古朴的意境。
关氏大宗祠门口,正对着一片茫茫的水面,远处是连绵青山,眼前是葱茏小岛,偶见白鹭从碧净的天空缓缓滑过。祠堂门口古榕遒劲,枝繁叶茂,阴翳蔽日。古老的台阶连接着水域与村落,构成完整和谐的景观,如此景致在小谷围比比皆是。
小谷围还有条艺术村,聚集了一批雅士名流。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就经常来此走走。李公明说:它是自然的小村落,独立,不受外界发展的干扰,有古老的民风、民俗,保留了传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我们当今社会难得一见的古老景观。
祠堂群——
岭南建筑特色浓
小谷围还有一个特点:村村至少有一个祠堂,多且精。
练溪村是霍英东的故乡,四家祠堂环绕村前池塘,其中有霍英东先生捐资50万元重修的霍氏大宗祠,这些宗祠可以看做是岭南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穗石村林氏大宗祠,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上面的卷刹显示了这起码是清初的建筑;陆地村陆氏大宗祠据说建于明代,当地居民提供的族谱显示,他们是宋代名人陆秀夫之后……
大学城——
利用风物造品位
小谷围文物多,人为破坏少;文物价值较高,广州地区罕见;古树和原生林也很有特点,可结合建设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式大学校园。崔志民去过好几次小谷围,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寸土地。他说,建大学城本身就是文化建设,这里如此众多的文化积淀,可以提高大学城的文化品位,因此建设大学城和保护、利用文物并无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的大好事。如果能将同类文物集中在一起,还可直接为教学服务。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