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建设追风赶潮不可取“五个不如”应提倡

admin 2003-03-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城市发展,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搞城市建设不能超越经济规律,超越自然规律,超越人本原则。笔者根据耳闻目睹的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城市发展,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搞城市建设不能超越经济规律,超越自然规律,超越人本原则。笔者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觉得当前城市建设中有“五个不如”问题值得提上日程。
  
  一些地方为显示城市气派,一味追风赶浪,不惜耗费十分紧张的城市用地特别是市中心用地建大草坪。一个现代城市,气候适宜,招商必要,美化所需,搞几个草坪公园,兼为景点与休闲之所,无可厚非。问题是,你建我建大家建,而且是你有我大、你大我多、你多我好、你好我特,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草坪热”,则有违建设初衷。绿地草坪是美化城市一大需要,但大草坪夏天不遮阳、冬天一片黄(除南方外),主要美化“眼球”的,它远不如种树木实用且有生态意义。专家多次指出:绿化的第一选择还是树木。各种乔木、灌木,不仅成本低,看护方便,而且防风沙,中和二氧化碳,防止水土流失,效用远在草皮之上。值得重视的是,种树木不占用人们生存空间,背靠大树好乘凉。而多数城市的草地是严禁人进入的,这对于居民生态空间本已狭小的我国城市来说,人与草地争空间,实无必要。当然,树木成长周期远长于草皮,十年树木远不及十天铺草那样立竿见影,然而,种树木却是解决人们生存、生态空间问题的现实途径,不可忽视。

  广场是城市文化的产物。作为现代城市,广场是文化生活、休闲娱乐、商业活动的重要设施。然而,现在一提景观建设,似乎就必须有广场,有大广场,有多个广场。有的地方每个县城、每个中心集镇都在争相建广场,似乎没有广场就不现代、不文明。一个城市适度、适地建设广场是必要的,但这个广场绝不能只是起着美化作用的“花瓶”,必要兼具文化、商业、人流聚散功能;绝不能只是铺水泥、地砖的“吸热源”,而必须是树木葱茂、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空气清新之所。事实上,对一个城市特别是用地紧张的城市而言,建设大广场远不如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用途大。文化活动中心是以人为本、强人素质的场所,兼具图书阅览、居民培训、体育锻炼、职工夜校、健康娱乐等各种益心健身的功能,一个城市可以缺一两个广场,但绝不能缺文体活动中心,否则,就缺了人气、人缘,就少了人的活力、朝气、凝聚力。

  时下的“房地产热”温度不降,外资、民资、内资投到房地产的比重很大,而与房地产热升温相伴随的是见缝插房。街道两旁是商住楼,公路两旁是居民楼,导致一个城市只见“水泥森森”,难见“树木森林”。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少了房屋与绿化带的错落有致。作为新城区,必须把住宅与绿色同时规划;作为老城区,则应把拆楼改绿作为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土地紧张的情况下,宁可居住向高处发展,也不可冷落了住宅周围的绿化,不可忽视公共绿地建设。

  一些地方为了美化城市,扩大城区,竞相建设宽阔的景观大道。在经济条件允许、用地比较宽裕、拆迁居民不多的情况下,建设几处景观大道是可行的。问题是,比路宽、比车道,使景观大道越建越宽,一些景观大道大有超过“长安街”、赛过“新浦东”的勃勃雄心,就难免误入歧途。其实,对那些中小城市而言,城市道路还是保持传统风貌、注重实用、以保证车辆、人群安全通行为好。对中心区的道路,应以人行和环保有机结合为佳,限制机动车辆通行,尽可能保护城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纤细的肌理,保护人文环境,创造幽静氛围,方便居民通行。

  现在,一些地方为加大城建力度,动辄搬迁居民,加大了工作难度。其实,建设城市工程动迁大批居民远不如另辟新区合算。第一,动迁居民需要补偿,但补偿毕竟有限,补得了房钱,补不满装修。让百姓经济上受损失,有违以人为本之目的;我们总不能让老百姓奉献“寒舍”来“顾全大局”吧!第二,将原来虽然破旧但有着历史文化痕迹的街区、胡同、建筑物拆毁,以新为好,以洋为实,其实是对城市文化和传统的损坏;在这方面我们得好好学习、借鉴欧洲不少国家修旧利废、缝补复古的做法,注重发挥城市传统文明与文化的魅力。第三,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还不太宽裕,城市就业、再就业比较困难,动迁企业与居民,影响市民安居乐业,容易增加新的失业队伍,容易造成居民就业格局的波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